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蚂蚁大军压境,水滴筹“救命钱”故事还能讲多久?

如果你经常刷朋友圈,大概率见过这样的链接:一张揪心的照片,一段恳切的文字,再加上一个熟悉的蓝色水滴logo,水滴筹。从2016年凭借微信社交链起家,用水滴筹、水滴互助迅速撬动大众爱心与保障意识,再到推出水滴保进军互联网保险经纪,水滴的这一路,堪称中国社会化筹款与健康保障平台的典型样本。

2021年,水滴成功登陆纽交所,成为中国大病众筹第一股,并多次入选知名企业社会责任榜单,被认可为“社会企业典范”。然而风光背后,水滴公司的发展正面临严峻挑战。根据水滴公司2025年Q1财报,该季度净营业收入为7.54亿元,同比增长7%,众筹服务费为0.67亿元,同比下滑了0.33%,公司的保险相关收入为6.58亿元,同比增长8.4%,与2024年同期13.1%增速相比,有放缓之势。

更重要的是,在水滴看似稳固的公益外衣之下,早已埋伏着多方力量的合围。腾讯微保依托微信支付+社交关系链持续深耕下沉市场;轻松筹虽声量减弱但仍未出局;蚂蚁集团依托支付宝生态推出“相互宝”、“蚂蚁保”等多维打法,也从没停止对健康保障场景的渗透。

一边是公益形象与商业变现的拉扯,一边是巨头环伺、监管不明的生存环境,水滴筹这个曾经靠“朋友圈筹款”迅速崛起的平台,正站在一个尴尬的十字路口。

“内伤”何在?

尽管水滴筹在用户规模和数据上看依然领先,但其内部困境正在不断侵蚀其品牌根基。

首先,水滴筹最头疼的问题就是一直没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目前水滴公司的主要收入来自保险经纪业务,也就是靠水滴筹带来的流量,给自家的保险平台引流,最终靠卖保险来赚钱。但这种“用筹款换流量”的做法,效果已经不如以前了。2025年第一季度的财报显示,虽然保险相关收入还在增长,但增速明显慢了下来。更现实的是,众筹业务本身并不赚钱,反而运营成本很高。这种依赖“间接变现”的模式,在互联网流量越来越贵的今天,显得特别吃力。

其次,公众对平台的信任度也在持续下滑。水滴筹上虚假筹款、诈捐等负面事件频频发生。这些负面事件的不断发酵,带来的是公众对水滴筹信任度的直线下降,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公众捐赠意愿大幅降低。去年水滴筹平台的捐款人数仅有1.02亿,捐款金额也缩水到了138亿。这组数据背后,是公众信任的严重流失,也预示着水滴筹如果不尽快解决信任危机,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将面临巨大挑战。

另外,平台的审核机制也存在明显的漏洞。目前水滴筹对借钱人经济状况的审核,主要还是靠他们自己申报,加上有限的人工核实,很难完全避免有人弄虚作假或者夸大病情。这也带来了法律和监管上的风险——近几年,国家对网络个人大病求助的监管越来越严格,平台要负的责任也更大了。一旦审核上出问题,很可能不仅吃官司,还会严重破坏品牌形象。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用户留存与资本市场表现。数据显示,水滴筹的用户复购率远低于保险电商平台。资本市场也表现出担忧:水滴公司股价自上市后总体呈下跌趋势,反映出市场对其盈利模式可持续性的怀疑。

群雄逐鹿,胜算几何?

之前水滴筹一直靠“社交筹款+健康保险”这个闭环生态作为自己的护城河,但现在,这条护城河正被不少新老对手“挖墙脚”。

腾讯微保,可以说是水滴“最熟悉的陌生人”。大家都扎根在微信里,但微保这几年早已不只是卖保险,已经慢慢拓展到了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甚至还尝试对接医保。腾讯自己不做筹款,但借助微信支付页里的“医疗健康”入口,以及跟政府合作的项目,正在搭建一个更庞大、也更“官方”的健康生态。水滴要靠大家转发链接,而微保直接藏在微信九宫格,一个靠社交裂变,一个靠官方入口,差距挺明显。

蚂蚁集团走的是另一种路线“平台化”。虽然“相互宝”已经停了,但“蚂蚁保”这个平台还在,而且更强了。它联合多家保险公司推出普惠型健康险,同时通过支付宝的生活号、市民中心、芝麻信用这些模块,不断吸引中老年和家庭用户。蚂蚁真正的厉害之处在于数据、风控和整个生态的联动能力,这些东西,像水滴这类垂直平台短时间根本比不了。

除此之外,传统保险公司自营平台的崛起也不容忽视。中国平安、中国人寿这些大佬近几年疯狂加码线上直销,用更有竞争力的价格和更直接的服务抢用户。而一些中小型互联网保险平台,则靠深耕特定场景:比如慢病、带病群体、宠物医疗—,走差异化路线。

从社会责任角度来看,水滴筹确实帮助了大量困难家庭,发挥了社会救助的补充作用。但企业毕竟不是慈善机构,需要实现盈利才能持续运营。如何既保持社会责任又实现商业成功,是水滴筹必须解决的难题。

水滴不能只是“水滴”

如果不能有效应对当前挑战,水滴筹可能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首先面临的就是信任问题:一旦用户大量流失,平台原有的流量优势也就保不住了。其次,越来越严格的监管政策可能会带来更高的合规成本,利润空间会被进一步压缩。再加上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获客成本不断上涨,盈利的压力只会越来越大。

面对这种局面,水滴筹必须尽快找到突破的方法。重建信任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全面提升透明度。平台应该定期公示筹款资金的使用情况,引入第三方审计,让每一笔捐款都能追溯去向。同时,也要优化审核机制,比如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提高审核的效率和准确性,从根本上杜绝虚假筹款。

要想实现可持续盈利,拓展保险业务几乎是必然的选择。但不能只顾推销、误导用户,而要真正从他们的需求出发,设计出靠谱的产品。此外,跟医院、药企、康复机构这些上下游伙伴深化合作,打造一个完整的健康服务生态,也可能会成为新的增长突破口。

虽然社交筹款这个行业前景依然很大,但随着市场逐渐成熟、监管日趋完善,整个行业一定会经历一轮洗牌。只有那些既能创造商业价值、又不忘记社会责任,持续创新并真正赢得用户信任的平台,才能最终活下来、走得远。

归根结底,水滴筹是一家成功的商业公司,但它操盘着最需要道德和信任的公益资源。这份撕裂感,让它注定活在永恒的舆论漩涡里。它的财报越亮眼,我们越应该问:这份利润里,有多少是资本创新的价值,有多少是公众善意转化的价值?而后者,又该由谁来守护,才能不至于被透支和消费殆尽?

这场关于水滴筹的讨论,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我们这个时代,善良该如何安放,商业伦理的边界又究竟在何处的巨大问诊。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腾讯、蚂蚁大军压境,水滴筹“救命钱”故事还能讲多久?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分享自DoNews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