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30年的锅,正在拷问中国制造

浙江温州,一个普通视频火了。陈女士晒出家里的一口老锅,用了快三十年,不生锈、不粘锅。网友追着问“哪买的?”,还有人根据锅柄上的专利号,找到了厂家——温州瑞安富强不锈钢制品厂。结果一问,这家厂十多年前就停产了。负责人傅克萍接受采访时说,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有客户记得他们家的产品。几天后,工厂重新开工,老式不锈钢锅再次上架,定价60元,短时间内预售爆满。

这本来只是一个寻常的社会新闻,却意外戳中了公众的情绪。因为在那口老锅身上,人们看到的不是怀旧,而是一种失落:为什么三十年前的锅能用三十年,而今天的锅连两年都挺不过?

质量崩塌的起点:算法接管了制造业

九十年代的富强厂做锅讲究的是“用一辈子”。那时人工便宜,钢材稳定,利润高,厂子能靠质量吃饭。那是一个允许“慢制造”的年代,谁把东西做扎实,谁就能活下去。而今天的制造业,规则彻底变了。算法决定曝光,低价决定销量,平台的补贴、排名和节奏逼得所有人往下卷。

根据国家统计局《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5.39%——每创造100元收入,仅赚取5.39元利润。利润被压到极限,质量就只能先牺牲。0.8毫米厚的不锈钢变成0.5毫米,三次抛光改成一次,能省就省。老锅能传三代,新锅能撑三餐。

在今天的制造业里,算法才是新的“厂长”。平台不关心你用什么材料、做多少道工序,只看价格。五块钱的差价,销量可能差十倍。好货没流量,劣货上热搜。厂商不是被消费者逼死,而是被算法榨干。

“偷工减料”不是贪,是穷

很多人骂厂商偷工减料,但问题不是贪,而是穷。价格战打到这个地步,不偷就活不下去。根据天眼查公开信息的检索分析,2024年全国制造业相关企业新增注册58.7万家,注销或吊销41.3万家,净增17.4万家,平均企业存续时长只有2.8年。在“锅具”这一细分领域,过去三年注册的3.2万家小微企业中,已有1.1万家被注销或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占比高达34.4%。

意思很简单:做一批货,赚一波钱,没流量就关门。这不是制造业,这是流量制造业。厂商的生存逻辑已经变成“先活下去,再谈质量”。利润空间压缩、材料成本上涨、退货率飙升,逼得很多企业只能在生产端“挖自己肉”。在一个算法主导、补贴驱动的市场里,没人能真正“慢下来”。

消费者也在“共谋”

消费者也没逃出这场循环。我们一边嫌质量差,一边疯狂比价。一边骂厂商奸商,一边等“双11再便宜一点”。一边喊“国货崛起”,一边点开“最低价秒杀”。结果是,薅羊毛薅来薅去,羊没死,毛没了。我们以为自己赢了,其实是被算法教育了。平台告诉我们“低价是真理”,于是整个产业链都往下拽。工厂被逼到成本线,工人被逼到加班线,最后大家一起掉进质量线。

据艾媒咨询《2024-2030年中国厨房用品市场趋势研究报告》,2024年中国厨房用品市场规模约66.8亿美元,未来十年预计翻倍。看起来很旺,其实不健康。增长的不是新需求,而是更换频率。锅的平均更换周期从十年前的6年,变成现在的2.5年。工厂赚的不是复购的钱,是报废的钱。这叫“计划报废”,一种公开的秘密。

表面上看,这像是个环保问题,其实不是。真正被消耗掉的,是信任。我们不信厂商能做出好东西,厂商也不信消费者愿意为好东西买单。在这种互不信任中,“反正迟早要换,不如先做快点”成了默认的生存逻辑。

好工艺的孤勇与信任的报废

富强厂的复工,在这种背景下,既像温情回归,也像孤勇。模具还在,工人还能找回,但成本比过去高几倍。60元一口锅几乎不赚钱,质量若有瑕疵就会被质疑“翻车”。保持老工艺几乎无利润,做快了又被骂“偷工减料”。这不是生意,是生存。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向下卷。张小泉、爱仕达、双立人这些品牌走的是另一条路——贵,但耐用。它们靠品质撑住复购,靠口碑赢得生意。事实证明,中国消费者并非只认低价,只是被算法和补贴教育得太久,忘了“好东西为什么贵”。

但绝大多数厂商没这个底气,要么卷死在低价里,要么饿死在坚持里。陈女士那口锅火了,是因为它稀有。它稀有,是因为它正常。人们怀念的,不只是一个老物件,而是一种被遗忘的制造观——东西做出来,是让人用的,不是让人换的。

最后

今天的我们,一边怀念“老东西耐用”,一边继续追着低价跑。我们骂工厂没良心,工厂骂市场没底线,但真相是,这个时代,人人都在参与“偷工减料”。富强厂的负责人说,希望能再做点让人记得的东西。这句话不煽情,但扎心。我们不缺能卖爆的产品,缺的是能被记住的产品。当所有人都被算法牵着走,最后不只是锅短命,连信任也一起报废。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标签: 不粘锅
一口30年的锅,正在拷问中国制造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分享自DoNews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