作者:冯言
编辑:308
2025年的初秋,对于“潮玩第一股”泡泡玛特和它的拥趸们来说,显然并不平静。
一边是迷你版Labubu发售后,线上线下被再度挤爆的狂热,似乎宣告着这只小精灵的魔力丝毫未减;另一边,则是Labubu二级市场价的跌落、摩根大通下调的评级、公司股价的持续低迷,以及试水足金饰品领域的“遇冷”。
多空信息交织之下,一个老生常谈却又愈发迫切的问题再次被推至台前:被誉为“Z世代茅台”的泡泡玛特,究竟是否存在泡沫?泡沫又是否正在破裂?
实际上,在新消费浪潮从“野蛮生长”转向“理性沉淀”的宏观背景下,泡泡玛特更像是一例观察样本,折射出一家现象级企业在告别“一夜爆红”的短周期狂热后,如何穿越周期,寻找确定性增长的“深蹲”与“起跳”。
所以,本文将穿透泡泡玛特股价波动、新品遇冷等市场迷雾,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战略调整与价值逻辑,尝试回答:
当潮水褪去,泡泡玛特留下的,究竟是沙砾还是真金?
当增长神话遭遇现实引力
任何一家被时代浪潮推至顶峰的明星企业,都必须面对潮水回落时的审视。
近期围绕泡泡玛特的诸多争议,正是这种审视的集中体现。它们如同一面面镜子,映照出公司发展至今所积累的种种隐患,也带来环环相扣的“压力测试”。
实际上,谁也没料到不久前还“一娃难求”的Labubu,二级市场价的崩盘来得如此之快。
8月28日,泡泡玛特第四代迷你 Labubu 系列线上发售,开售首日再次引发抢购热潮,多平台商品迅速售罄。二手平台整盒(14 只)价格一度飙升至 3200 元,隐藏款成交价逼近千元。
但好景不长,被王宁在业绩会上预测为“超级爆款”的MiniLabubu,热度未能持久。
根据千岛潮玩平台数据,第四代LABUBU的整端二手价在发售后一周,就锐减至1400元至1850元不等。新品价格的下跌,还带动了旧款LABUBU的二级市场价从高位滑落。据媒体报道,面对价格巨震,部分黄牛已宣布调整策略,表示“暂缓收购Labubu系列,因全盘价格大幅回落,需观望市场企稳信号”“现在不是收不收货的问题,是根本没人接盘”等。
对于泡泡玛特来说,二级市场价崩带来的最直观压力,率先来自资本市场。
自8月26日触及339.8港元/股的历史峰值以来,其股票已暴跌约20%,总市值缩水约1000亿港元,接近公司整体价值的四分之一。
9月15日,其港股持续下挫,单日最大跌幅高达9%,此后股价略有回温,但幅度不强。其股价暴跌前夕,摩根大通将泡泡玛特评级下调至“中性”,同时将目标价下调25%至300港元,理由是“其估值已不再吸引,且缺乏短期催化因素”。
资本市场的“用脚投票”,本质是对泡泡玛特增长故事的信心摇摆。每一次财报发布,每一个爆款IP的诞生,甚至每一次市场传闻,都能轻易撬动其股价的涨跌。这种高波动性,一方面固然与宏观经济环境、市场流动性等外部因素有关,但更深层次还在于对其商业模式可持续性的疑虑。
一定程度上,黄牛与二级市场的活跃度,可被视为IP热度的风向标。由稀缺性、信息差和投机心理共同催生的“黄牛经济”,是泡泡玛特过去几年快速出圈的催化剂,但如今演变为悬在品牌价值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从Molly、SKULLPAND,再到Labubu,几乎每一个泡泡玛特的头部IP都催生了庞大的二级交易市场,在初期为品牌带来巨大的话题度和出圈效应。但当消费行为异化为集体投机,真实的供需关系被扭曲,会严重损害了真正粉丝的消费体验。而且被投机泡沫包裹的品牌,生命力是脆弱的,一旦热度退潮,将面临断崖式崩盘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泡泡玛特似乎已经尝到IP衍生边界的试探性“失利”。
9月12日,泡泡玛特旗下珠宝品牌popop首次发布足金系列产品,该系列产品包括了足金材质的串珠、吊坠、金条和摆件等类型,所使用IP为Baby Molly。
通过现场观测,相关足金产品均采用“一口价”,价格分布在980—56800元之间。根据工艺不同,足金系列产品的每克单价主要集中在1300—1700元之间,店内并未显示实时金价,也没标明加工费用等信息。
而与此前潮玩新品“开售即空”的火爆场面不同,足金系列产品在上市首日稍显“冷清”,现场并无排队现象。
从“盲盒”销售,到打造全球IP
面对市场喧嚣,一家公司的应对策略,决定了它是被泡沫吞噬,还是能借此机会夯实地基。
回顾泡泡玛特的近来动态,一条“挤泡沫、固价值”的主线正隐隐浮现。客观来说,目前其诸多爆款产品二手价格的下探,一部分可以归结于市场逐渐理性,但也和泡泡玛特扩大产能、加大市场供给息息相关。
当稀缺性衰减,对应的价值降低,投机者也就自然失去了生存土壤。
早在今年春天,黄牛们的情绪就因一场天价拍卖达到顶峰,一款初代藏品级薄荷色的LABUBU以108万元的价格完成竞拍,另一款全球限量15版棕色LABUBU以82万元成交。嗅到血腥味蜂拥而至的黄牛,开始在市场上“群魔乱舞”:通宵排队、雇佣大批“代排”冲击线下销售、用“黑科技”抢占线上渠道、吵架动手...这样的情形在海内外发生,杭州、韩国的门店甚至紧急关门。
彼时,泡泡玛特就选择主动降温、挤去泡沫。6月18日晚,泡泡玛特对旗下几款热门Labubu系列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补货。而官方供应策略的调整,直接冲击了二级市场,黄牛的回收价格应声出现“腰斩式下跌”。
泡泡玛特供应链中心总裁袁俊杰近日表示,“当前一个月的毛绒品类产量,等同于过去一年的产量。今年8月产量大约3000万只,产能同期提升10倍以上。”
所以,我们或许可以用更积极的眼光看待本次二级市场崩盘:对于泡泡玛特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自我修正契机。
还有一个客观事实值得关注,早期的泡泡玛特确实是依靠“盲盒模式”撬开了海内外市场。但随着“盲盒模式”因带有赌博性质而监管趋严,泡泡玛特正于近年来加速推进“去盲盒化”转型,并围绕IP这一核心进行商业模式的“再造”。
据财报数据显示,其盲盒收入占比已从早期的90%以上降至60%以下,转而发力毛绒玩具、积木等新品类。
和其他潮玩企业相比,泡泡玛特目前最核心的壁垒在于“打通了潮玩全产业链”,从上游IP的创造和制造,中游的销售,到下游的售后社区,一应俱全。
近些年,泡泡玛特的IP矩阵正通过持续丰富与迭代,呈现出多元化和健康化趋势。SKULLPANDA、DIMOO、The Monsters等头部IP的收入贡献早已超越Molly,形成了多点开花的局面。
此外,强大的供应链能力也是泡泡玛特的另一“护城河”,这使其能赚取“微笑曲线”中利润更丰厚的两端——研发和营销。多数潮玩企业的产品周期一般在30-60天(主要为制造和生产),而泡泡玛特的供应链则不仅延伸向设计阶段(直接触达上游艺术家),还能够通过链接终端消费者,将销售阶段前置,近期迷你Labubu的预售便是鲜明验证。
袁俊杰在中期业绩会上介绍,要通过横向与纵向一体化来提升协同效率,保障供应链的灵活性和弹性。“横向一体化就是说从艺术家出发,到产品设计、产品开发、销售、市场、生产制造、供应链、物流等,这叫做横向一体化。”
“纵向一体化指从原材料,一直到生产制造、包装运输、组装加工、物流仓储等。这样一条纵向脉络,让横向和纵向公司的任何一个指令,艺术家的任何一个想法,都能毫无延迟地传递到我们数以千计的生产线上,数以10万计的工人团队中间。”
潮玩不是终点,文化才是归宿
将由“炒作”和“新奇”驱动的短期情绪价值,沉淀为更具持久生命力的文化价值和品牌价值,或许是泡泡玛特当下阶段的核心愿景。
目前,泡泡玛特已经跳出了简单的产品思维,毕竟如果按照名创优品的模式继续走下去,就会陷入无止境的规模竞争。
过去的传统观念认为,玩具是小朋友的专属,现在却有大量成年人趋之若鹜,当产品为消费者提供了足够的情绪价值,也就不能把泡泡玛特现象简单地定性为“虚假繁荣”。
从“卖产品”到“卖文化”,王宁近期于人民日报专访中谈及泡泡玛特如何提升价值,“有一句话叫作‘From the world to the world’,就是‘来自世界,再走向世界’。新时代的中国文化,是世界级的文化。我们孵化出大家喜欢的产品,通过产品将其背后的文化传播到全世界。作为新一代的中国品牌,我们希望制造出更高附加值的产品,成为世界级的消费品牌。我们跟优秀的艺术家合作,依托中国成熟的制造业,创造新的价值。我觉得,这也是创新。”
事实上,泡泡玛特最核心的资产,从来不是生产玩具的工厂,也不是销售盲盒的门店,而是其手中不断丰富和壮大的IP矩阵。
2017年时,泡泡玛特几乎靠MOLLY一个IP撑起全部营收,这一度被市场诟病“过度依赖单一IP、抗风险能力较低”。今年上半年,以Labubu为核心IP的“THE MONSTERS系列”当仁不让地成为新晋“明星”角色:实现营收48.1亿元,同比增长668%。
而值得注意的是,“THE MONSTERS系列”也只占了总营收的三分之一。上半年,泡泡玛特旗下THE MONSTERS、MOLLY、SKULLPANDA、CRYBABY和DIMOO等五大IP的营收均突破了10亿元。HIRONO、星星人、Zsiga、PUCKY、HACIPUPU等13个艺术家IP均实现过亿营收。
IP孵化与运营,已然成为拉动业绩增长的核心引擎。而泡泡玛特的下一个LABUBU,似乎也已经出现了13大艺术家IP之中,“星星人”这个IP去年8月才和泡泡玛特签约的IP,上半年就已经营收3.9亿元,被泡泡玛特评价为“成长最快的新锐IP”。
除此之外,线下乐园是泡泡玛特IP价值实现“终极一跃”的尝试。2023年9月,位于北京朝阳公园的泡泡玛特城市乐园(POP LAND)正式开业,标志着其商业版图从零售业态,正式迈向了文旅和线下娱乐领域。
尽管这座乐园的规模和体量尚无法与迪士尼、环球影城等巨头相提并论,但其战略意义却不容小觑。
这座乐园,是泡泡玛特IP价值的集中展示场和情感深化器。它或许在短期内难以贡献可观的利润,但从长远来看,它为泡泡玛特的所有IP提供了一个“故事发生地”,一个使其从“潮玩”进化为“文化符号”的摇篮。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想做“中国迪士尼”的泡泡玛特,如今更想做“世界的自己”。
事实上,其国际化已经颇具成效,前不久披露的2025年中报,是泡泡玛特全球组织架构调整后的首份财报,也首次披露了中国、亚太、美洲、欧洲及其他地区的四大区域业绩。
四大区域业绩均实现超三位数增长。
其中,中国营收82.8亿元,同比增长135.2%;亚太营收28.5亿元,同比增长257.8%;美洲营收22.6亿元,同比增长1142.3%;欧洲及其他地区营收4.8亿元,同比增长729.2%。
写在最后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泡泡玛特存在泡沫吗?
目前来看,答案是肯定的。
任何在新消费浪潮中被资本和市场迅速推上神坛的品牌,都不可避免地会裹挟着泡沫——资本的过高期望、二级市场的投机炒作、以及消费热潮下的非理性繁荣。
但更重要的是,从泡泡玛特身上,我们也在看见一个在努力“挤泡沫”、沉淀真实价值的成长故事。
泡泡玛特正在从对单一爆款的依赖,转向成长性的IP孵化体系;从对盲盒形式的依赖,转向多元化的产品矩阵和消费场景;从对本土市场的依赖,转向更具想象空间的全球市场。
挤掉泡沫的过程,必然会有阵痛。
对于泡泡玛特来说,在经历了一场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股价狂欢之后,它也势必要经历资本市场的重新审视过程——至于这个过程何时能够结束,答案也许隐藏在泡泡玛特的下一个爆火 IP 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智见 Time”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