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江湖里,创始人频繁露脸往往像打广告——你看见他了,就知道公司在忙什么。
曾经,滴滴CEO程维高调得像打了无限加速的快车,每一次公开亮相都像在给滴滴版图按了一个加油键。
几经风雨,他学会了低调——不是不出现,而是精算每一次出现的价值。毕竟现实还是较为残酷的:主营业务仍有挑战,海外外卖市场已然遇阻,自动驾驶较同行进度缓慢。
再出发,变得低调了
早期,程维是高调出场的代表人物,每一次亮相几乎映射着公司的战略节点。
2012 年,他 29 岁,推出第一版滴滴出行软件。自那之后的几年,他几乎没离开过公众视线:2015 年夏,达沃斯论坛上,他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9 月,作为中方唯一的 80 后企业家赴美参加中美互联网论坛;12 月,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再次登台发言。
次年5 月,他面对全国 400 多位中青年干部讲共享经济,11 月成为《财富》年度全球商业人物华人企业家之首,2018 年还接待了新加坡总理······
这种高调几乎与滴滴的每一次重要动作同步——合并快的、收购 Uber 中国、启动国际化战略,程维的每一次出场都像在为公司的版图加注。
然而,高调总有终点。
2018 年夏,顺风车事件像一盆冷水,泼在滴滴和程维身上。再然后,内部整改、客服重建、安全制度升级成为新日常。从2019 年到 2020 年,他几乎消失在公众视线中,而滴滴也选择了低调的节奏:国内业务按城市拆分、调度优化,海外市场悄悄开拓拉美各国,安全与合规成为核心议程。
补贴烧钱的往日节奏收紧,光环收起。程维几乎不再公开露面,低调到一种“你几乎看不到他”的程度,但每一次决策都在推动公司完成制度和业务的转型。
到了2023 年,他才开始慢慢恢复高调:7月,程维在官媒《经济日报》上积极发声:“民营经济31条”为平台经济指明了发展方向——要推动民营经济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肩负起更大使命、承担起更重责任、发挥出更大作用。
后续一系列滴滴的动作,也基本上围绕这句话去做:
2023年6月,滴滴推出“橙意保障计划”,降低了对司机车费收入的抽成比例;2025年4月,滴滴宣布将追加投入20亿元专项资金,其中10亿用于给网约车司机增加补贴、优化收入和权益保障,10亿用于补贴乘客车费、助力消费。
当我们回过头来看,滴滴发展得如何,似乎可以从程维的曝光率来判断。
程维的高调、低调、谨慎回归,几乎就是滴滴的发展脉络——每一次亮相,正好映照着公司当下的关键节点、战略选择和时代压力。
而在谨慎回归阶段,程维出现的地方,便是滴滴想要发力的地方。9月15日,滴滴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CEO)程维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与巴西总统卢拉举行会谈时表示,像巴西这样兼具规模、创新性与发展机遇的市场极为罕见。程维宣布,到2026年6月前将向外卖领域投资20亿雷亚尔。
那天的会谈,不只是一次外交活动,更像是一条信号——滴滴要把中国的出行经验和商业模式,落地到更广阔的世界版图上。
今天与明天
那就先从外卖说起。
全球外卖这门生意,2024 年做到了 5500 亿美元的大盘子。传统强区还是亚太、欧美,但真正跑得飞起的是拉美和中东。拉美去年增速 19%,全球第二,仅次于中东的 34%;而且体量还比中东大一倍多。这片市场不是新秀,而是熟得刚刚好,自然成了平台眼里的香饽饽。
滴滴做外卖,更多是算计清楚的“战略性冲动”。墨西哥就是它的爆款案例。
2019 年刚落地,滴滴就把补贴、零抽成、联合会员、终身免费银行卡这些“老三件 + 新武器”一股脑砸下去,把用户和骑手都黏在生态里。两年后,滴滴拿下 56% 份额,超过本地品牌 Rappi,也超过 Uber Eats。
靠着这场胜利,滴滴在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秘鲁继续扩张,路线越走越顺,仿佛拉美市场已经被它摸清了脾气。
直到它撞上巴西。
巴西的外卖是另一番天地:iFood 从 2011 年就在做,十几年积累下来的 80% 份额不是数据,是“用户习惯 + 商户依赖”的铁板一块。滴滴第一次冲巴西是 2019 年,却被 iFood 的“二选一”当场按住,2022 年黯然退场。
但滴滴显然没准备永远离开。今年4 月,它换上“99 Food”这身新马甲,带着 1.76 亿美元和本地共享出行平台 99 (2018年收购)的用户体系再次入场。如今 99 整个平台在巴西手握5000 万用户、150 万司机、70 万配送员,覆盖 3300 多个城镇。
随着滴滴归位,战场也正式升级为三国杀。一个月后,美团旗下的Keeta 也正式拍桌入场,说未来5 年要往巴西砸 10 亿美元。老大哥 iFood 见两家中国平台一起杀进来,马上宣布自己也要投 170 亿雷亚尔,准备把这场战斗打成“历史级别”。
钱下去后,剧情就开始朝行业熟悉的方向滑了——Keeta 和滴滴迅速围绕“二选一”互相开火。8 月 14 日,Keeta 把滴滴告上圣保罗法院,指控对方砸 9 亿雷亚尔逼商户站队,已经超过 100 多家连锁。外卖的争夺战终于变成了“谁的战略耐力更长、钱包更厚”的硬碰硬。
滴滴现在在巴西投入的20 亿雷亚尔,是它原计划的两倍。这不是搏一把,而是它在拉美长期下注的姿态:技术体系、司机网络、资本承压能力,全都摆上桌了。
出海的另一条赛道,是自动驾驶。11 月 12 日,滴滴自动驾驶正式牵手阿布扎比投资办公室(ADIO),首站落在阿布扎比。它加入了阿布扎比智能与自动驾驶汽车产业集群(SAVI),一个横跨海陆空三条技术线的中东北非智能交通中枢,目标是给这座城市未来几十年的智慧交通打底。
阿布扎比给出的预期很直接:到2045 年,SAVI 带来约 120 亿美元 GDP 增量,创造 4 万个岗位。换句话说,中东在把自动驾驶当成“新石油”,而滴滴赶上了节奏。据智能车参考不完全统计,目前至少有 7 家中国无人车玩家官宣入驻阿布扎比。
为什么大家都选这里?一句话:天时地利人和。
l天时:政策先运营后规范,牌照宽松,SAVI 提供全套支持;
l地利:道路扁平、标识统一、高速完善,还有共享新能源设施,是天然试验场;
l人和:每天几十万游客,付费意愿高,本地资本押注科技企业。阿布扎比不仅是测试场,也是商业模式验证的最佳舞台。
总结来看,滴滴的海外布局很清楚:在拉美找现在,在中东找明天。前者稳,后者亮。两手都要抓,而且都要硬。
争一口“面向未来的空气”
而之所以滴滴能够两手抓的底气在于,2024年滴滴实现了历史上首次年度盈利,在国内网约车行业牢牢占据70%以上市场份额。
所以,新一轮的扩张,将在合规的基础上,徐徐展开。
在海外版图,巴西市场的外卖战绩,将是最大的看点——如何在合规的基础上,和地头蛇硬碰硬,和国内巨头分出胜负。而更令人期待的是,中东是否是滴滴自动驾驶的催化剂。
滴滴的自动驾驶不是临时起意,它更像是从狂飙、收缩到重构的行业样本。
2016—2019 年,滴滴的动作几乎是“只管往前冲”:全球招人才、密集落子,并同步铺高精地图、感知、预测到车路协同的全链条技术。2019 年,它干脆把自动驾驶团队独立成公司“滴滴沃芽”,以 Robotaxi 为核心业务,然后一路拿到法雷奥、软银愿景基金、广汽资本等十亿美元级融资,并在北京、上海、苏州和加州拿到路测资格。
那几年的行业情绪是热的,滴滴的节奏也快:
2021 年内部上马“达芬奇项目”,团队上千人,还传出要收购整车厂拿独立生产资质,外界一度以为滴滴要自己造车了。后来项目被卖掉,但滴滴并没真正退出整车链条,反而和广汽、比亚迪持续合作,留下了一条并不高调但始终存在的造车线索。
同时,它也想在零部件供应链上占一个位置。自动驾驶的感知、决策、执行三层,滴滴都做了产品:和北醒做的“北曜 Beta”激光雷达,硬件平台“双子星”,以及域控制平台“Orca 虎鲸”—这些组件已经能搭到沃尔沃 XC90 车型上。
从技术储备看,滴滴几乎把自动驾驶链条摸了个遍。但自动驾驶的难点不在“有没有东西”,而在“怎么商业化”。
而这恰恰是滴滴现在的最大压力点。
Robotaxi 这条赛道里,萝卜快跑已经跑到了前面—— 百度宣称在武汉已然实现盈亏平衡,这是行业少见的明确路径。相比之下,滴滴与比亚迪合作车型销量几乎停摆,与广汽合作的新车年底量产。节奏慢半拍,在自动驾驶这种争时机的地方,是致命问题。
而在底层硬件上,滴滴面对的也是“满场强敌”:激光雷达头部三强已经形成结构性优势——禾赛全球市占 37%,速腾聚创高速增长,图达通深度绑定蔚来。更别提华为、大疆也在切这个赛道。滴滴保守做,只能受制于人;激进做,就要正面对抗整个行业。
货运、Robotaxi、硬件三线齐开,意味着滴滴的触角伸进了几乎所有自动驾驶的关键环节。这给了它未来的空间,也带来了今天的敌人。
因此,滴滴出海中东,不只是又拿了一块地图,而是给它的自动驾驶业务补了一条最关键的线索:一个愿意投入、愿意给场景、愿意把城市当实验田的市场。
在国内竞争拥挤、节奏受限的当下,滴滴把自动驾驶搬到中东,本质是在给自己争一口“面向未来的空气”。而对整个中国智能汽车产业来说,这一步也意味着:自动驾驶全球化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当我们站在全局,将国内、海外和自动驾驶三条线放在一起,可以看出滴滴最新的增长逻辑:国内市场提供稳定的现金流与组织支撑,拉美市场检验战略耐力与执行力,中东市场则提供技术实验场景和长期结构性机会。
滴滴的发展愈发多元,成绩单也愈发亮眼,但经历了太多风浪的程维,不再像过去那样频繁高调亮相,而是选择在关键节点露面,每一次出现都像为公司战略按下“校准键”。
当滴滴真正从拉美市场,尤其是巴西市场脱颖而出,真正实现中东自动驾驶的弯道超车,程维的亮相才会渐渐频繁——否则,他的低调,既是审慎,也是战略的必然。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