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商行老二”保卫战:市场份额被蚕食,南京银行靠什么夺回失地?

 

在金融市场的风云变幻中,2025年三季度上市银行的表现备受瞩目。

据Wind数据显示,42家A股上市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合计为5782.0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4.60%;三季度单季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合计为1686.74亿元,较2024年三季度增长8.54%,整体呈现出复苏的态势。

然而,在这看似一片向好的局面下,仍有15家银行深陷负增长的泥沼,复苏的春风似乎并未吹到它们身上。其中,成都银行的降幅最为显著,前三季度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下降 35.17%。重庆银行、浙商银行、江阴农商行、重庆农商行、兰州银行、贵阳银行等银行的降幅也均超过10%。

在这样的行业大背景下,南京银行作为众多上市银行中的一员,其整体发展态势备受市场关注。

增长隐忧初现

南京银行,作为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先后引入国际金融公司和法国巴黎银行入股,并于 2007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在金融市场中占据着独特的位置。

2025年三季度财报数据显示,南京银行资产总额达2.9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31%;前三季度实现营收419.49亿元,同比增长8.79%,净利润181.41亿元,同比增长8.2%。

然而,在这些看似亮眼的数据背后,实则隐藏着诸多发展困境。

一来,净利润增速放缓是其面临的一大挑战。虽然营收和净利润仍维持“双 8”增长,但增速较2024年均有所下行。2024年南京银行实现营业收入502.71亿元,同比增长11.3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1.77亿元,同比增长9.05%。

对比之下,2025年前三季度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这反映出南京银行在盈利能力的提升上遭遇了瓶颈,可能受到市场竞争加剧、业务创新不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来,金融投资收益下滑也给南京银行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南京银行素有“债券之王”之称,对债券投资依赖度较高。2024年在“债牛”行情下,该行金融投资收益占营收比例超40%。但2025年以来,债市震荡调整,其金融投资收益下滑明显。

2025年前三季度,投资收益128.55亿元,同比增加22.84亿元,增幅21.61%,看似增长,但主要是因为兑现了此前债券投资的部分浮盈。实际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从去年同期赚 46.8亿元到亏损3.3亿元,减少50.1亿元,投资收益与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两者合计减少27.3 亿元,占营收比例合计降至29.84%。

这一数据的变化,充分显示出南京银行在金融投资领域面临的困境,债市的不稳定对其收益产生了重大冲击。

三来,拨备覆盖率下降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截至2025年9月末,南京银行拨备覆盖率 313.22%,较去年末下降22.05个百分点,虽然依旧保持较高位,但延续近年来下滑趋势。拨备覆盖率的下降,意味着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弱,可能暗示着其资产质量存在潜在风险,需要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和资产质量的把控。

万亿扩张背后,南京银行核心动能减弱、投资盘巨震、风险缓冲趋薄,“高增长”故事已现质量裂缝。

区域行鏖战

在长三角金融丛林里,各路玩家大刀阔斧,南京银行需闯过宁行、苏行“双雄关”。

从市场份额来看,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江苏银行资产总额达到4.93万亿元,在城商行中位居首位,展现出强大的规模优势,在市场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宁波银行资产总额为3.58万亿元,同样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凭借其独特的经营策略和优质的服务,赢得了大量客户的青睐;

而南京银行资产总额为2.96万亿元,虽然也在不断增长,但与前两者相比,规模上的差距使其在市场份额的争夺中稍显劣势,难以在大规模业务上与它们抗衡。

净利润来看,2025年前三季度,江苏银行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05.83亿元,强大的资产基础和多元化的业务布局使其盈利能力十分强劲;宁波银行净利润为224.45亿元,其在零售业务、金融市场业务等方面的出色表现,为净利润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南京银行净利润为180.05亿元,与前两者存在明显差距,这不仅影响了其在投资者心中的形象,也限制了其在业务拓展、风险抵御等方面的资源投入。

贷款结构来看,江苏银行对公贷款占比不断提升,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对公贷款余额16641亿元,占比67.38%,在服务大型企业、支持地方经济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宁波银行在对公和零售业务上实现了较好的平衡,其对公贷款占比也在不断优化,同时零售业务中的消费贷等产品具有较高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

相比之下,南京银行虽然对公贷款占比也较高,达到76.03%,在贷款结构的多元化和精细化管理上还有所欠缺。例如,在零售贷款业务方面,与宁波银行相比,南京银行的产品丰富度和市场份额都存在差距,未能充分挖掘零售市场的潜力,难以满足不同客户群体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资产质量来看,江苏银行和宁波银行在不良贷款率控制和拨备覆盖率维持上表现优秀,不良贷款率均控制在较低水平,拨备覆盖率保持在较高位置,这显示出它们强大的风险管控能力和稳健的经营风格。以2025年三季度数据为例,江苏银行不良贷款率0.84%,环比下降0.05个百分点,稳定在较低水平,拨备覆盖率322.6%;宁波银行同样在资产质量管控上成效显著,不良贷款率0.76%,环比持平;拨备覆盖率 375.9%,环比提升约1.7个百分点。

而南京银行虽然整体资产质量尚可,但拨备覆盖率呈下降趋势,截至2025年9月末,拨备覆盖率313.22%,较去年末下降22.05个百分点,这无疑增加了其潜在的风险隐患,在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或市场波动时,抵御风险的能力可能相对较弱。

同样长三角,别人规模冲顶、利润两百亿起步,南京行体量、净利、拨备全线次席,突围尚需加血加盾。

风口合成换挡超车

在金融行业不断演进的大背景下,数字、绿色、普惠、养老四大风口已至,南京银行下一站尽在其中。

其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客户对便捷、高效、个性化金融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线上化、智能化的金融服务模式逐渐成为主流。

南京银行应继续加大科技投入,深入挖掘大数据价值,利用人工智能优化客户服务体验,比如,进一步完善智能客服系统,使其能够更精准地理解客户需求,提供更高效的服务;优化线上业务流程,实现更多业务的全流程线上化办理。

其二,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市场对绿色金融的需求持续增长。

南京银行可进一步拓展绿色金融业务领域,加强与绿色产业企业的合作,为其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加大对绿色项目的投资力度,助力更多环保项目落地实施;持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如开发与碳交易相关的金融衍生品。

其三,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普惠金融发展,银行业也在不断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

南京银行应继续深化“数智普惠”建设,加强与政府部门、担保机构的合作,建立更加完善的风险分担机制,降低小微企业融资门槛和成本;进一步丰富普惠金融产品体系,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小微企业推出个性化的金融产品。

此外,养老金融服务需求日益多元化,银行在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产业金融等方面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南京银行可以进一步完善个人养老金服务体系,提供更多元化的养老理财产品和投资选择;加强与养老机构的合作,开发针对养老机构和老年人的专属金融产品和服务。

总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南京银行需要积极探索创新发展路径,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通过顺应行业发展趋势,在数字化转型、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方面持续发力,南京银行有望实现破局前行,迎来更加稳健、可持续的发展。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标签: 银行
“城商行老二”保卫战:市场份额被蚕食,南京银行靠什么夺回失地?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分享自DoNews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