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网》引力丨张静懿
2025年10月20日,禹王生物营养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禹王生物”)正式向港交所递交IPO申请,试图以“全球最大食品级精制鱼油供应商”的身份叩开资本市场大门。
然而,就在冲刺港股的关键节点,禹王生物却遭遇业绩“滑铁卢”: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同比下滑27.13%,净利润跌幅高达74.01%,核心产品毛利率从2024年上半年的24.7%骤降至8.3%。此外,在上市前夕,公司向股东派发了3.2亿元分红,相当于2022-2024年净利润总和2.94亿元的108.84%。
这家曾靠“忘不了”脑营养胶丸陪伴无数80后、90后成长的企业,如今能否让Z世代和资本市场一起记住它的价值?
从“502胶”到鱼油隐形冠军
禹王生物的故事,始于1979年。那一年,创始人刘锡潜敏锐捕捉到植物蛋白肉的技术机会,创办了禹城县城关镇蛋白质厂。这是后来禹王集团非转基因大豆产业链的起点。
1994年,面对进口转基因大豆冲击,刘锡潜带领团队研发出低温豆粕技术,使国产大豆蛋白达到出口标准,他因此被业内称为“中国非转基因大豆之父”。
同年,他将1989年成立的禹王制药与美国天然药物公司合资,正式进军鱼油保健品领域,并在成立仅两个月后推出了针对青少年群体的“忘不了”牌3A脑营养胶丸 。该产品凭借“吃了忘不了,记忆会更好”的广告语 ,并通过深入校园、在家长会作为礼品赠送等推广方式,迅速风靡全国,精准击中了学生家长对于“健脑提分”的需求 。
2013年,刘锡潜家族通过海外主体以46.48万美元收购美方25%股权,实现全资控股。此后,鱼油业务逐步成为绝对主业。根据招股书,2022-2025年上半年,精制鱼油、软胶囊及膳食补充剂合计贡献超97%的收入。
如今,禹王生物已连续三年稳居中国鱼油软胶囊制造商第一,并在2024年拿下全球食品级精制鱼油8.1%的市场份额。2022-2024年,公司鱼油软胶囊销量从18.06亿粒增至24.11亿粒。看似高歌猛进,但背后,一场结构性危机正在悄然酝酿。
业绩“跳水”、高分红、高负债
禹王生物的IPO,原本可以是“传统保健品企业转型升级”的励志故事。但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数据,却给这个故事蒙上了阴影。
首先,增长神话戛然而止。2022-2024年,公司营收从5.34亿元增至8.32亿元,净利润从0.67亿元升至1.25亿元。但到2025年上半年,数据急转直下:营收3.43亿元,同比减少27.13%;净利润仅2276.4万元,同比暴跌74.01%。鱼油软胶囊的平均售价也从2024年上半年的15.5万元/百万粒下降至9.9万元/百万粒。
其次,毛利率持续承压。公司整体毛利率从2023年的28.1%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20.7%;核心产品精制鱼油的毛利率从2024年上半年的24.7%骤降至8.3%。公司解释,主因是原材料毛鱼油采购成本高企,叠加市场竞争加剧导致售价下跌。数据显示,2022-2025年上半年,原材料成本始终占销售成本的86%以上——这意味着,禹王生物对上游价格波动极度敏感,而议价能力却在减弱。
第三,高负债与“清仓式”分红并存。截至2024年末,公司资产负债率高达90.39%;账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27亿元,却要面对1.42亿元的短期债务,流动性明显吃紧。然而,就在2024年12月,公司却宣布派发3.2亿元股息,这笔分红几乎掏空了过去三年累计2.94亿元的净利润。
这笔分红几乎全部落入刘氏家族口袋。招股书显示,IPO前,刘锡潜及其子女刘汝萃、刘丕谨合计持股84.21%,其中刘汝萃通过多个主体控制56%股权,为实际控制人。这种“高负债+高分红”操作,引发市场对其财务动机和治理透明度的质疑。
与此同时,禹王生物历史上还存在多项内控缺陷:包括不合规票据融资、挪用银行贷款、未足额缴纳员工社保公积金等。尽管公司称已于2023年下半年整改完毕,但此类历史瑕疵在港交所当前“严审核”环境下,极易成为上市拦路虎。
从代工到自有品牌:IPO能解困局吗?
2025年8月,在上市前夕,禹王制药完成重组,主体变更为“禹王生物”,并引入美国健康营养巨头Bayland Health旗下基金Velantra作为战略投资者,后者以1940万美元认购15%股权,成为除刘氏家族外最大且唯一的外部股东。
此次IPO,禹王生物将募集资金用于四大方向:一是海外建厂+国内并购,以降低原料依赖、优化全球供应链;二是新建高纯度鱼油生产线,推动其99%纯度DHA/EPA技术商业化;三是加强中美市场品牌推广;四是补充营运资金,缓解当前流动性压力。
从战略看,这是一份“自救+升级”的蓝图,但现实挑战不容小觑。
其一,渠道严重依赖B端,C端几乎失语。2022-2024年,公司通过贸易公司实现的销售收入占比超50%;直接面向消费者的销售占比不足3%。这意味着,尽管“忘不了”在淘宝旗舰店月销700多盒(单价528元),但在整体营收中几乎可忽略不计。Z世代消费者即便在社交媒体上热议“护脑”“内服保养”,也未必知道禹王就是背后供应商。
其二,代工模式利润薄,抗风险能力弱。在刘汝萃主导下,公司转向为Jamieson(加拿大)、LABORATORIO CATARINENSE(巴西)等国际品牌代工。这种B2B模式虽能快速起量,但议价权低、毛利率易受挤压——这正是2025年上半年业绩下滑的直接诱因。
其三,行业竞争白热化,新玩家虎视眈眈。中国膳食补充剂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将打达289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9.5。但赛道已挤满汤臣倍健(300146.SZ)、健合国际(1112.HK)、金达威(002626.SZ)等上市公司。这些企业不仅布局鱼油,更在NMN、益生菌、胶原蛋白等细分领域攻城略地,营销打法也更贴近Z世代——小红书种草、直播间测评、成分党科普,而禹王生物仍停留在“校园赠品”时代的记忆里。
对Z世代而言,“养生”早已不是“爸妈的专利”。他们关注成分纯度、可持续来源、品牌调性。而禹王生物,手握99%纯度技术,却尚未讲好一个属于新消费时代的故事。
“忘不了”曾是一代人的记忆符号,如今禹王生物想用IPO写下新章节。技术有底子,产能有规模,但业绩跳水、分红激进、内控瑕疵,也让这场资本闯关多了几分悬念。
港交所的审核会如何落笔?市场又是否愿意为这家山东老厂的“第二曲线”买单?答案,或许就藏在下一份财报、下一个愿意为它按下“关注”的Z世代消费者心里。(思维财经出品)■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