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网》谢莹洁
11月24日,珠海格力电器总部,2025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如期举行。与往年人声鼎沸、媒体云集的场面略有不同,这次会议显得低调而克制,现场仅有70余位股东到场,稍显“冷清”,提问环节也压缩至一个半小时。
董明珠依旧坐在主席台正中,发言却比往年少了许多,回答也愈发简洁。她不再主动“开炮”,也不再长篇大论,只有在被点名时,才用略带沙哑的嗓音给出回应。董明珠表示:“今天,能够来到现场的,很多都是格力电器的老朋友,这不止是一个股东会,更是一个‘朋友会’。”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三季报格力业绩不及预期。全行业稳步增长的背景下,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业绩下滑。三季度单季表现方面,美的营收规模已逼近格力三倍,海尔亦紧随其后,规模接近格力同期两倍。
董明珠在讲话中多次提到,公司面临的挑战很大,如今年空调市场的价格战、多元化业务面临的增长压力以及品牌形象革新等问题。
再谈格力分红
分红,是当天股东大会上被问及最多的核心话题。
根据最新公告,格力电器《2025年中期利润分配预案》以99.89%的高票顺利通过。具体来看,公司拟以55.85亿股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0元(含税),合计派发现金红利达55.85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格力电器自1996年上市以来便始终坚持高分红策略,累计分红金额已超1776亿元(含回购及本次中期利润分配),尤其自2012年起,累计分红规模更是超1722亿元,分红力度在行业内颇具代表性。
对于市场高度关注的分红问题,董明珠此前已多次作出回应,她曾表示“股东不能苛刻要求公司赚多少分多少,企业也要储备‘干粮’以应对未来发展”。而在此次股东大会上,她进一步补充道:“我理解大家对分红的期待,但请大家也要看到,格力自上市以来累计募集资金仅50亿元,而累计分红已超过1700亿元。股东们希望‘马儿跑’,也请坚持让‘马儿有草吃’。”
不过,与高分红引发的热议形成对比的是,今年董明珠连任董事长、格力专卖店全面更名为“董明珠健康家”之后,公司并未迎来市场预想中的增长态势。反观行业大环境,今年上半年在国补政策的持续刺激下,家电市场整体呈现持续升温的局面,这也让格力的业绩表现更受关注。
奥维云网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家电市场零售额达4537亿元,同比增长9.2%。期内,三大白电龙头竞争最为激烈的家用空调行业,零售规模达1263亿元,同比增长12.4%。家用空调行业实现总销量1.2亿台,同比增长8%。
然而,全行业稳步增长的背景下,2025年三季报显示,格力电器营业总收入1376.54亿元,同比下降6.62%;归母净利润214.61亿元,同比下降2.27%。

同期,美的、海尔凭借营收与净利润的两位数增长领跑行业,而格力电器却陷入营收、净利润双双同比下滑的困境。单看三季度单季表现,美的营收规模已逼近格力三倍,海尔亦紧随其后,规模接近格力同期两倍。
董明珠的角色转变
公开资料显示,自2012年董明珠掌舵以来,格力曾积极布局智能装备、小家电、手机、新能源等多个赛道,试图破解营收结构单一的难题,但从当前格局来看,这场多元化探索尚未达成预期成效。
董明珠强调:“格力的根基在于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唯有产品获得市场认可,企业才能实现持续盈利,分红自然水到渠成。”
多元化仍是格力绕不开的关卡。据股东大会材料显示,2025年上半年,空调主业收入占比仍高达78%,生活电器、智能装备、绿色能源三大板块合计占比不足15%,且除生活电器外,其余两大板块尚未实现盈利。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小米空调市占率达到15.32%,同比增长4.78%;同时,格力空调市占率23.62%,同比减少0.17%。这一数据变化反映出市场竞争格局的深刻变化,传统家电巨头正面临来自科技企业的强劲挑战。
从财务视角深度剖析,格力的高利润率根基源于三大核心支撑:其一,深耕空调领域多年沉淀的核心技术壁垒,尤其在压缩机、电机等关键部件上的自主生产能力,构筑了成本与技术双重优势;其二,“格力”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积累的强势认知,赋予其显著的产品定价权;其三,相对稳固的经销商体系,有效抵御了行业价格战的冲击。
但这套高利润模式的脆弱性正逐渐显现:超70%的收入依赖空调业务,单一化的营收结构在行业景气周期中是盈利利器,步入市场低迷期便沦为发展包袱。
更关键的是,曾经支撑其高溢价的产品竞争力正在弱化,消费者对高定价的接受度持续走低,高毛利水平遭遇严峻挑战。空调定价偏高的现状愈发受到市场质疑,市场份额的下滑已是直接印证,如今这一压力已清晰传导至业绩层面。
相较于“第二曲线”的缺位,格力的接班人问题更显紧迫。今年4月,董明珠成功当选新一届董事会董事并连任董事长,开启执掌公司的第五个三年任期。在外界眼中,董明珠的个人形象早已与格力品牌深度绑定。
而此次股东会最直观的变化,莫过于董明珠的角色转变。相较于2024年度股东大会上的积极发声,此次她全程低调,多数股东提问均由张伟及各业务板块高管回应,仅在交流环节结束后补充发言。
董明珠对此解释,让分管领导逐一回应问题,本质是为了展示新管理团队的履职能力与精神风貌,让市场看到每位高管在岗位上的履职成效。(思维财经出品)■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