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上市银行三季报陆续披露,南京银行那份营收、净利双双突破8%增速的成绩单,一度成为市场焦点。
这家资产规模逼近3万亿的城商行,用利息净收入单季40.54%的爆发式增长,展现了“债券之王”的盈利能力。但光鲜数据背后,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单季亏损1.54亿元的窘境、持续暴露的合规问题以及根深蒂固的债券依赖症,却为其高质量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在银行业转型的关键期,南京银行的这份三季报,既是区域银行逆势增长的样本,更折射出中小银行在市场波动中寻求平衡的艰难。
01 业绩高光
2025年三季度,南京银行交出了一份看似无可挑剔的业绩答卷。
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19.49亿元,同比增长8.79%;归母净利润180亿元,同比增长8.06%。营收与净利同比增幅再次实现超“双8”增长,业绩增长的“正U型曲线”进一步向上延展。在债市不振、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这样的增速在已披露季报的上市银行中堪称突出。
支撑这份业绩的核心动力,来自利息净收入的强势表现。
前三季度,南京银行实现利息净收入252.0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8.52%,在营业收入中占比高达60.09%;其中第三季度单季利息净收入达95.6亿元,同比增幅更是飙升至40.54%,占当季总营收的比例超过70%。
利息收入的爆发,一方面得益于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截至9月末,该行资产总额达2.9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31%,贷款规模1.41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34%;另一方面则源于负债成本的有效控制,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了付息负债成本的合理下行,形成了规模扩张与成本下降的双重利好。
业务结构上,三大板块协同发力的态势明显。
公司金融板块坚守实体本源,对公贷款余额突破1.07万亿元,增幅超14.6%。其中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长31.56%,科技金融贷款余额1742.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7.5%,绿色金融贷款增长33%,精准对接了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
零售金融板块实现扩面提质,零售价值客户、财富客户、私人银行客户较年初增幅均超 15%。零售金融资产规模达9687亿元,同比增长17.1%,个人存款余额突破5651.7亿元,增幅18.6%。
金融市场板块中,资产托管规模近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6.4%。南银理财稳步发展,鑫元基金公募资产管理规模同比增长18.8%,成为业绩增长的重要补充。此外,大股东南京高科、紫金信托及战略股东法国巴黎银行的踊跃增持,更彰显了市场对其经营基本面的认可。
02 暗藏隐忧
然而,剥开业绩增长的外衣,南京银行的经营隐忧正逐渐显现。
首当其冲的便是金融投资业务的“冰火两重天”。作为市场公认的“债券之王”,南京银行2024年末金融投资规模达1.08万亿元,占总资产比例41.7%,在29家A股上市银行中排名第三。但2025年债市的剧烈震荡,让这份依赖变成了负担。
具体来看,前三季度,南京银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由上年同期的盈利46.8亿元转为亏损3.34亿元,同比下降107.15%,其中第三季度单季亏损扩大至1.54亿元。
这一变化的根源是利率波动带来的资产估值缩水。2025年三季度,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1.6%左右上行至1.8%以上,高点达到1.84%,而南京银行金融投资中近60%为中长期债券,利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久期为5年的债券价格将下降约5%,直接导致了账面浮亏扩大。
为对冲亏损,该行被迫兑现前期浮盈,前三季度投资收益中包含26亿元债券出售收益,占投资收益总额的20%以上。这种“割肉止盈”的操作虽短期缓解了利润压力,却也削弱了未来收益潜力。
更值得警惕的是“短借长投”带来的久期错配风险。截至三季度末,南京银行金融投资中3-10年期债券占比达58%,而负债端同业存单、短期存款等负债占比超60%,形成典型的期限错配格局。
在利率上行周期中,这种结构既面临资产估值缩水的压力,又要承担负债滚续成本上升的风险。令人担忧的是,面对利率波动,该行不仅未收缩久期,反而进一步加码债权投资,三季度增持的债权投资多为中长期品种,减持的却是短期灵活配置的交易性金融资产。
一增一减之下,整体资产组合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显著增强,未来若货币政策收紧,可能面临更大规模的估值亏损。
此外,资产质量的潜在压力也不容忽视。尽管三季度末不良贷款率稳定在0.83%的低位,拨备覆盖率达313.22%,风险抵御能力看似充足,但零售业务的隐忧已逐渐显现。
该行通过与乐信、度小满等平台合作发展助贷业务,消费贷十年间增长24倍,2024年末余额达2038.4亿元,占零售贷款比例63.7%,但规模扩张并未带来收益提升——2024年个人贷款利息收入仅增长1.87%,显示出业务扩张与收益能力的严重失衡。
03 合规拷问
除了市场风险,南京银行的合规管理问题在2025年也频繁暴露,成为影响其稳健经营的重要因素。
今年以来,该行已多次被监管部门处罚,累计罚没金额超300万元。其中,泰州分行因“项目贷款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不到位、流动资金贷款被挪用、办理无真实交易背景银行业务”等四项违规,被罚款145万元,堪称典型案例。
合规漏洞不仅存在于信贷业务,更延伸至基金托管等中间业务。
江苏证监局检查发现,该行内控稽核部同时承担投资监督和稽核管理职责,未设置专门的信息披露岗位,个别核心岗位人员不满足“2年以上从业经验”的监管标准。且投资监督系统功能不规范,对托管基金的投资范围、比例未实施有效监督。更严重的是,该行2023年10月住所变更后未按规定报告,信息报送义务履行缺位,最终被出具警示函。
监管政策的持续收紧,更让南京银行的合规压力雪上加霜。
2024年《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修订后,信用债风险权重平均提升10-20个百分点,该行需多计提资本约80亿元,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从9.8%降至9.54%;2025年,监管又强化债券投资的穿透式管理,要求非标资产逐笔备案,这对占金融投资近30%的非标资产构成不小压力。合规成本的上升,将进一步挤压利润空间,考验该行的精细化管理能力。
04 转型建议
面对业绩增长与风险暴露并存的局面,南京银行若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打破对债券投资的路径依赖,补齐合规短板,构建更具韧性的经营模式。
优化资产结构是首要任务。
该行需适度降低中长期债券配置比例,可参考基金公司降久期、控杠杆的操作策略,主动缩短资产久期。同时,要重新平衡信贷业务与投资业务的关系,回归“存贷立行”的银行本源,把更多资源投向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双高的领域。
即便在债券投资板块,也需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加强对利率走势的专业研判,同时运用利率互换、国债期货等衍生品工具对冲利率风险,最大限度减少公允价值变动对利润的大幅冲击。
强化合规管理是必由之路。
该行需重构内部控制体系,厘清各部门职责边界,确保投资监督与稽核管理等不相容岗位分离;基金托管业务也得设立专门的信息披露岗位,让每一项业务都有明确的责任主体。针对核心岗位,必须严格执行从业资质标准,加强专业培训与合规考核,提升人员专业能力。
针对风险较高的助贷业务,还要对现有合作机构全面排查,清理综合融资成本超标、资质不足的合作方,建立动态准入退出机制;同时强化信贷全流程管理,从贷前调查到贷后跟踪,杜绝贷款挪用、虚假贸易背景等违规行为,从源头稳住资产质量。
深化业务转型是长远之策。
零售金融领域,需扭转规模至上的倾向,减少对助贷平台的依赖,依托“鑫e小微”等自营产品提升自主获客能力,2025年前三季度该产品已触客近24万户,具备良好基础。同时要优化客户结构,聚焦高净值客户与优质普惠客群,提高零售业务收益率。
公司金融领域,应深化与长三角实体经济的绑定,围绕产业升级需求开发个性化产品,前三季度“仓单e贷”“粮e贷”投放超20亿元的场景化服务经验可进一步复制。
中间业务方面,加快财富管理、投资银行等轻资本业务发展,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构建“利息+非息”双轮驱动的盈利模式,增强抗周期能力。
对于整个银行业而言,南京银行的探索更具启示意义。在利率市场化深入推进、监管政策持续收紧的背景下,依赖单一业务或市场红利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
只有回归金融本源,坚持合规经营,构建多元化的业务结构和盈利模式,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行稳致远,这既是南京银行的破局之道,也是所有中小银行的转型方向。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