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查查的两难:红线压顶,野心未央

深夜的数据中心里,企查查的服务器依旧亮着。

无数企业的工商信息、股东结构、知识产权、司法风险和舆情动态被切割、拼接、重组,最终在系统中生成超过400个维度的“企业画像”。用户只需几分钟,就能看清一家公司的底牌——企查查,正是靠这种“信息透明的权力”建立起自己的生意。

但数据越透彻,边界也越模糊。

企查查提供的内容几乎都来自公开渠道,可“公开”并不意味着完全“可用”。信息可以被抓取,却不代表能被私自商业化,尤其当它涉及隐私、征信或企业信用。

于是,在商业价值与监管红线之间,企查查一直在走钢丝。

10月10日,企查查递交招股书,计划募资15亿元,用于C端与B端产品研发升级、多维数据库扩展及AI技术投入。然而,就在它准备讲述“AI+数据”的新故事时,一张来自央行江苏分行的一万元罚单出现,源于企查查违反征信业务管理规定。

信号已经十分明确了:在数据行业,技术不是问题,边界才是。

在C端红利见顶、B端市场尚未稳固的当下,如何在合规框架内继续挖掘数据价值,成了企查查必须回答的核心问题。

01

亮眼数据背后,是用户越来越低的付费意愿

企查查的生意,从头到尾都绕不开两个字——数据。

自2014年成立以来,这家公司做的事没什么变化:把工商、司法、舆情等公开信息整合成结构化数据,再通过不同付费版本的产品卖出去。

2014年面向C端用户上线会员服务,2016年推出第一款收费产品“企查查VIP”,之后又陆续迭代出SVIP、专业版等不同档次的付费版本。靠着这些标准化产品,企查查在C端用户中打下了第一波基础。

有了C端的数据沉淀,公司开始向B端延伸。依托既有的数据治理体系,针对不同行业部门推出了企业查询、尽调、风控、风险监测等工具,客户涵盖银行、保险、律所和媒体等高频用数行业——某种意义上,这是从“工具”向“平台”的过渡。

发展至今,从账面看,这家公司的增长并不差。2022至2024年,营收从5.18亿元涨到7.08亿元,净利润从1.9亿升至3.17亿,毛利率常年保持在85%以上,2025上半年更是冲上90.74%,这些漂亮的数字足以撑起上市叙事。

但翻开细节,增长的“成色”没那么亮。

营收和利润虽然保持双位数上涨,但速度正在慢下来——2023到2024年,营收增速从19.25%降到14.58%,净利增速从35.9%滑到22.66%。

再看结构。招股书显示,主营业务收入中,会员类产品收入常年占比80%以上,2025上半年甚至高达84.25%。当最赚钱的部分是个人会员,而这些人又开始流失时,问题就出来了。  

招股书披露,2023和2024年企查查分别有40.6万和52.9万付费用户停止续费。尤其是2024年,流失用户数超过新增(2024年新增付费用户数为50.76万个)。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页面诱导消费”“自动续费”“退款难”等问题频繁出现。换句话说,企查查的一部分会员收入来自“本不打算成为会员的人”。

撇去这类非自愿付费,还有另一批会员可能是因为“性价比”离开的。企查查、天眼查、启信宝、爱企查四大平台的价格战早已开打。企查查VIP年费388元,高于启信宝的366元、天眼查的360元和爱企查的298元。

B端虽增长明显,但整体体量仍有限。2022至2024年,B端收入从1.06亿增至1.64亿,占比仅从20.49%升至23.13%。虽已拿下多家国有大行、上百家保险公司和律所,但服务形态仍偏“标准化”。对比邓白氏、益博睿这类国际巨头,它的B端更像“批发数据”,而不是“提供洞察”。

当C端红利见顶、B端护城河未成,企查查必须重新回答那个老问题:下一个增长故事,还能靠“查企业”讲下去吗?

02

数据的边界越模糊,越危险

真正难解的,不只是增长,还有边界。合规,是一切故事的开始。

公司一再强调,所有数据都来自政府、司法机关等公开渠道——听起来没问题,但问题恰恰出在“公开”这两个字上。什么叫公开?哪些数据可以“再加工”?数据行业仍在发展中探索边界,而企查查的整个商业模式,就踩在这条灰线之上。

比如,部分企业信息中含有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号、联系方式等敏感数据。企查查要做的,是在黑匣子里“蒙着眼睛”精准提取需要的部分。如何在不影响可用性的前提下实现脱敏,考验的是技术与合规的平衡。企查查的应对方式,是强化匿名化处理、用户授权查询等机制。然而,这些措施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数据准确性也是一块隐痛。企查查官方数据显示,企查查涉及的司法案件高达281起,其中以被告身份出现的就有264起,类型涵盖名誉权纠纷、网络侵权责任纠纷等。公司自己也承认这一类风险:“我们在完善清洗规则和算法,但难以确保所有数据的准确性。”

这话实诚,但也说明,哪怕是靠数据吃饭的公司,也无法彻底控制数据本身的风险。

监管的脚步已经走到门口。10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公布了行政处罚信息,因违反征信业务管理规定,企查查被罚款1万元,征信业务主管被罚300元。罚得不多,但信号明确——监管开始实质介入。

更大的挑战在于行业层面。随着政府数据开放力度加大,基础查询的门槛正在被“拉平”。过去依靠“谁抓得全、谁更新快”的优势,正在被逐步稀释。甚至有业内人士预测:未来,部分工商、司法等基础数据可能走向免费化。这意味着头部平台为了维持差异化,必须在算法、分析、模型层面“再造护城河”。

随着监管趋严、基础数据趋于同质化,为了维持差异化,它不得不在算法、模型和合规体系上持续加码。

但这也带来了新的压力——技术与合规成本的上升,使得公司不得不提高服务价格来维持利润;价格上调又进一步压缩了用户留存空间。

若这一趋势持续,企查查可能陷入一个难以打破的循环:合规成本上升——服务提价——用户流失——单位成本被摊薄得更少······

在数据这条赛道上,越跑越快不难,关键是——边界和可持续性,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

03

数据智能与产业链分析能否成为新增长点?

增长的故事正在变得艰难。C端红利见顶,会员续费率下滑;B端虽保持增长,但仍停留在“批发数据”的浅层服务。更重要的是,靠数据驱动的商业模式,开始面临边界问题。

企查查正试图通过提供更全面、更专业的服务来突围。

在产品层面,企查查已推出高级搜索、产业链查询、风险监控、企查分、科创分等数字化模型产品。产业链查询功能,号称可以让用户“一键查清任意一条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在制造业供应链场景中,企查查的数据服务也开始从信息展示走向风控实用。

一个尴尬的情况是,新推出的这些产品,与券商或研究机构的终端功能相似,甚至,券商能够提供的更多,行业数据、财报数据、行业报告、热点事件分析······ 或者说,企查查瞄准的对专业性要求更高的客户,本就是券商的多年用户,能不能让这批用户多为企查查付费,有待观察。除此之外,对于一个商业机构而言,科创分和企查分显得较为“鸡肋”。

从内容的“多而全”上,它不是最强的。于是,在差异化的“深和懂”上,它必须另寻路径。要破局,就要让数据不止会“显示”,而是会“思考”。于是,在IPO计划中,企查查将15亿元募资的三分之一押注在AI上。

于是,此次企查查IPO计划募资15亿元,三分之一押注在AI上。

由于仍在筹集资金中,项目未开启,未来发展如何或许可以从企查查目前的AI布局来窥见。

招股书显示,2023年,企查查推出“知彼阿尔法”商查大模型,是企业信息服务领域较早探索AI方向的玩家。依托自身数据积累,模型可在海量工商、司法、舆情信息中提取要点,提升分析效率。2025年,随着DeepSeek开源新一代大语言模型,AI门槛迅速降低。企查查在专业版中上线“AI解读分析”,将模型能力嵌入风险排查场景。具体来说就是,用户输入企业名称后,系统即可生成“风险评级”“关键风险点”“合作建议”等模块化报告。

但这一功能与友商相比,并无明显壁垒。同时,目前从BOSS直聘招聘信息来看,并没有直接招聘AI相关的员工。

整体来看,在研发方面的投入,似乎较为欠缺:招股书显示,其研发费用率要比行业平均值少7个百分点。

在数据服务行业,算法和模型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但企查查的薪酬并不那么具备吸引力:研发人员薪资刚追平行业均值,销售人员薪资仍显偏低。

对一家想卖“智能解决方案”的公司而言,懂客户、懂行业的销售是“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研发投入不足,销售激励偏弱,让企查查的“AI故事”看起来更像是叙事而非转型。

企查查的IPO是一场必要的自救,也是一次押注未来的豪赌。

它要讲的是一个从“查数据”到“懂数据”的故事——但在模型开源、终端专业化、监管趋严的当下,这个故事的难度,正在被放大。

而在中国的商业数据市场,真正值得关注的,或许从来不是谁能“查得更多”,而是谁能在红线之内稳健生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奇点湃”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标签: 企查查
企查查的两难:红线压顶,野心未央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分享自DoNews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