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飞鹤在2025年二季度抛出总额不低于10亿港元的股份回购计划时,市场曾短暂期待这场“兜底”动作能止住股价颓势。
毕竟,对港股上市公司而言,回购往往被视为管理层对公司价值的认可,也是应对股价低迷的常用手段。但现实却给了投资者一记重击:截至10月23日,飞鹤股价从回购公告发布至今已累计下跌29.2%,最低触及3.9港元/股,而同期恒生指数却逆势上涨12.3%。
这种回购与股价反向走的反常现象,并非短期市场情绪波动所致。回溯数据更令人心惊:自2021年初股价触及历史高点以来,飞鹤股价已跌去超80%,市值蒸发超千亿港元;即便今年上半年公司追加“全年派息不低于20亿元”的承诺,也未能阻止资金持续离场。
由此可见,资本市场对飞鹤的不信任,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股价涨跌,而是直指这家国产奶粉龙头的经营根基与未来方向。
01 回购失灵
飞鹤的回购动作并非临时起意,而是在业绩持续承压下的无奈之举。
2025年半年报显示,公司营收91.5亿元,同比下降8.2%;归母净利润10.3亿元,同比暴跌42.1%,这是飞鹤自2019年上市以来最差的中期业绩。为了稳定投资者信心,公司在7月4日宣布回购计划,随后又在9月落地中期分红,每股派息0.1209港元,合计派现约10亿元。
但资本市场显然不买账。从股价走势看,每次回购公告发布后,飞鹤股价仅能维持1-2个交易日的小幅反弹,随后便再度陷入下跌通道。对比市场表现更能凸显其弱势:2025年7月至10月,恒生指数从26,900点波动至26,290点,同期恒生必需性消费指数下跌5.2%,而飞鹤却在同期下跌29.2%,成为板块内表现最差的个股之一。
机构投资者的撤离进一步加剧了股价压力。港交所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以来,贝莱德将飞鹤持股比例从5.2%降至4.1%,摩根大通更是从5.7%减持至3.8%,均低于5%的主要股东门槛。多家券商也同步调整评级:中金公司在8月28日研报中将飞鹤目标价从12港元下调至6港元;摩根士丹利则在7月将评级从“增持”降至“减持”,目标价定位5.5港元,理由是业绩下滑速度超预期,库存压力未见缓解。
为何回购这张牌在飞鹤身上失效?核心在于市场对其回购背后的动机存疑。
通常而言,有效的回购需要满足两个前提:一是公司现金流充裕,回购不会影响正常经营;二是股价显著低于内在价值,存在估值修复空间。
但飞鹤的情况恰好暴露了这两大前提的缺失。
从现金流看,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现金及等价物为64.8亿元,流动资产合计204.3亿元,看似充裕的资金需优先覆盖12亿元生育补贴、渠道库存清理等刚性支出,且上半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仅18.7亿元,回购资金占比已达53.7%,对流动性形成一定挤压。
从估值看,尽管飞鹤市盈率已降至12.35倍,低于国际乳企18-20倍的平均水平,但市场更关注动态预期——由于净利润已连续两个季度下滑,其基于2026年预测利润的动态市盈率升至15-16倍,接近行业均值;且市销率仅0.9倍,显著低于达能等外资品牌1.2倍的水平,反映出市场对其盈利可持续性的担忧,不认为当前股价存在显著低估。
02 增长迷途
飞鹤回购护盘失灵,本质是公司经营问题的集中爆发。
透过财报数据与行业趋势不难发现,这家曾经的“奶粉一哥”正深陷业绩下滑、战略模糊与治理争议的三重困境,而这些问题远比股价下跌更值得警惕。
业绩基本面的持续恶化,是资本市场失去信心的根本原因。
飞鹤的业绩颓势并非始于2025年,而是呈现短期微增、长期承压的特征:2020年至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从74.37亿元腰斩至36.54亿元;核心业务婴幼儿配方奶粉的营收占比常年维持在91%以上,2024年该业务收入190.62亿元,占比仍高达91.9%。
这种押注单一产品的模式,在新生儿数量连续7年下滑的背景下,脆弱性被无限放大——2023年国内婴配粉市场规模同比萎缩10%,飞鹤作为行业龙头,自然首当其冲。
更棘手的是,飞鹤试图通过高端化对冲市场萎缩的策略已难以为继。
过去几年,飞鹤将核心产品星飞帆系列定价维持在400元/罐以上,超高端产品收入占比超60%,毛利率一度高达72.5%。但2023年以来,消费环境发生剧变:欧睿国际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200-300元价格区间的婴配粉市场份额提升至43%,而400元以上高端市场萎缩9%。
当惠氏、美赞臣等外资品牌纷纷降价促销时,飞鹤仍坚守高价,导致价格敏感型消费者大量流失,2025年上半年其高端产品销量同比下降15%。
重营销、轻研发的经营模式,则让飞鹤失去了长期增长的底气。
2024年,飞鹤销售费用达71.8亿元,费用率34.6%,而同期研发费用仅5.85亿元,占营收比重2.82%,较2023年的6.11亿元同比下降4.3%。对比来看,伊利2024年婴配粉研发费用超30亿元,君乐宝也投入15亿元建设科研平台,飞鹤的研发投入显得杯水车薪。
更关键的是,飞鹤宣称的乳蛋白鲜萃技术虽获国际专利,但未能转化为市场竞争力——2024年新品收入占比仅4.8%,远低于行业15%的平均水平。
高分红与高管高薪的争议,进一步侵蚀了投资者信任。
2020年至2024年,飞鹤现金分红占归母净利润的比例从30.7%攀升至76%,累计派息131亿元。看似慷慨的分红背后,是现金流的持续消耗:2025年中期公司流动资产较2024年底减少18.19亿元,而12亿元生育补贴更是加剧了资金压力。更值得质疑的是,分红的最大受益者是持有超49%股权的大股东,普通投资者获得的股息回报缺乏业绩支撑。
与此同时,董事长冷友斌的薪酬虽从2021年的1691万元降至2024年的1388万元,但在净利润较2020年腰斩的背景下,其薪酬占净利润的比重从0.23%升至0.38%。2025年上半年业绩暴跌时,高管薪酬并未同步调整,这种旱涝保收的激励机制,显然难以让投资者信服。
03 穿越寒冬
飞鹤当前的困境,是中国婴配粉行业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博弈的缩影。
在多重因素叠加下,单纯依靠回购或分红已无法挽回资本市场信心。对飞鹤而言,唯有打破路径依赖,从战略、研发、渠道三方面重构价值,才能走出颓势。
一是,打破单一业务依赖,真正落地多元化战略。
参考伊利的做法,其成人奶粉业务通过“欣活”系列精准定位中老年市场,2024年营收超50亿元,市占率达28%;君乐宝则通过液态奶产品切入大众消费市场,年营收突破30亿元。飞鹤拥有自建牧场、全产业链等优势,若能将婴配粉的品牌信任延伸至成人营养领域,加大产品研发与渠道投入,有望培育出第二增长曲线。
二是,扭转重营销、轻研发的倾向,建立科研与产品的闭环。
短期来看,飞鹤应将研发费用率提升至5%以上,重点攻关母乳活性成分、过敏奶粉配方等核心技术;长期则需建立“科研-临床-产品”的闭环,若能通过大规模临床实证验证效果,并转化为消费者可感知的产品优势,才能真正区别于竞争对手。未来可重点布局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赛道,该领域不仅毛利率高,且受新生儿数量影响较小,能有效对冲主业风险。
三是,整顿渠道与财务结构,修复投资者关系。
在财务层面,飞鹤需平衡分红与发展的关系。当前76%的分红率显然不可持续,应适当降低分红比例,将更多资金投入研发与新业务;同时优化高管薪酬机制,将薪酬与净利润、新业务增长等指标强绑定,避免业绩下滑而薪酬不减的情况再次发生。唯有让投资者看到公司将资源用于长期发展,而非短期回馈大股东,才能重新赢得信任。
四是,加速国际化布局,对冲国内市场风险。
2024年飞鹤海外营收仅1.99亿元,占比仅0.96%,与伊利、蒙牛海外营收占比超10%的水平差距明显。其加拿大工厂虽已投产,但仅覆盖1500家商超,收入微乎其微。未来可借鉴君乐宝“先东南亚、再欧美”的路径,从人口基数大、消费习惯相近的新兴市场突破,逐步建立海外品牌认知;同时通过并购当地乳企快速获取渠道资源,降低拓展成本。
中国婴配粉行业的寒冬远未结束。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未来5年婴配粉市场规模仍将以每年5%的速度萎缩,而2024年结婚登记对数同比下降超20%,预示新生儿数量长期下行趋势难改。飞鹤的困境并非偶然,而是行业转型期的必然阵痛。
回购与分红或许能短期安抚市场,但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这家曾凭借“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登顶行业的企业,如今需要重新思考:在人口红利消退后,增长的动力从何而来?在消费分级趋势下,高端化的路径该如何调整?在行业竞争加剧时,核心竞争力又该如何构建?
对飞鹤而言,当下最需要的不是护盘,而是破局——打破对单一业务的依赖,打破重营销轻研发的路径,打破短期利益优先的思维。唯有如此,才能在行业洗牌中存活下来,真正赢得资本市场的长期认可。
毕竟,投资者愿意为一家企业的未来买单,却不会为一场注定失效的“回购游戏”停留。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