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东旭谢幕,留下东方甄选未解的难题

2025年11月6日,俞敏洪一篇满是温情的声明,为孙东旭18年的新东方生涯画上了句号。

“没有任何龃龉和隔阂”的表述背后,是孙东旭2.17亿港元的精准套现,是东方甄选32.7%的营收下滑,更是一场持续两年的模式冲突终局。

当“铁腕操盘手”带着巨额财富从容退场,俞敏洪独自扛起的东方甄选,终究要面对那个被拖延已久的问题:在个体价值崛起的时代,到底该如何平衡平台权威与IP价值?

01  从功臣到“过客”

孙东旭的离职,早已埋下伏笔。

这位86年出生的南开大学高材生,2007年加入新东方,从天津学校的基层教师起步,凭借凌厉的执行力一路晋升。合肥分校的业绩突围、西安分校的逆势增长,让他成为俞敏洪最倚重的“救火队员”,33岁便出任新东方在线联席CEO,成为集团最年轻的核心高管。

2021年“双减”浪潮下,新东方陷入至暗时刻,孙东旭临危受命,成为东方甄选转型直播电商的核心操盘手。他定下“不收坑位费、低佣金”的核心原则,搭建起从产地直采到严格质检的供应链体系,更首创知识型直播模式,让一群下岗老师在直播间实现了跨界突围。2022年6月,董宇辉的双语直播爆火,东方甄选5天涨粉500万,单场销售额突破三千万。

然而,裂痕在巅峰期悄然浮现。

2023年2月,当东方甄选股价冲上历史高点,市盈率飙至77倍时,孙东旭以每股55-57港元的均价连续减持386万股,两天套现2.17亿港元。同期,CFO尹强也同步套现6159万港元,高管集体高位离场,被市场解读为对业务泡沫的理性判断。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2023年底的“小作文风波”。东方甄选小编在评论区否认董宇辉对文案的独家创作权,孙东旭在直播间摔手机、透露董宇辉薪资的强硬回应,彻底激化了矛盾。5天内,东方甄选掉粉超50万,股价单日暴跌12.9%,最终以孙东旭被免去CEO职务收场。

此后,他虽以顾问身份留任,但已逐渐淡出核心决策层,2025财年高管薪酬列表中早已没了他的名字,直至11月正式官宣离职。

18年职场生涯,孙东旭从基层教师成长为上市公司CEO,用精准套现实现财富自由,以体面告别完成软着陆。而他的离开,不仅标志着东方甄选初创时代的终结,更将公司长期隐藏的深层矛盾彻底暴露在公众视野中。

02  东方甄选的模式之殇

孙东旭的谢幕,不过是东方甄选深层矛盾的集中爆发。这家从教育机构转型而来的直播电商公司,始终未能摆脱旧有思维的束缚,在新的商业逻辑中陷入两难。

其一,模式冲突是无法调和的根源。新东方的传统基因是“去名师化”——既培养名师吸引学生,又通过制度设计削弱单个名师的话语权,避免其带走核心资源。

这种思维被直接移植到东方甄选,孙东旭主导的去IP化战略,本质上就是试图削弱董宇辉等头部主播的影响力,强化平台和供应链的核心地位。

但直播电商的底层逻辑却与教培行业截然不同,尤其是在抖音这样的内容平台,IP本身就是核心资产,MCN模式的核心正是围绕头部IP构建商业闭环。当东方甄选试图用平台思维管控IP价值时,就陷入了既需要董宇辉带来流量、又害怕董宇辉掌控流量的两难。

其二,人才机制的失效则加剧了危机。孙东旭在职期间,2023财年薪酬高达1639.1万元,超过俞敏洪本人,却始终未能建立起适配IP时代的激励体系。

董宇辉的不可替代性被验证后,公司既未给予对等的股权回报,也未建立灵活的合作机制,反而试图通过“团队创作”的话术稀释其价值。反观行业标杆美腕,为了绑定李佳琦,不断出让股份让其成为公司老板,实现利益深度绑定。

这种差异直接导致了董宇辉的出走,而顿顿等中生代主播的相继离开,更暴露了公司在人才留存上的系统性短板——当平台无法为个体价值提供成长空间,流失就成为必然。

其三,业绩与战略的脱节则让转型举步维艰。孙东旭力推的自营产品战略,虽在2025财年将APP端GMV占比提升至28.8%,自营品GMV占比达43.8%。但与行业巨头相比仍差距悬殊:东方甄选会员年均消费仅8000元,远低于山姆的4万元,会员续费率仅40%-50%,与山姆的高续费率相去甚远。

更严峻的是,核心业绩指标持续恶化。2025财年,东方甄选总营收同比下降32.7%,GMV从143亿元骤降至87亿元,下滑近四成;抖音平台已付订单数从1.8亿单腰斩至9160万单。去IP化并未带来预期的稳定性,反而因失去核心流量入口导致增长乏力。

03  IP时代的平台生存新逻辑

孙东旭离场后,俞敏洪明确了东方甄选的转型方向——摆脱对个人IP的依赖,打造以供应链和自营产品为核心的“线上山姆”。

这一战略调整并非没有成效。2025下半年,东方甄选持续经营业务扭亏为盈,剔除董宇辉在职期间的贡献后,GMV环比增长3亿元;股价也从董宇辉单飞时的低点回暖至20港元左右,市值维持在212亿港元。

但券商分析显示,东方甄选的转型阵痛期仍需1-2年才能逐步缓解,真正的破局,不仅需要战略的坚定执行,更需要思维的根本转变。

在合作机制上,平台需从雇佣关系转向共生关系。

东方甄选的核心教训,在于未能及时建立适配IP价值的分配机制。未来需打破教培行业传统思维,借鉴美腕与李佳琦的合作模式,让核心主播参与利益分配——通过股权、分红等方式实现深度绑定,而非仅给予“高级合伙人”等虚职。

这种绑定并非简单的“给股份”,而是要建立一套透明、公平的价值分配体系。无论是主播、供应链团队还是运营人员,都能根据其贡献获得相应的回报。只有让个体价值与平台价值深度绑定,才能避免核心人才出走的困境,形成可持续的发展生态。

在能力构建上,应追求平台与IP的双向赋能而非单向制衡。

去IP化并非否定IP价值,而是要让IP与平台能力相互成就。一方面,以IP为流量入口——借助董宇辉式主播的影响力吸引用户,通过优质内容提升用户粘性;另一方面,以平台能力反哺IP——通过完善的供应链、品控体系提升主播选品质量,通过专业培训增强主播的内容创作能力。

山姆的成功便在于此,既依托强大的供应链与会员体系建立平台权威,又通过品牌IP强化用户信任;董宇辉的“与辉同行”能够快速崛起,也离不开其个人IP与供应链能力的结合。

在组织文化上,必须从控制型转向赋能型。

新东方的组织文化带有浓厚的教培行业印记,强调权威与控制,这种文化在IP时代已显僵化。孙东旭说一不二的管理风格、小编对董宇辉的公开叫板,本质都是控制型文化的体现。

而在IP时代,主播作为内容创作者,需要更多的自主空间和尊重。东方甄选需要打破层级壁垒,建立更灵活的决策机制,让一线主播和团队能够参与到产品选品、内容创作等环节中;同时,要建立容错机制,鼓励创新和试错,避免因过度控制而扼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东方甄选的困境,并非个例。

在这个个体崛起的时代,所有依赖IP的平台都面临着同样的拷问:如何平衡平台权威与个体价值?如何在留住核心人才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答案或许只有一个:平台不再是单纯的管理者,而是生态的搭建者;个体不再是被动的执行者,而是生态的共建者

俞敏洪在声明中说:“我们脚下的每一步都算数。”对东方甄选而言,真正算数的一步,不是如何替换掉某个IP或某个管理者,而是如何彻底转变思维,建立起适配新时代的生存逻辑。

孙东旭已经带着财富离场,董宇辉正在开辟新的天地,而东方甄选的未来,终究取决于它能否读懂这个时代的密码——尊重个体价值,才能成就平台的长久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孙东旭谢幕,留下东方甄选未解的难题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分享自DoNews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