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宏和时代擦肩而过

最近 AI 就又闹翻天了。

硅谷那边,大家吵来吵去 AI 到底是不是泡沫;阿里直接把通义改成千问,准备打造下一个超级入口,战略地位直线拉高;蚂蚁又上线了新的 AI 助手;AI 百度还开了世界大会,一直在讲自己的AI能力……等等,百度的 AI 入口的名字叫什么来着?除了百度 App 以外,百度还有自己的 AI 入口吗?

哦对,改了好几次名,现在叫文心。但是怎么好像几乎从来没用过?好像百度搜索本身也很久没用过了。

豆包、夸克——好玩好用,千问——大模型排行榜上前沿总能看到,阿里压上重注重塑的 AI 入口,而文心和百度 App,真的已经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太久了。真正的遗忘不是刻骨铭心,而是默默无闻的。 

从数据上看,文心已经掉队非常严重了,App 下载量中已经无法出现他的名字。这种情况的持续维持,无疑会让百度的 AI 入口逐渐销声匿迹。

有人说:你这是纯 C 端数据和纯 C 端思维,人家百度主要是赚 B 端的钱。

但是百度的搜索也是因为C 端的用户和日活才能挣钱,在AI 朝着科技平权路线往前走的今天,C 端的缺失无疑是“缺一条腿”的尴尬情景。

又有人说:你懂什么,这是长期主义,这叫技术至上,这叫厚积薄发。

但,一眼望不到头的长期主义,实在是太艰苦了,无论是对百度自己,还是对他的用户们。

用户不再留恋百度

不同于大厂黑话常说的:“击穿用户心智”,百度正在失去用户心智。

在世界大会上,Robin 也说,百度是全球所有搜索引擎当中AI化改造最激进的。

这一点确实不需怀疑,因为对于百度来说,这个搜索引擎承担了太多。移动端+网页端的几乎所有流量,都是来自这一个搜索入口。所以不激进地改,就相当于把自己的主要阵地拱手让人。 

但很遗憾的是,哪怕百度的搜索引擎仍旧是行业最强,也抵不住他下落的步调,因为百度的内容生态并没有太过值得留恋的地方。

从信息、 产品到链接,AI 搜索已经完全颠覆了人们以前的用户习惯,那为何我们还要执着于百度的搜索框?

打开抖音、小红书、 B 站,提出一个问题之后,摘要答案、实现方法、对应的视频或者贴子目不暇接,再加上海量用户形成的内容沉淀,搜索的效果甚至可以说已经超过百度了。

从内容生态上说,这些平台的更新频率和内容优质度都优于百度的内容。百家号+好看视频想要和抖音、小红书这种“本地刀枪炮”碰一碰实在是有点强人所难。

数据与体感出奇的一致:百度双端的搜索虽然这两个季度已经连续有所回升,但无论是Bing 以超过 50%的电脑端搜索份额碾压百度的30%,还是百度 App 的日活下降,都充分印证了一个事实——用户不再留恋百度。

这也和前几年的一些社会舆情环环相扣:“但凡有别的选择,我可能会选择不用百度。”而当内容生态和 AI 进化后的搜索也并不能止住数据下跌的颓势时,新的C 端 AI 入口的重要程度就不言而喻。

但是文心明显没能接好百度自己的接力棒,甚至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能。

百度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

在百度长期主义的叙事逻辑中,AI始终占据着最关键的位置。无论是决胜 AI 时代,还是自动驾驶带来的想象,用户对于百度其实是有期待的。

“到底能做出什么,让我们看看百度回来了。“

但是这种期待已经一次又一次的落空,大家真的没法再相信百度带来的期待了。

ChatGPT 横空出世之时,业内一度讨论的问题是“中国的 ChatGPT 到底是谁?”,而百度自然是获得了空前的关注度,文心一言也应运而生。当时可能也真的是国内最好用 chatbot。

然后百度开始了骚操作:专业会员59.9元/月。

其实能收会员费的时候,是属于百度 AI 最好的时代。那时候还没有多模态,所有的AI 语料就是那些文字,而百度恰好又是中文互联网最大最全的语料库,什么 Kimi 、豆包当时根本就不入流。拿下这个阶段,百度后面能省多少事。

结果是你非要一个 59.9,断了自己 C 端AI 这条路。要是文心现在有豆包的体量,谁敢说百度不是一家 AI 公司呢?

再说到这次大会上百度可能试着想做一个热搜的话题“罗永浩的数字分身”。

其实在刷短视频的时候,总能出现老罗,一个明显能看出来的 AI 视频,一个广告标签,一个零星只有几个评论的短视频,说谁看不出来这是老罗的数字人,我是不相信的。

用数字人代表公众人物这件事本来就特别不真诚,更别提放在各种知名人物上了。

你可以把数字人做成一个 B 端服务的案例,但是拜托,考虑考虑现在的舆论环境吧。我真的需要从这些按分钟收费的 AI 数字人那里买东西吗?

需要用到数字人的中小商家缺的是一个让东方甄选从没人看到有人看的董宇辉,不是从没人看的主播到没人看的数字人。

那为啥百度又非要做这个数字人的案例呢,说白了,就是着急赚钱。 AI这口肉,必须要吃上,不然还叫什么All in AI 呢。

AI 是确定的,但是用 AI 怎么赚钱,百度是不确定的。战略的确定性,让百度在战术层面无限摇摆,让自己的业务从 C 端退居 B 端,使身位不断退后。

用户缺少再度选择百度的理由

诚然,百度的 AI 在 B端还是给自己留了一些底气。得以延续自己“技术男”的形象。

大家对“技术男”的期待绝不是单纯技术做得好,而是一个集聪慧、内秀、预期可兑现的一种美好憧憬。

但当用户看到,每一个本应该属于 AI 的时刻,这个技术男都退在后面默默嘟囔:“我还在研究技术”,期待就只能慢慢消褪。

从对百度网盘的多年诟病、到文心的收费和掉队、到现在百度的搜索本身也似乎有些扛不住了,所有曾经对百度有所期待的人都在怀疑,百度是不是不需要用户了?用户为什么还要选择他?

当豆包在优化对话的自然度、千问在打通阿里生态的服务、夸克在深耕垂直场景的效率时,百度的 C 端 AI 还在为 “收费与否”“命名几度变更” 内耗。

当其他平台用内容生态接住用户的搜索需求时,百度的百家号还在充斥着低质重复的信息。这种脱节,让百度的技术优势变成了 “孤芳自赏”。

B 端业务能带来稳定的现金流,但 C 端才是品牌心智的基石。没有 C 端用户的口碑沉淀,没有大众对百度 AI 的日常感知,B 端的技术输出也会缺少品牌背书的溢价。

就像华为的 To B 业务能顺风顺水,离不开消费者业务积累的品牌信任;阿里的云服务能占据市场前列,也和淘宝、支付宝沉淀的用户基础息息相关。一个缺乏 C 端信任的互联网公司想要继续在 AI 时代只靠技术,终究也很难走远。

而想要留住用户的方法也很简单:靠真心。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下看段永平接受雪球采访,分享的关于企业文化的几个要点,2 个小时的内容,阿段平静且真诚,值得反复学习。

"做对的事,把事做对" 是企业文化的灵魂先判断事情是否正确,再追求执行完美

"不为清单" 是企业文化的边界明确不做什么,才能更好聚焦做什么

企业文化是 "北斗星",确保企业在犯错后能回归正道好的文化不是不犯错,而是有自我修正能力

共勉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标签: 百度 AI
李彦宏和时代擦肩而过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分享自DoNews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