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最近还走进过一家星巴克,应该能感受到那股子“硬撑”的气息。
门口贴着降价的海报,大杯星冰乐只卖23元,听上去像是件好事。但店里冷清了不少,点单不用排队。服务员仍然礼貌,但一切都显得有点例行公事。你能看出来,那个象征中产生活方式的“第三空间”星巴克,已经没了当年的光环。
有人调侃,现在去星巴克,不是因为星巴克有多好喝,而是因为瑞幸人太多,不想排队。
就在这个微妙的时间点,星巴克中国被曝出要“部分出售股权”,估值高达90亿美元。消息一出,舆论立刻炸锅:现在的星巴克,真的还能值这么多吗?
更意外的是,竞购名单里出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瑞幸咖啡的大股东,大钲资本。
这家曾靠“9块9”杀出重围的资本玩家,如今正盯上那个它曾逼到降价的老对手。不是合作,也不是互补,而是想把它买下来、装进自己的版图里。
这一次,赌的不是谁家咖啡更好喝,而是中国消费者到底还愿不愿意为“品牌”两个字多掏几十块钱。
星巴克“咖啡神话”跌落凡间
真值90亿吗?
星巴克自己可能没想到,它会在中国这个最成功的海外市场,被逼到要“卖身”。
数据显示,2024财年星巴克中国的收入为29.58亿美元,同比下降1.4%。尤其是2025年第二季度,尽管营收同比增长5%,但这背后其实是靠“多卖”撑起来的:同店交易量增长了4%,而客单价却下降了4%。换句话说,是更多人点了更便宜的东西。
曾经,一杯30多元的拿铁代表着一种精致的生活方式。如今,在瑞幸、库迪的“9.9常态价”围攻下,这份精致变成了一种被迫坚守的执拗。
而现实是,消费者根本不买账。
在小红书上,一个热评写道:“星巴克原价买不起,打折了也不想喝了。”点赞上万。这种心理价格崩塌,比任何竞争更致命。你可以降价,但降不回那份值得。
2024年末,星巴克中国总门店数7758家,而瑞幸则飙升到24097家,后者单季营收88.7亿元,已经是星巴克同期的1.6倍。速度差距巨大,气势早已易主。
眼看打不过了,星巴克选择了“卖身”:以90亿美元估值、保留30%股权,寻求多个资本接盘,不失控地部分出清。
但问题是,它真值这个价吗?
有私募机构算了一笔账:2024年星巴克中国营收约30亿美元,市销率约为3倍。而同期瑞幸营收约为50亿美元,市销率才1.89倍,且增速更快、体量更大。如果按同样逻辑估值,星巴克撑死值60亿美元。
为什么偏偏是它敢开出90亿?
很简单:它赌的是自己还有品牌的“余晖”。
瑞幸背后的大钲
为何想要星巴克?
大钲资本不是傻钱,它的算盘比星巴克还清楚。
从2020年财务风波到2025年反超星巴克,瑞幸经历的是一场史诗级的“废墟重建”。如今,背后真正主导瑞幸的人,是大钲的掌舵者黎辉。
今年4月,黎辉正式回归瑞幸董事会并担任董事长,一边扶正郭谨一,一边强化大钲对瑞幸的控制。而现在,黎辉又被传出要出手拿下星巴克中国的部分股权。
这不是巧合,更像是补位。
瑞幸赢了价格战,却还没有完全赢下品牌战。它喝的人多,但品牌忠诚度没多少,。瑞幸最怕的,不是没人买,而是没人“信”。
而星巴克手里最值钱的,其实不是门店、不是配方,而是那块“牌子”:它曾经代表过“高级感”“生活方式”“国际范”。
大钲如果拿下星巴克中国的控制权,不仅能继续吃瑞幸的规模红利,还能借星巴克补齐品牌短板。
就像网友说的:“一个负责卷价格,一个负责撑门面,背后是一个老板。”
而且,中国的咖啡市场显然并未见顶。
中国人均咖啡年消费不到10杯,而日本、韩国都在40杯以上。哪怕渗透率只是翻一倍,就是千亿级增量。
如今的大钲,眼里看见的,不只是谁赢谁输,而是如何布局?
借星巴克的名头去开新店、下沉市场、联名出圈,哪怕品牌本身不盈利,只要能反哺瑞幸主力盘,就值了。
更何况,这场交易还有一个“金拱门剧本”在前:当初麦当劳把中国业务卖给中信、高瓴、凯雷后,门店从2500家增长到6800家,利润翻倍。资本拿品牌,走本地化,是验证过的成功公式。
星巴克中国,就是下一个待复制的金拱门。
消费者还认星巴克吗?
咖啡新贵打不过“老钱”?
但资本算盘打得响,不代表市场会买账。
星巴克的底层逻辑,始终是品牌溢价。但这套逻辑,现在正在瓦解。
今年6月,星巴克不得不悄悄降价,一系列大杯产品降了5元,甚至出现19.9元“亲民款”。但效果不佳,有消费者直言:“以前是因为喜欢才喝,现在是便宜才买。”
品牌从“主动选择”变成“便宜可选”,是一种质变。而且它做不出瑞幸的卷,也放不下高姿态,就卡在中间不上不下。
网友评论说得直白:“不是星巴克喝不起,而是9.9更有性价比。”
年轻人今天喝的是性价比,明天可能又追风某个联名款,而对星巴克那套老派叙事已经没有兴趣。
星巴克的“第三空间”神话,正在被现实击穿。移动办公时代,谁还在咖啡店坐一下午写PPT?那是2015年的事情了。更何况,独立咖啡店遍地开花,更有当地特色,也更出片,凭什么要去星巴克呢?
而资本最怕的,不是亏损,而是品牌无法讲新故事。高瓴、大钲、凯雷都看到了这一点,他们要做的不是守,而是改。
但星巴克愿意被改吗?
它强调不愿完全退出,保留30%股权,核心就是要维持对品牌的最终解释权。而这,恰恰是风险点:品牌要焕新,靠的是壮士断腕,不是瞻前顾后。
一个不肯放权的老品牌,一群想大刀阔斧的新资本,中间还有一个不安分的瑞幸,咖啡市场接下来的剧本,恐怕比三国杀还复杂。
写在最后:
咖啡市场的新剧本,刚刚开始
90亿美元,不只是一个数字。
它是一场信仰的博弈——关于中国人是否还愿意为“星巴克”买单,关于资本是否能主导一个品牌的再生。
瑞幸过去五年完成的是效率革命,但下一个五年,必须要讲品牌升级。星巴克过去二十年讲的是生活方式,但眼下需要价格适配。
如果这笔交易成功,咖啡市场将进入新阶段,价格战可能转向品牌战,甚至重回“拼服务、拼体验”的精细化阶段。
最终,消费者认不认账,是这场资本游戏唯一的胜负手。
一杯咖啡能装下的,不只咖啡本身,还有我们对生活品质的期待。而“生活品质”这个词,本身也在变化:它可能是便宜、好喝、到手快,也可能是体面、讲究、有故事。但它不再是“品牌说了算”。
星巴克能不能重回高位,瑞幸能不能跳出低价陷阱,都要靠消费者给不给机会。
最终决定胜负的,只有一个问题:你,还愿意为它多花那几块钱吗?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