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民挚爱到十字路口,伊利“失宠”了?

曾几何时,伊利是国人餐桌上的常客,那句“滋养生命活力,让世界共享健康”的广告语,如同一股温暖的力量,深深烙印在每一个消费者的心中。伊利的牛奶、酸奶、奶粉等各类产品,凭借着优质的品质和广泛的市场推广,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了国民信赖的乳业品牌,堪称“国民牛奶”。

然而,市场风云变幻,曾经辉煌无限的伊利,如今却陷入了业绩的泥沼。据2024年年报显示,伊利实现营业收入1157.8亿元,同比下降8.24%;归母净利润为84.53亿元,同比下滑18.94%。

这是伊利三十年来首次出现营收和净利润的双下滑,曾经一路高歌猛进的乳业巨头,如今似乎陷入了市场的泥沼,业绩的“双降”犹如一记重锤,无疑给一直以来看好伊利的投资者和消费者泼了一盆冷水。

曾经备受追捧的伊利,究竟正在被谁抛弃?又是什么原因让它陷入了如今的困境?

业绩“双降”:数字背后的警钟

回顾过去二十年,伊利在乳业市场中一路高歌猛进,营收和净利润持续增长,成为了行业发展的标杆。它的成长伴随着中国乳业市场的蓬勃发展,从国内市场的深耕细作,到国际市场的逐步拓展,伊利的版图不断扩大。

然而,伊利2024年的这份成绩单,无疑给市场敲响了警钟。营收1157.8亿元,同比下降8.24%;归母净利润为84.53亿元,同比下滑8.94%。这是自1993年以来,伊利首次出现营收和净利润的双降,打破了其连续多年的增长神话。

在此之前,伊利一直保持着稳健的增长态势,营收和净利润逐年攀升,成为了乳业的增长典范。从2003年到2023年这三十年间,伊利营收从62.99亿元增长至1257.58亿元,净利润从1.98亿元增长至104.29亿元,这样的增长速度和幅度,在行业内是首屈一指的。

可谁也没想到,2024年的“双降”却如同一记重锤,打破了伊利的增长惯性。曾经支撑伊利快速增长的市场红利逐渐消退,新的增长点尚未形成有力支撑,使得伊利在业绩上遭遇了滑铁卢。

深度剖析“双降”根源

那么在业绩“双降”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原因呢?是行业大环境的变化,还是自身经营策略出了问题?又或者是其他因素在作祟?

(一)行业下行,需求疲软

近年来,乳制品行业整体面临着需求端持续疲软的困境。从宏观经济环境来看,经济增长的放缓以及消费者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的转变,对乳制品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消费者对于乳制品的品质和营养成分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再仅仅满足于基本的乳制品需求,而是更加倾向于选择有机、低脂、高钙等特色乳制品。消费者的消费选择更加多元化,除了传统的牛奶、酸奶等乳制品,植物奶、坚果奶等新兴饮品也逐渐进入消费者的视野,分流了一部分乳制品市场的份额。

市场供需失衡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在供给端,国内乳制品产能不断扩张,奶牛存栏量持续增加,原奶产量逐年上升。而在需求端,乳制品的消费增长却相对缓慢,甚至出现了下滑的趋势。这导致了市场上乳制品供过于求,价格竞争激烈,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伊利作为行业的龙头企业,也难以独善其身,业绩受到了市场供需失衡的严重冲击。 需求的疲软使得伊利的产品销售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市场份额不断被竞争对手蚕食,营收和净利润的下滑也在情理之中。

(二)液态奶受挫,基本盘动摇

液态奶作为伊利的核心业务,一直以来都是其营收的主要来源。然而,近年来,伊利液态奶业务却遭遇了严峻的挑战,市场份额下滑,销售额下降,这无疑动摇了伊利的基本盘。

价格战的硝烟弥漫是导致伊利液态奶受挫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乳制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各大乳企为了争夺市场份额,纷纷打起了价格战。伊利也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不得不通过降价促销等手段来吸引消费者。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10个主产省生鲜乳销售均价为3.11元/公斤,比2023年年末均价相比下降了15.03%,这也是生鲜乳价格连续三年下降。原奶价格的下行,使得乳企的成本压力虽然有所减轻,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频繁的价格战使得产品价格不断下降,企业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长期的价格竞争也容易让消费者形成价格敏感型消费习惯,一旦价格恢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可能会大幅下降,这对伊利的品牌形象和市场份额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三)高溢价收购,澳优成“双刃剑”

2022年,伊利以62.5亿港元入股澳优,获得34.33%的澳优已发行股本,并通过要约收购增持至52.7%,成为澳优控股股东。这一收购举措在当时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伊利希望通过收购澳优,进一步拓展其在奶粉及奶制品领域的业务版图,提升市场竞争力。事与愿违,这一高溢价收购如今却成为了伊利业绩的拖累。

从财务数据来看,澳优的业绩表现并不理想,这也导致了伊利对其计提了高额的商誉减值。2024年,伊利对澳优乳业商誉减值带来的30.37亿元拖累,成为其净利润下滑的重要原因。虽然澳优在羊奶粉业务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佳贝艾特羊奶粉销量与销售额全球第一,但整体业绩的不佳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使得伊利的收购战略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澳优与伊利在业务整合和协同发展方面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不同企业之间的文化差异、管理模式差异以及市场定位差异,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磨合和调整。在整合过程中,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就可能导致业务协同不畅,影响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率和业绩表现。

(四)竞争对手的冲击

在乳制品市场这片激烈竞争的战场上,伊利面临着来自众多竞争对手的强大冲击。

蒙牛作为伊利的老对手,多年来一直与伊利在市场份额、产品创新、品牌营销等方面展开着激烈的角逐。蒙牛通过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推出了一系列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如特仑苏有机奶、纯甄酸奶等,这些产品在市场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吸引了大量消费者。蒙牛还积极拓展销售渠道,加强与电商平台、便利店等的合作,提高产品的市场覆盖率。在品牌营销方面,蒙牛也投入了大量的资源,通过赞助热门综艺节目、举办各类促销活动等方式,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光明乳业作为区域乳业的佼佼者,在奶源品质、生产工艺和市场推广方面也具有较强的实力。光明乳业注重奶源的品质把控,拥有自己的优质牧场,确保了原奶的新鲜和安全。在生产工艺上,光明乳业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口感。在市场推广方面,光明乳业凭借其在华东地区的深厚市场基础,通过开展本地化的营销活动,与消费者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在区域市场上占据了较高的市场份额。

在这些竞争对手的多重夹击下,伊利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其市场份额、销售额和利润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也成为了伊利业绩“双降”的重要外部因素。

结语:未来在何方?

伊利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它既面临着诸多挑战,也拥有不少机遇。从挑战方面来看,市场竞争依然激烈,乳制品行业需求疲软的态势短期内难以彻底扭转,年轻消费者市场的重新争夺也并非一蹴而就,海外市场的拓展也存在着各种风险。

不过,为了应对挑战,抓住机遇,伊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破局。首先,迎合年轻人的喜好,将产品与文创、二次元等年轻人喜欢的元素进行融合。比如与热门动漫、游戏IP合作,推出联名款产品,吸引年轻消费者的关注。通过举办线上线下互动活动,增强与年轻消费者的互动和粘性,提升品牌在年轻群体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其次,加大研发投入,深入挖掘消费者的潜在需求,推出更多具有特色和差异化的产品。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开发个性化的乳制品,如针对健身人群的高蛋白、低脂肪乳制品,针对老年人的高钙、易消化乳制品等。利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提升产品的品质和口感,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

最后,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加大对国际市场的投入和布局。通过建立海外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和销售网络,更好地了解和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提升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加强与国际乳业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借鉴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伊利的故事,是中国乳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它见证了行业的辉煌,也面临着当下的困境。从 “国民牛奶”到业绩“双降”,伊利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市场的风云变幻和企业发展的不易。未来,伊利能否突破困境,重回增长轨道,让我们拭目以待。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从国民挚爱到十字路口,伊利“失宠”了?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分享自DoNews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