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一张1120万元的罚单,将国内首家独立法人直销银行——中信百信银行(下称“百信银行”)推上了舆论风口。这不仅是该行成立以来的最高额罚单,更是监管层对互联网银行野蛮生长背后合规短板的一次集中清算。
罚单直指两项核心违规:“相关互联网贷款等业务管理不审慎”与“监管数据报送不合规”。而这并非孤例,早在2023年8月,该行就因11项违法违规行为被央行罚款503.2万元。
短短两年内两张大额罚单,叠加净利润下滑、资本充足率承压、业务结构失衡等多重困境,这家背靠中信银行与百度的“金融科技标杆”,正陷入一场关乎生存的深度危机。
01 两年两罚背后的合规失守
监管部门的处罚措辞简洁,却揭开了百信银行长期存在的合规顽疾。
这张1120万元的罚单,覆盖了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的业务周期,意味着违规行为持续近两年半,且贯穿其业务快速扩张的关键阶段。
从具体违规表现来看,核心问题集中在三个层面。
一是,互联网贷款风控全面缺位。作为无物理网点的直销银行,互联网贷款是百信银行的营收支柱,2022年至2024年个人综合消费贷款占比始终保持在75%以上。
但快速扩张中,合作机构管理松散,对联合贷款的风险分担、资金用途监测缺乏有效手段;自主风控流于形式,部分核心环节依赖第三方平台;客户投诉集中爆发,截至2024年11月,黑猫投诉平台累计投诉量超4800条,60%以上涉及违规催收、高息放贷等问题。
二是,监管数据报送严重失责。对于银行而言,监管数据是监管层评估风险的重要依据,数据错报、漏报本质上是对监管要求的漠视,背后要么是数据系统缺陷,要么是内部流程缺乏监督,甚至可能存在刻意规避监管的侥幸心理。
三是,高管责任追溯凸显管理漏洞。此次处罚呈现出机构罚款和高管追责的双重惩戒格局,时任行长助理于晓红即便2024年10月已离任,仍被取消高管任职资格5年。
这一细节释放出强烈的监管信号:金融机构的合规责任终身追溯,高管作为业务决策者,必须为任期内的违规行为“买单”。而于晓红主导的汽车金融业务,在其离任后出现34.84%的规模缩水,更从侧面印证了其分管业务存在的深层问题。
两年内累计罚款1623.2万元,百信银行的合规问题绝非偶然失误。从2023年的“提供个人不良信息未事先告知”“投诉数据漏报”,到此次的“相关互联网贷款等业务管理不审慎”,违规行为从信息披露延伸到核心业务风控,暴露了其合规管理体系的全面失守。
在监管日趋“长牙带刺”的背景下,这种边整改边违规的模式,显然难以为继。
02 失衡的业务与脆弱的根基
合规漏洞的背后,是百信银行失衡的业务结构与脆弱的经营基本面。
首先,业务结构严重单一化。截至2024年末,百信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达642.92亿元,占贷款总额的76.52%,连续三年维持在75%以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企业贷款及垫款从2023年的3.96亿元骤降至5010万元,降幅近90%。
这种重消费贷、轻企业贷的结构,不仅抗风险能力极弱,更推高了信用风险——2024年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达1.56%,高于全行1.5%的平均水平。
其次,盈利模式持续承压。2024年,百信银行营收仅增长2.02%至46.26亿元,净利润却同比下滑23.72%至6.52亿元,终结了此前三年的高速增长。
盈利下滑的核心原因,一方面是信用减值损失的大幅增加,2025年上半年信用减值损失达14.84亿元,同比激增61.83%;另一方面是负债成本高企,其同业负债占比超50%,依赖短期同业资金支撑长期信贷投放,导致净息差持续收窄,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
最后,资本充足率濒临红线。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从11.16%降至9.96%,跌破10%的关键关口;资本充足率从15.41%收窄至13.27%。作为银行抵御风险的“安全垫”,资本充足率下滑严重限制了业务扩张能力。
而其内生资本积累薄弱,2022-2024年股东权益累计增长不足22亿元,难以支撑信贷规模扩张,只能通过发行资本债“补血”——2025年11月获批发行10亿元无固定期限资本债,三天前还公告拟发行10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专项金融债。
03 直销银行“独苗”的突围之难
面对多重困境,百信银行并非没有尝试转型。
其在“2024-2026年战略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提升产业金融业务占比,构建了“百兴贷”“百票贴”等产品体系。但从实际进展来看,转型更像是口号式的表态,成效甚微。
其一,转型缺乏场景与资源支撑。截至2024年末,百信银行产业金融相关的个人经营贷款占比仅16.93%,汽车贷款占比2.17%,公司贷款占比3.74%,消费贷仍占绝对主导。
产业金融需要深入产业链上下游,而百信银行既没有母行中信银行的线下资源深度协同,也没有互联网股东的场景赋能,导致转型流于表面。同时,其产业金融客户数仅62.47万户,且新市民用户占比过半,精准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足。
其二,直销银行模式陷入“孤家寡人”困局。2017年百信银行开业时,直销银行被视为传统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方向,招商银行曾筹备招商拓扑银行,邮储银行设立中邮邮惠万家银行。但如今,招商拓扑银行终止筹备,中邮邮惠万家银行被吸收合并,仅剩百信银行坚守。
这一局面的形成,并非百信银行实力突出,而是直销银行模式本身的缺陷暴露——无网点导致获客难、产品同质化严重、风控成本高企,难以形成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其三,股东资源成了双刃剑。中信银行持股65.69%,虽提供了金融牌照和风控经验,但母行自身的手机银行体系与百信银行形成线上客群竞争;百度持股26.03%,其金融场景布局薄弱,且旗下度小满与百信银行存在消费贷同质化竞争,导致内部资源分流而非协同。
这种股东协同不足、内部竞争加剧的局面,让百信银行陷入“两头不靠”的困境。
其四,监管政策收紧进一步压缩转型空间。2025年10月1日生效的助贷新规,明确了综合成本封顶、数据管理双授权等要求,对依赖助贷业务的百信银行形成直接约束。此前其平台合作贷款已同比缩减 42.13%,助贷新规的实施,意味着传统的扩张模式彻底走不通了。
对于百信银行而言,当前最紧迫的不是继续追求规模扩张,而是补上合规“必修课”。
首先,需完善内控体系,强化高管责任追溯,堵住风控漏洞;其次,要真正推进业务转型,摆脱对消费贷和助贷的依赖,深度协同股东资源,在产业金融领域找到差异化定位;最后,需优化负债结构,降低对同业融资的依赖,夯实资本基础,增强风险抵补能力。
百信银行的未来会走向何方?是成功突围,成为直销银行模式的幸存者,还是重蹈同行覆辙,陷入更深的危机?
答案或许需要时间来验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监管零容忍和市场优胜劣汰的双重考验下,只有守住合规底线、找准业务定位的金融机构,才能走得更远。
这不仅是百信银行的考题,更是所有金融机构必须面对的时代命题。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