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美凯龙发布公告称,公司创始人车建兴(即车建新)被云南监察委员会解除留置措施,结束自5月以来持续四个月的调查。车建兴留置期间,由李玉鹏临时代行总经理职责,7月18日起,已由建发系施姚峰正式接任总经理一职。
事实上,从2023年,建发集团拿出62.86亿元收购美凯龙29.95%的股份开始,美凯龙就频繁发生人事动荡:股权控制方面,建发股份全面接管美凯龙,车建新家族仅保留象征性股权(2025年持股比例降至20%以下);高管方面,2023年至今发生近10次高管人事变动,9月15日,公司董事会秘书、副总经理、香港联席公司秘书及授权代表邱喆女士离职,不再担任任何公司职务;今年8月,美凯龙副董事长蒋小忠减持50万股,套现156万元……
频繁的人事变动既显示公司处于快速重组阶段,也反映出业务下滑的困境。
美凯龙财报显示,美凯龙2024年营业收入为115.31亿元,同比下降18.4%;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26.8亿元,同比下降12.1%,归母净利润同比收窄约8%;商场整体出租率2024年首次跌破80%对赌线,并且在2025年一季度持续下滑至77.4%。
连续亏损让美凯龙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怎么走下去,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美凯龙给出的答案是:转向轻资产、降低高杠杆、融合多业态。
通过“品牌输出+管理输出”快速下沉三四线城市,2024年委管商场占比超过60%,美凯龙的身份逐渐从“房东”转变为“管家”。
业务方面,美凯龙2024年发布“3+星生态”战略,聚焦家居、家电、家装三大核心业务融合,并拓展汽车等新业态。在9月9日的“启新•99共潮生”战略合作伙伴大会上,李玉鹏宣布将这一战略进一步升级为涵盖“家居+地产+供应链”和“食住行一体”的泛家居大生态。
美凯龙转型的战略框架是宏大的,但想要让这份战略顺利落地,还需要跨过两个大山。一个是美凯龙的现金流能否支撑公司顺利完成转型,进入正循环阶段;一个是美凯龙提出的战略的可行性到底如何?
01 脆弱的现金流
2025上半年,美凯龙实现营业收入33.37亿元,但归母净利润亏损19亿元;经营净现金流仅为2.9亿元,扣除因引入新的业态,产生高达17亿元的资本支出,自由现金流仍陷负值。
让美凯龙现金流持续收紧的原因是利润端“造血”的枯竭。
一方面,公司主营业务下滑压缩了利润空间。美凯龙的主要营收来自自营商场的租金和委管商场费用。美凯龙2024年财报显示,自营及租赁的收入为53.6亿元,在收入构成中占比68.5%,可以说,美凯龙的本质是“家居卖场的房东”,商铺出租率和租金高低直接影响公司的现金流和利润。
近年来,由于精装修交付政策全面渗透、线上流量冲击和消费习惯的变迁,美凯龙线下商场人流锐减,家居卖场从“交易场”沦为“展示窗”。在此背景下,美凯龙2024年自营商场的平均出租率降至83.0%,委管商场出租率下滑至82.5%。
与此同时,公司为稳商留商持续减免租金。2025上半年,美凯龙对入驻的中小微企业及部分经营困难商户,减免部分租金及管理费用,导致上半年租金收入同比下降约21%;2024年为吸引新能源汽车等新业态入驻,给予商户租金优惠,短期内同样导致租金收入下滑。在出租率和租金同时下降的影响下,美凯龙利润端持续恶化。
另一方面,大额资产减值损失进一步侵蚀利润空间。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下跌超20亿元,资产估值缩水,“账面跌价”按公允计量规则全额计入损益,令公司净利润迅速由盈转亏;对财务资助款项、应收款项等计提减值约5亿元,并因为闭店等战略性调整产生的损失逾1亿元。
更加严峻的是,流入公司的钱变少了,公司向外流出的钱却一分未减。
截至2025年6月30日,美凯龙总负债为681.3亿元,资产负债率达59.02%。此外有境内存续ABS债券规模35.65亿元,以及离岸债2.497亿美元。其中短债问题尤为棘手:从货币资金余额来看,美凯龙2025年一季度的货币资金为39.8亿元,而公司1年内到期的有息负债约80亿元,存在将近50亿元的资金缺口。
值得注意的是,美凯龙相当大比例资产已被抵押或冻结限制。2024年美凯龙受限资产达840.54亿元,占总资产的72.31%。超七成的资产被质押或冻结,加剧美凯龙资金负担。
如今,美凯龙盈利能力能否负担自身债务存在很大变数,留给美凯龙的还有另一条路:借钱还债。2023年,建发收购美凯龙股权,美凯龙成为建发的子公司。理论上,建发可以为美凯龙负担债务,帮助美凯龙转型。
然而,对于建发来说,“保美凯龙”似乎并不是“必要选择”。2023年,建发以约4.82元/股的价格买下美凯龙29.95%股权,总对价约63亿元;而截至2025年4月,美凯龙股价跌至约2.93元/股,每股浮亏约2.00元,建发账面浮亏约25.9亿元。
另外,建发集团自身短债628亿元,资产负债率75%,已超过厦门国资委70%红线。在账面浮亏和自身负债情况并不健康的情况下,美凯龙能否持续取得建发借款也变得扑朔迷离。
02 新业态不是“星”业态
截至2025年9月,美凯龙已经落地几大新业态。首先是开设新能源汽车展厅,引入新能源汽车。目前新能源汽车馆已进驻50家商场,经营面积26.1万㎡,覆盖44座城市;美凯龙还开设高端电器生活馆,并计划三年内达成40座“Mega-E智电绿洲”生态标杆的目标;还引入1000+设计工作室,提供整装设计服务;另外支持以旧换新,与抖音、小红书打通“种草-成交”闭环。
除此之外,美凯龙宣布即将建设二次元主题家居馆,引入手办、潮玩,打造沉浸式“谷子”消费区;还与独立设计师及IP方合作,提供限定潮玩家居定制;同时,美凯龙拟建立独居青年生活解决方案中心,针对单身公寓、小户型提供模块化家具和智能家居一体化方案;美凯龙也发现“它经济”持续增长,计划在商场开辟宠物友好家居体验区,在其中设置宠物家具、宠物家电、宠物洗护场景。
美凯龙引入新业态的方向没有错,新能源汽车、二次元周边、宠物的确是目前的消费趋势,但是美凯龙还需要想清楚一个问题:这样的新业态是否真的适合美凯龙?
2024年第四季度,美凯龙实现以旧换新72.4万单,直播GMV达66.9亿元,但2024全年经营净现金流低至0.4亿元。毫无疑问,新业态为商场抬高客流,但从数据对比得出,客流不等于现金流,新业态的低租金+高投入很难在短期内为美凯龙分担资金链压力。
汽车展厅租金为2.0-2.5元/㎡/日,免租期为6-9个月,美凯龙称“同等条件地段内租金最优”;二次元/宠物商铺租金为1.5-2.0元/㎡/日,免租期为6个月;高端电器馆的租金为3元/㎡/日,免租期为6-9个月。美凯龙披露提供的租金支持低于原有家电区4.5元水平。
汽车、二次元、宠物等新租户坪效比原有家居区域低30%-50%,且在一定时间内免除租金。
新业态租金优惠相当于美凯龙在“垫资”,寄望未来收益回补。但在短期内,低租金带来的营收有限,反而压缩利润空间并增加投入,进一步加重现金流压力。美凯龙现金流压力增加,能否维持正常资金流转,运营至新业态形成规模效益之时仍然未知。
若在当前的资金条件下贸然加码新业态,除现金流承压,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外,调整后的美凯龙商场可能向综合性商场方向靠近,存在滑入综合性商场的竞争“红海”的风险。
美凯龙新业态偏好核心商圈流量,但美凯龙七成商场位于区域副中心或城市新区,与万达、万象城等综合性商场正面竞争难度高。而且,综合性商场也已进入存量竞争时代,美凯龙此时入场,加剧亏损风险。
对于美凯龙来说,积极转型是必要举措,但如何转型,转型力度又如何,都是需要抽丝剥茧,对症下药的课题,否则贸然出手,不仅不会为公司带来转机,还会增加资金压力。毕竟,以当前的现金流情况来看,留给美凯龙试错的机会已经不多了。
03 结语
不谈现金流与转型新业态,美凯龙的口碑也急转直下。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上表示美凯龙商户在收取订金后“卷钱跑路”,顾客既无法找到商户追回财产,也无法在美凯龙商场处取得售后帮助。
在顾客向美凯龙客服寻求帮助时,美凯龙给出的回复是:顾客与商户私下完成交易,而商场贴有“建议在商场收银处支付,不建议私下转给商户,所以商场不具有法律责任。
多起这样的事件发生后,社交平台上吐槽美凯龙的文章增加,美凯龙陷入与消费者的信任危机,口碑受损。美凯龙商户也反映利润持续下降,不少老板已经做好闭店的准备。
面对现金流承压,转型新业态不稳,口碑下跌的三重压力,美凯龙如何下好战略调整这盘棋,将是决定公司命运的关键局。
撰文:宋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