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过半,宇树、智元后业内呼唤「第三位」

人形机器人产业正经历从技术突破到商业验证的关键爬坡期。多元路径的并行探索,不仅彰显了市场需求的真实性与复杂性,更在实践层面加速了技术瓶颈的攻克与成本曲线的下探。这种看似“野蛮”的生长,实则是产业生态在动态试错中寻找最优解的必然过程。

作者:吕鑫燚

 编辑:狄鑫彤

出品:具身研习社

回头看,年初那句备受质疑的「量产元年」,如今正在被真金白银的订单洗刷冤屈。

当智元、宇树联合斩获超亿元订单、众擎实现千台级交付、乐聚达成产品“下线即交付”的供不应求,行业图景已悄然转变。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不再囿于实验室研发,为市场开拓所困,其核心焦虑已转向如何快速提升产能,以满足汹涌而来的交付需求。

松延动力创始人姜哲源对具身研习社表示,目前订单量已破2500单,银河通用也曾表示,已获得100家门店订单。

商业化的曙光无疑照亮了行业“自我造血”的可能性,但这束光芒并非普照。在本体赛道,伴随格局逐步清晰,马太效应日益凸显:第一梯队的宇树、智元手握充裕订单,而众多腰部企业仍在两位数乃至个位数的订单数量中苦苦挣扎。

即使在聚光灯下的领先阵营,发展路径亦呈现显著分野:一部分企业坚持以终局思维为导向,持续深耕“通用型”人形机器人,追求以单一产品平台覆盖最广泛的潜在需求;另一部分则采取“沿途下蛋”策略,优先满足特定场景或大客户的定制化需求,通过快速迭代实现商业化落地,并在实践中逐步逼近其终极目标。

深究其里,商业路径选择的底层逻辑,聚焦于人形机器人产品商业本质之争,它究竟是标准化可大规模复制的“标品”,还是需深度定制以释放最大价值的“非标品”?前者追求以一款爆品满足多场景的共性需求;后者则通过定制化解决方案深入释放生产力潜能,尽管可能推高单次交付成本。

路径的分野揭示了企业在战略定位与核心能力构建上的不同选择,这既是市场自然筛选的过程,也是产业生态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我们手中没有预言牌,尚不足以对任何企业的选择做出论断。但却可以透过当下商业化的关键词,来一窥未来景象。

第一梯队逐渐清晰

“第三位”呼之欲出

无论是技术领先,还是订单量持续增长,毋庸置疑的是,宇树和智元已经牢牢坐稳人形机器人“第一梯队”的位置。这一领先优势正加速形成正向循环:终端客户在采购决策中愈发倾向于选择具备市场验证与品牌认知的头部产品,“强者恒强”的行业态势持续强化。

尤其是租赁商在购买宇树机器人后,自动化身“流量制造机”,为了将租赁生意拉上去,不停地给机器人整活。机器人“出洋相”已经不再新鲜,机器人rapper、机器人短剧更有看点,当社交媒体上到处都是宇树机器人的视频时,宇树也凭借租赁商的流量嗅觉在C端彻底打开局面。

宇树二字就像人形机器人身上的金边,谁看了都会停留两眼。

技术底蕴得到流量加持后,最直观的体现就在宇树的订单上。据公开资料,2025年3月宇树获得同济大学10台宇树人形机器人订单,中标价格为825万元;CES 2025展会后,宇树收获美国某仓储物流公司签订数百台四足机器人采购协议;宇树以4605万元中标中国移动旗下公司,包括小尺寸人形双足机器人、算力背包及五指灵巧手...

目前宇树尚未公布过今年所有订单量,但据具身研习了解,宇树是为数不多能在C端拥有真实订单的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流量只是宇树商业化的“锦上添花”,早在没出圈前的2024年宇树年营收就已达到10亿元量级,投资人曾表示宇树已经连续多年盈利。

和宇树靠着机器人流量加成不同的是,智元自带流量,创始人天才少年的标签不仅深深刻进业内人士的心里,也在外界打下了烙印。更何况智元也并非只有这一块“活招牌”,无论是大脑侧和PI的合作突破复杂长程动作,还是兼具轮式和双足优势的新品,亦或是主打“交互”的灵犀X2,都在标志着智元具备“产品力”。

仅7月,智元就频频传来中标捷报,前有中标珠海具身智能应用创新中心数采及展演机器人采购项目,合同金额达1273.62万元;后有以7800万元中标中国移动旗下“全尺寸人形双足机器人”标包。

宇树和智元证明了在人形机器人本体赛道的商业化切口,离不开技术筑基,叠加一个“被看见”的理由。而该切口又恰好是跑通“自造血”持续领先的关键引擎,毕竟人形机器人需要靠源源不断地真实场景数据喂养,率先交付的企业拥有场景数据主动权,更好反哺下一代产品技术,进而形成良性发展闭环。

当二者在订单路上蒙眼狂奔之际,留给赛道其他选手的只有“马太效应”的硝烟。再不出名,恐被强者永远全方位领先。

至此,人形机器人“第三位”呼之欲出。

有的企业想要复制宇树的流量神话,在整活路上一去不复返;有的企业在打磨技术差异化,以期突围;还有企业选择和单独场景强绑定,形成小范围心智;也有人主打全都要,在多个场景完成验证,培养一个“多边形战士”。

然而尽管业内你追我赶的场景有多热闹,却迟迟未有谁是第三位的定论(评判标准多维度并非单一技术、商业化等维度)。具身研习社在业内多方人士处了解到,目前热门选手有固定几家且各有所长。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商业化已成为行业格局的“拐点”。想要把握好拐点角度,技术、订单、流量三者缺一不可。种心锚才能撬长线。

商业化路线的三层分野

商业化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破题关键的路径抉择,各家都有不同的看法。

按照层级来分,最顶层的路径分野在于商业和工业两大场景。“工厂派”认为,人形机器人更适合落在工业场景。原因在于,工厂是实实在在有用工缺口的需求承接,刚性需求不仅能最大程度释放人形机器人的生产力价值,也代表着未来商业化规模具有想象空间。其次,工厂结构化环境和标准化流程更适合人形机器人现阶段的技术水平,能先让人形机器人在真实场景中用起来、迭代起来。

而“商业派”则认为,工厂自动化标准程度很成熟,能被机器代替的工作流程早已部署多年,未完成自动化升级的工作流程均属于复杂作业,并不适合当下人形机器人应用。更何况,工厂容错率极低,交付后面临的运维成本和信任成本更高。相比之下,商业场景容错率更低,包容度更高。虽然面对非结构化和高动态场景,要求避障能力极强,但商业场景的需求指令相对标准化,整体来看对技术水平并未设置较高的门槛。

例如自变量机器人王潜就曾表示,工厂场景避开了模型最擅长的部分,服务业相对来说比较开放,有相对复杂的长序列任务。复杂场景才能真正促进模型能力有效提升,也是真正意义上存在客户需求、用户愿意买单、替代完成人类不愿意做的事情的领域。

两大派系虽然各有侧重,但实则都在探索同一条逻辑:让人形机器人真正用起来。

底层逻辑相通,目标导向清晰下,路线分野便成了“无关紧要”的小事,相反两大派系各自努力下,也在为赛道不断拓宽落地边界。

在场景抉择之下,下一个存在分歧的路径为产品逻辑的选择。部分企业选择用“沿途下蛋”的方式,包括产品、场景、技术。例如,当下的产品和匹配的场景,并非是企业方最终想深耕的路线,但却是最适合当下挣钱的路线。先跑起来以此储存足够多的真实数据、被验证可行的技术、真实订单,弹药充足后再打磨新产品达到最终通用技能,并完成千家万户的愿景;另一部分则是直接进入终局,通过一款产品深扎终局战场,在终局场景中迭代。

最底层的分野,也是当下影响未来走向最关键的抉择为“标品之争”。

部分企业认为,人形机器人应该是标准化产品,以技术本身达到通用诉求,进而满足绝大部分场景的绝大部分需求;另一部分企业认为,人形机器人应该是标准+定制化配合的模式,通过不同场景、不同客户的诉求,来定制产品的功能。例如精细化操作要求不高可以选配二指抓夹作为末端执行器,要求更高的可以选配五指灵巧手;根据作业程度选配续航能力等。

关于“标品”与“非标”的争论,其核心在于回归应用场景的本质属性。标准化产品凭借其规模效应与成本优势,更契合需求相对同质化的商业服务领域;而工业制造场景则因产线高度差异化、定制化需求明确且客户支付能力强,往往成为“标准平台+深度定制”解决方案的理想试验场,从而实现更优的应用效能与价值释放。

简单来说,没有最优解只有最适配。

三层分野标志产业商业化仍处于野蛮生长期,但其并不是混乱,反而是产业走向成熟前的必经阶段。不同层级、不同维度的路径选择,实质是企业基于自身禀赋、技术储备与市场判断,对“如何最有效地将技术转化为用户价值”这一核心命题的差异化答卷。 工业场景的“刚性需求”与“结构化环境”为技术验证与价值释放提供了坚实基础;商业服务的“包容性”与“相对标准化需求”则为早期规模化与用户教育开辟了独特通道。“沿途下蛋”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与生存资本,“终局思维”则牵引着技术创新的终极方向。而“标品”与“非标”之争,最终也将在场景适配的法则下找到最优平衡点,标准化核心平台保障效率与成本,场景化定制模块释放深度价值。

综观全局,人形机器人产业正经历从技术突破到商业验证的关键爬坡期。多元路径的并行探索,不仅彰显了市场需求的真实性与复杂性,更在实践层面加速了技术瓶颈的攻克与成本曲线的下探。这种看似“野蛮”的生长,实则是产业生态在动态试错中寻找最优解的必然过程。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过半,宇树、智元后业内呼唤「第三位」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分享自DoNews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