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君乐宝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2023年12月28日正式启动A股IPO辅导时,这家承载着河北奶业振兴期望的区域乳企,似乎距离资本市场大门仅一步之遥。
彼时,其高调宣布的“2025年营收破500亿元+实现上市”双目标,让市场看到区域乳企冲击头部阵营的野心。
然而,635天过去,IPO辅导期已远超A股284天的平均水平,招股书仍杳无音信,君乐宝的上市之路,俨然从一场资本冲刺,演变为中国乳业转型期多重矛盾交织的典型样本。
资本运作与地方背书下的高调启程
君乐宝的上市野心,并非一时兴起,而是贯穿其发展脉络。
早在2008年,创始人魏立华就已为上市铺路,却因“三聚氰胺事件”突发,与三鹿的股权关联让其上市计划戛然而止。2019年,君乐宝以40.11亿元从蒙牛手中赎回51%股权,彻底脱离蒙牛体系,独立后的第一件大事便是重启上市进程——短短两年内完成3轮融资,引入红杉中国、高瓴资本等16家顶级投资机构,2023年更是完成股份制改造,注册资本从6221.6万元激增至7.2亿元,资本运作的架势拉满。
这份野心背后,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强力背书。河北省将君乐宝视为“奶业振兴”的核心抓手,不仅在《2019年河北省奶业振兴工作方案》中明确“支持君乐宝乳业集团主板上市”,更通过国资背景的鹏海基金斥资21亿元收购其26.7%股权,后续又引入央企背景的鹏皓基金持股3.18%,形成“地方国资+产业资本+顶级PE”的股东结构,试图为其上市扫清障碍。
然而,现实与预期严重脱节。按照A股IPO常规流程,辅导期通常不超过1年,而君乐宝自2023年12月启动辅导至今已耗时635天。2025年1月,其在第四期《上市辅导工作进展报告》中将延迟原因归咎于“部分募投项目需重新调整备案及环评”,这一说法却难以平息市场疑虑——更深层的矛盾,早已暗藏在其激进扩张与历史包袱之中。
信任、财务与行业寒冬的三重绞杀
君乐宝IPO进程的骤然停滞,并非孤立的企业危机,而是信任裂痕、财务承压与行业寒冬三重压力交织下的必然结果。
一是,三鹿烙印下的信任危机。
君乐宝与三鹿的渊源,时其IPO路上的“原罪”。1999年,三鹿入股君乐宝,双方推出“三鹿·君乐宝”双商标产品,君乐宝借此快速跻身2008年中国酸奶市场前三。
尽管“三聚氰胺事件”中,君乐宝因独立运营未被检出问题,并以3390万元紧急回购股权切割关系,但消费者记忆中的关联从未消解。在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平台,“君乐宝前身是三鹿”的质疑声常年存在,直接影响投资者对其品牌信誉的评估。
更致命的是,君乐宝近年来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放大这份信任危机。2024年,其牧场“奶牛消瘦”事件引发关注,网友迅速翻出与三鹿的旧账,将单一事件升级为对品牌公信力的拷问;2025年6月,“早产奶”丑闻爆发——贵州消费者在拼多多购买的悦鲜活牛奶,物流显示5月27日仍在运输中,产品却标注当天生产日期,且瓶身磨损严重。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君乐宝相关投诉已超1600条,多数涉及产品变质、异物等问题。
面对这些争议,君乐宝的应对始终消极。两次“早产奶”事件均未给出清晰解释,这种回避态度不仅未能平息疑虑,反而让监管层对其质量管控体系更为审慎。
中国政法大学食品药品安全法治研究中心李教授指出,2025年7月实施的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对食品安全问题披露要求更严,君乐宝的食安投诉记录和历史品牌关联,必然会延长监管审核周期。
二是,高负债与低利润的恶性循环。
为实现500亿元营收目标,君乐宝采取“并购扩张+低价抢占市场”的双重策略,却埋下财务隐患。2021年以来,其先后战略投资奶酪企业思克奇、收购云南皇氏来思尔乳业股权、拿下银桥乳业控制权,2023年更是密集完成5起对外投资,业务覆盖奶酪、益生菌等领域。
这种激进扩张直接推高负债水平——截至2022年底,君乐宝资产总额210.89亿元,净资产仅47.17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78%,远超行业45.06%的平均水平,甚至高于蒙牛(57.52%)、伊利(58.66%),更是远超飞鹤(28.27%)。
高负债的同时,君乐宝的盈利能力却长期低迷。2017-2018年,其净利润率仅为2.2%、2.9%,远低于同期伊利的8.82%、8.11%和飞鹤的19.68%、21.55%。
这一差距源于其“低价策略”:2014年以低于市场价50%的奶粉切入市场,虽快速抢占下沉市场,却牺牲利润空间。即便在核心业务奶粉板块,君乐宝仍未摆脱平价标签,推出的A2奶粉、有机奶粉等高端产品市场反应平淡,高端鲜奶品牌“悦鲜活”虽曾短暂占据市场第一,却很快被蒙牛“每日鲜语”分流消费者。
更严峻的是,频繁并购带来的商誉减值风险。2023年收购银桥乳业时,君乐宝支付的对价较其净资产溢价近3倍,形成巨额商誉。若被收购企业业绩未达预期,需计提商誉减值损失,直接侵蚀利润。尽管董事长魏立华宣称“收入、利润双位数增长”,却未披露具体数据,市场对其财务真实性的担忧始终存在。
三是,行业寒冬下的资本退潮。
君乐宝的困境并非个案,而是乳企IPO“冰封期”的缩影。自2022年5月阳光乳业登陆深交所主板后,A股主板和创业板已三年无新乳企上市。澳亚集团、骑士乳业分别转战港交所和北交所,菊乐股份、百菲乳业等区域乳企的IPO进程则反复波折。
这一现象背后,是行业多重矛盾的叠加。从市场格局看,伊利、蒙牛合计占据近50%市场份额,留给区域乳企的增长空间日益狭窄;从消费端看,出生率下滑导致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规模萎缩,消费需求持续疲软;从监管层面看,注册制改革后,监管层对上市主体的持续盈利能力、合规性要求更严,“高负债、低盈利”的模式难以获得认可。
独立乳业分析师宋亮指出,当前乳业存在产能过剩问题,监管层担心乳企上市融资后进一步扩大产能,加剧行业恶性竞争。君乐宝募投项目需重新备案及环评,或正是受到这种行业调控导向的影响。
从规模扩张到价值重构的战略转向
面对多重压力,君乐宝并非毫无动作。2025年,其战略重心逐渐从规模冲刺转向价值深耕,试图通过三方面突破困局。
在技术研发方面,以科研壁垒提升品牌溢价。
奶粉业务推出“脑体双优”科研模型,以中国母乳为标准构建五大营养体系,相关成果经鉴评达国际领先水平,并应用于“臻唯爱”羊奶粉等高端产品;低温鲜奶领域,通过INF0.09秒超瞬时杀菌技术,将“悦鲜活”保质期延长至19天,打破地域销售限制,2025年其高端鲜奶市场占有率维持在30%左右。同时,君乐宝科学营养研究院承接14项临床研究、114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试图以技术壁垒提升品牌溢价。
在渠道布局方面,推进全域渗透与国际化双路径。
国内市场,通过线下商超、线上电商、社区团购多渠道覆盖,2025年线上营收占比提升至25%;国际市场,以香港为跳板,2025年5月通过悦鲜活产品登陆当地1500家商超,计划逐步拓展东南亚市场,目前海外营收占比已达5%。
在合规治理方面,进行人事调整与体系优化。
2025年3月,监事会主席郭景峰、董事黄亚芳等高管退出,引入具有资本市场经验的职业经理人,优化治理结构;同时,搭建区块链溯源系统,覆盖牧草种植、奶牛养殖、生产加工等数百道环节,实现全链条透明化,试图以“可追溯性”重建消费者信任。
2025年已进入倒计时,君乐宝的双目标能否实现仍是未知数。
但无论其IPO最终结果如何,这场漫长的资本马拉松都给中国乳业敲响警钟:在资本市场的聚光灯下,唯有夯实产品质量、优化财务结构、重塑品牌价值,方可在行业寒冬中站稳脚跟。
对于君乐宝而言,这场困局或许正是其蜕变为真正具备国际竞争力乳企的必经之路。毕竟,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永远躲在历史的阴影里,只有直面问题,才能破局重生。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