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扫地机器人从基站中缓缓驶出,滚刷轻拂地面,所经之处的污渍瞬间消失......
这曾是无数广告中描绘的理想图景,也让“家务自由”与“中产生活方式”成为扫地机器人身上最闪亮的标签。
然而,昔日象征着科技感与轻奢属性的扫地机器人,如今已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Wind数据显示,自2024年来,科沃斯的存货周转天数不断增长,已由2024年第一季的140.96天,增至第三季的159.75天。而去年9月,石头科技的存货周转天数也创下近年来新高,达到110.6天。
存货周转天数不断拉长,意味着产品在仓库和渠道中滞留得越来越久,这似乎预示着,扫地机器人,正从“热销品”滑向“滞销品”。
站在2025年望向2026年,一个尖锐的问题已然浮现,当新鲜感耗尽,还有人愿意为下一台扫地机器人买单吗?
01高增长“光环”褪色
事实上,扫地机器人这门曾经性感的生意正迅速降温。
回顾扫地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其巅峰时刻定格在2018至2020年,彼时年度销量稳超600万台,资本与市场热情高涨,描绘出一幅无限美好的智能家居图景。
然而,拐点在2021年不期而至,高增长叙事戛然而止。
2021年中国扫地机器人销量降至578万台,2022年进一步下滑至441万台,同比下跌23.8%。
尽管2024年在“以旧换新”等国家政策补贴的强心针下,市场有所回暖,但全年539万台的销量,似乎在无情地宣告着,这块“蛋糕”不仅没有做大,反而显著缩水了。
行业的寒意直接传导至企业层面,昔日龙头们的日子举步维艰,最直观的体现便是不断下滑的净利润。
以石头科技为例,其上半年的财报数据显示,营业收入79.03亿元,同比增长78.96%;归母净利润6.78亿元,同比下降39.55%,这种增收不增利的状况已经持续了两年多。
业绩承压,资本市场自然选择用脚投票。
2021年,科沃斯最高登上252.71元/股,但巅峰过后,科沃斯股价最低跌至30元,经过缓慢爬升才来到现在的100元左右,其总市值也从最高时的1400亿滑落至600亿元左右。
石头科技在2020年成功登陆科创板,在以271元/股的发行价创下了A股纪录后,石头科技股价一路飙升,在2021年度达到了1500元/股,堪比茅台,可如今石头科技的总市值仅余542.13亿,相比最高时接近千亿的市值跌掉近一半。
(图源:雪球)
股价的长期疲软,映射出投资者信心的流失,资本市场似乎不再相信这个行业能回到过去那个高毛利、高增长的黄金时代。
而比股价暴跌更动摇信心的,还是来自内部的“信号”。
石头科技创始人、董事长昌敬在2022年至2024年间持续减持,持股比例下降从23.2%降至21.03%,累计套现近9亿元。
与此同时,公司多位高管及早期投资人也纷纷减持。根据Wind数据显示,2024年三季报,石头科技大股东中,减持者达到7位。其中包括石头科技早期的投资人丁迪,持股比例已经降至4.77%。第八大股东毛国华,石头科技的高管之一,2023年报中其持股比例为2.04%,目前已经降至1.32%。
虽然石头科技的董秘办对媒体回应称,董事长不存在高位减持,但管理层的大规模套现,无疑向市场抛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他们是否也对行业的未来失去了耐心?
02前景广阔却步履维艰
增长“光环”虽然已经显著褪色,但国内扫地机器人远未到卖不动的境地。
根据《2025中国扫地机器人行业现状发展报告》数据显示,中国扫地机家庭渗透率仅6.9%,与美国15%的渗透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理论上,这是一片远未充分开发的“蓝海”。
更何况市场的吸引力甚至还在持续引来新玩家,今年上半年,普渡机器人推出了商用清洁机器人新品PUDUCC1Pro,正式进军清洁赛道。
一则更引人瞩目的消息是,8月6日,大疆首款扫地机器人系列ROMO正式发布,而这款产品在大疆内部已经研发4年。
大疆ROMO系列的核心卖点在于避障能力,其将无人机领域的核心技术系统性迁移至扫地机器人,标准模式下可识别直径2毫米以上的电线及15毫米高度以上的障碍物。
暂不论大疆ROMO系列和PUDUCC1Pro会给行业带来怎样的变化与冲击,但新兵的涌入,证明了赛道本身仍具价值,但在这样的背景下,扫地机器人厂商却业绩承压、股价大跌,最主要还是因为陷入了“技术内卷”与“利润陷阱”。
毕竟,当前消费者的偏好是“买新不买旧”,这迫使厂商将新品发布和技术迭代的周期不断缩短,行业被迫陷入一场没有终点的“军备竞赛”。
据不完全统计,这两年科沃斯、小米、云鲸、石头科技等推新的速度越来越高。石头科技是其中最“卷”的,仅去年前三季度就推出了8款全新扫地机器人以及4款洗地机产品。双11前,其还发布了包括智能洗地机、扫拖机器人在内的多款新品。
这场竞赛的代价是巨大的,从LDS激光导航到视觉识别,从自动集尘到自动洗拖布,每一次升级都意味着巨大的研发投入。
石头科技和科沃斯的研发费用每年都在增长,以石头科技为例,2024年其增速超过了50%,今年上半年更是超过了60%。
然而,这种高强度的投入,并未换来高利润,反而导致扫地机器人厂商的利润被急剧摊薄。企业被困在“不创新等死,创新找死”的两难绝境中,营收的增长以利润的牺牲为代价,繁荣表象之下危机四伏。
此外,创新力疲软,同质化与实用性矛盾凸显,也是扫地机器人销量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技术进入平台期,所谓的“创新”开始变得雷同,例如在畅销机型中,科沃斯的地宝X1高配版、石头的G10S、云鲸的J3扫拖一体版和追觅的S20 Pro在导航闭障、清洁能力、联网操作甚至是外观上都无明显差距。
你有的功能我也有,大家在参数上斤斤计较,却难以解决用户的核心痛点,比如边角清洁不彻底、避障能力时好时坏、仍需人工干预清洗等。
在小红书、抖音以及黑猫投诉等平台上,用户对于扫地机器人的吐槽更是屡见不鲜。
(图源:小红书)
一位来自湖北的用户就在小红书上吐槽“以前接收到任务可以立马找到区域,现在让拖厨房得在家里转一整圈才能找到厨房”“回基站也很困难,要找很久”“清洁效率越来越低,清扫路线也变得没有逻辑”“扫地机器人越用越蠢怎么破”......
行业从技术驱动的“供给创造需求”,滑向了解决用户信任的“体验捍卫口碑”阶段。当产品无法兑现“解放双手”的承诺,消费者的失望便会转化为对整个品类的质疑,这才是比任何竞争都更致命的威胁。
03扫地机器人厂商的“生死答卷”
面临日益紧迫的增长困境,扫地机器人厂商正试图通过三条截然不同的路径突围,在行业的“寒冬”中寻找生机。
最直接也最残酷的路径是“降本增效”。当增长放缓,企业不得不通过收缩战线与精简人员来自救,其代表便是云鲸。
据“新浪科技”报道,云鲸实施了一轮大规模裁员行动,波及范围广泛,涵盖了开发、测试等多个业务部门,且以整个团队为单位进行缩减,部分团队人员规模直接减半,更有极端情况下裁员比例高达65%。
对于此次裁员背后的原因,有内部人士推测,尽管云鲸的产品销售额表现不俗,但营销成本的急剧攀升导致经营利润未能达到预期,迫使公司不得不采取成本控制的紧急措施。
第二条路是“另辟蹊径”,开拓新品类,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部分企业选择在清洁赛道内延伸,如科沃斯旗下的添可洗地机连续五年全球销量第一,证明了品类延伸的可行性。
不过,还有部分企业将步子迈得更大,将目光投向其他领域,进行跨界探索,试图复制其在扫地机器人市场的成功。
比如追觅,今年8月,追觅科技宣布正式拓展无人机业务,战略布局低空经济这一万亿级新赛道。追觅表示,目前,公司正积极组建专业的无人机研发团队,且核心团队架构已初具雏形。
同样是在8月,追觅又官宣造车,首款超豪华纯电产品直接对标布加迪威龙,计划在2027年亮相。
此外还有石头科技,2023年3月,石头科技推出了第一款洗烘一体机。去年5月,石头科技创始人昌敬表示,公司已成立洗衣机事业部。
但这步“险棋”面临双重挑战, 一方面,不管是白电还是无人机、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都相对稳固,新品牌难以突破,另一方面,扫地机器人与洗衣机、新能源汽车的技术供应链差异巨大,简而言之,这条路虽充满想象力,但前路崎岖。
第三条路也是目前共识度最高的路,即出海。当国内市场的增长天花板清晰可见,广阔的国际市场成为新的希望所在。无论是通过跨境电商平台,还是与本地渠道商合作,中国扫地机器人企业正不约而同地将产能与营销火力转向海外。
石头科技选择了亚马逊+独立站的打法,2024年在丹麦、芬兰、德国、韩国、挪威、瑞典、土耳其等国家均为销量、销售额双第一;科沃斯则通过吸尘器和洗地机等差异化品类,与扫地机器人形成互补,组合覆盖清洁电器全场景需求......
知名市场调研机构IDC发布了《2024全球智能家居设备市场数据跟踪报告》。市占率前五名中,仅有排名第二的Irobot来自美国,其余四家全部来自中国。
然而,出海也绝非坦途,企业需要应对政策风险、运输成本、产品本土化等复杂挑战,海外渠道的拓展更是制约增长的关键瓶颈。
总而言之,快2026年了,扫地机器人当然还卖得出去,但游戏的规则已经彻底改变。
它不再是那个靠着单一酷炫功能就能通吃的时代。对于厂商而言,这是一场关于核心技术、成本控制、全球化视野和生态构建能力的综合较量。
谁能率先打破同质化的魔咒,用真正实用、可靠的创新重新点燃消费者的热情,谁才能在这场残酷的“大逃杀”中,找到通往未来的钥匙。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