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程被约谈背后:酒店沦为流量砧板鱼肉

2025年9月17日,一则来自郑州市市场监管局的约谈公告,将在线旅游行业的巨头——携程推至舆论的风暴眼。

这一看似平常的监管举措,实则暗藏玄机。它绝非简单的个别事件处理,而是如同一把锋利且精准的手术刀,直直地剖开平台经济时代那繁华表象下最为尖锐的矛盾。

当算法技术从提升效率的工具,摇身一变成为市场支配者手中那根“隐形权杖”;当商家原本自主的定价权,无奈沦为平台在激烈竞争中争夺流量入口的“牺牲品”,一场关乎商业伦理、法律边界与市场公平的激烈博弈,正以摧枯拉朽之势重塑整个行业的生存规则。

从“辅助工具”到“价格操盘手”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商业领域的当下,技术本应是推动行业进步、提升市场效率的强大引擎。然而,当技术的运用偏离正轨,商业生态便可能陷入混乱,商业伦理也会遭受严峻挑战。

从设计初衷来看,“调价助手”是携程为商家打造的一款智能定价工具,其本意是依托算法的实时分析能力,为酒店提供竞品价格参考、市场需求预判,帮助商家在激烈的价格竞争中快速找准定位,最终实现商家收益与平台流量的双赢。

然而,现实却如同一记沉重的耳光,狠狠地打在这个美好设想之上。如今的“调价助手”,不仅没有成为商家在市场竞争中的得力助手,反而成为一个源源不断吞噬商家利润的“黑洞”。

据郑州多家酒店举报,“调价助手”的运行方式令人瞠目结舌。该工具在未经商家授权的情况下,自动扫描竞品平台的价格。一旦发现携程平台上自家酒店的定价高于其他平台,便立即强制下调酒店底价。这种调价速度之快,让商家们防不胜防。

这种“技术霸权”的运作逻辑,更是完全打破正常的商业规则。在传统的商业定价模式中,价格的形成是一个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复杂过程,包括酒店成本、服务质量、品牌价值、市场需求等。然而,“调价助手”通过后台算法,将价格竞争简化为一场冰冷的数字比拼。

更为过分的是,商家在定价上不仅失去主导权,连关闭这个工具的权限都被平台无情剥夺。平台以各种复杂的“审核流程”为由,让商家根本无法自主决定是否使用该工具。商家就像被平台牵着线的木偶,只能被动地接受“调价助手”的安排。

面对商家的质疑与投诉,携程方面的辩解显得苍白无力。其声称“调价助手旨在帮助商家适应市场价格”,但事实却无情地戳穿这一谎言。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个工具已然异化为平台维持价格优势、吸引流量的“操盘手”。

垄断阴影下的商业生态危机

携程的“调价助手”风波,绝非偶然的个案,而是平台垄断地位与商家弱势地位激烈碰撞下迸发的必然火花,其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商业生态在垄断阴影下岌岌可危的现状。

交银国际数据显示,2024年携程在酒旅市场交易额占有率高达56%,将第二名同程旅行的15%远远甩在身后。这种压倒性的市场支配地位,赋予携程强大的话语权与掌控力,使其能够借助算法技术实施一系列“隐性控制”手段。

其一,对不同规模商家采取差异化策略,尽显垄断平台的“双标”本质。

像汉庭、全季等连锁酒店,背后依托强大的总部管理系统,拥有完善且成熟的价格管理体系与话语权。携程的“调价助手”自然不敢肆意妄为。

而单体酒店、民宿等小型主体,则如同孤立无援的散兵游勇。它们缺乏强大的品牌支撑,议价能力微乎其微,在平台的强势压迫下,毫无还手之力。携程的算法霸权毫不留情地剥夺其定价权,不断压缩利润空间,让这些小型商家在生存的边缘苦苦挣扎。

其二,“低价形象”的打造背后,隐藏着一条复杂而扭曲的利益转移链条。

平台通过压低商家价格,以极具吸引力的低价吸引大量用户,提升自身平台的流量与竞争力。但与此同时,携程却将佣金比例提升至25%,这一比例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在这种模式下,逐渐形成一种“商家让利、平台获利”的畸形利益分配模式。商家在这场不公平的博弈中,不仅要承受低价带来的利润损失,还要背负平台高额佣金的沉重压力,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

其三,平台的强势行为引发行业生态的恶性循环,将整个酒旅行业拖入深渊。

酒店为了应对平台持续的压价行为,在利润不断被压缩的绝境下,不得不采取降低服务标准的无奈之举。减少客房清洁次数、使用廉价洗漱用品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些行为直接导致消费者体验大打折扣,对酒店行业的整体印象变差。

而消费者体验的下降,又影响其再次选择酒店的意愿,进而影响酒店的长期经营。酒店经营困难,又进一步加剧了对平台的依赖,形成一个”低价-低质”的死循环。在这个循环中,酒店、消费者和平台都深受其害,整个行业生态陷入一种不健康的发展状态,难以自拔。

央视网对此现象的评论一针见血:“平台、商家与消费者是一个生态共同体,是一个稳定‘三角体’。但如果一方遭遇严重不公平待遇难以支撑时,这个‘三角体’必然不再稳定甚至坍塌。”

携程2025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其住宿预订业务毛利率高达80%,呈现高额盈利状态;但同期酒店行业平均每间可售房收入同比下降12%,众多酒店陷入亏损困境。这种“平台暴利、商家亏损”的鲜明对比,正是当前酒旅行业生态失衡的有力明证,也敲响行业危机的警钟。

从“流量霸权”到“生态共赢”的艰难转型

面对监管压力与行业危机的双重夹击,携程开始作出姿态性调整。

9月11日,集团副总裁肖媛宣布推出两项“反内卷”举措:重构酒店点评体系,解绑“分数与流量”、优化推荐逻辑,摆脱“低价低质”陷阱。然而,鉴于携程长期形成的“流量霸权”思维与商业模式,这些表态能否真正落地实施,仍存在诸多疑问。

因此,若要实现真正破局,平台需从根本上对商业模式进行深度重构。

首先是技术伦理的重塑。平台应将算法从“控制工具”转变为“服务工具”,让商家在定价过程中有真正的话语权。同时,建立人工审核与算法自动调价的双重机制,当算法给出调价建议时,有人工进行审核把关,避免算法的盲目性与片面性,确保调价行为合理。

其次是利益分配的再平衡。平台应摒弃过去单纯依靠高额佣金获利的模式,降低佣金比例,为商家减轻负担。同时,通过优化供应链,整合上下游资源,降低运营成本;开展增值服务,如为酒店提供精准的市场数据分析、营销策划等,实现多元盈利。只有让商家有利可图,才能激发商家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共同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最后是生态治理的共建。平台应与商家、行业协会共同制定价格规则,建立透明化的调价申诉通道,避免“单向绑架”式竞争。通过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方式,营造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让平台、商家和消费者都能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实现共赢。

这场风波终将平息,但它留下的思考不应被遗忘——在算法编织的商业巨网中,我们不能放任技术霸权肆意横行,不能让商业伦理在利益面前黯然失色。

毕竟,商业的本质,本应是多元主体共舞的天地,而非一方独大的角斗场!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携程被约谈背后:酒店沦为流量砧板鱼肉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分享自DoNews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