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危机、户口、内卷,不想考公的“90后”反悔了

撰文 | 翟子瑶
编辑 | 包校千

当这届“90后”觉得自己不再年轻,“中年危机”便接踵而来。

在铁饭碗、户口以及实现个人理想方面,他们在人生抉择面前反复做着权衡利弊。有人提早为35岁之后找出路,焦虑着、煎熬着;有的人不同以往,在后疫情时期无比渴望一份稳定的工作,安稳比什么都重要;还有人在大城市踟蹰多年,面临落户、买房以及孩子教育等难题时,终于卸下了包袱,结束背井离乡的生活。

近几年,互联网的快速崛起为各行各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大量的就业。相比“安逸”而言,这届年轻人似乎更倾向于“高薪”。不少人看中了优渥的福利和待遇,毕业便奔向了北上广深。

然而,站在人生的叉路口,曾经拒绝千篇一律,不愿碌碌无为的年轻人,开始拐向了另外一个方向——考公,这个曾经被他们果断拒绝的“铁饭碗”,如今成了回头是岸的正确选择。尤其是经历了疫情的洗礼后,这届“90后”的心态开始放平,“体制内”对于他们而言,也不再那么格格不入,反而越来越吃香。

为此,DoNews(ID:ilovedonews)与不同城市、不同经历的几位“90后”们对话,试图从他们的身上寻找答案。

为了拿北京户口

可可(29岁) 中文硕士 目前就职北京某国企

北京是个竞争非常激烈的地方,永远都有优秀的人,永远都有年轻的人。除非你做到无可替代,不然都会有一种危机感。

我当时选择“考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一心希望拿到北京户口,在香港读研那会儿就是这么想的。

最开始我没有报班,在网上找了些考公课程自学。说实话,自学的过程很紧张,我心里又报着能考上的希望,因为网课的内容质量其实非常好。当时报考的是北京选调生,分数差了一点,可以调剂,但调剂的地方太偏远了。

放弃选调之后,我就开始着手准备事业单位和国企的考试。这次我就考虑不如试试线下的课程,选了中公教育,不过感觉老师的水平很一般,基本上就是图个心理安慰。那会儿压力还是很大的,因为一旦失败没有任何退路。

所幸,后来换了报考岗位终于进入了某国企。虽然薪资不算高,但相对私企来说,福利待遇和工作时间都非常友好,六险一金,餐补交通费应有尽有。看病也有商业保险,基本不用花钱,所以这几年攒下了一些积蓄。

进入国企之前,我在一家全国500强的私企工作过一段时间,画风和这里完全不一样。老板让员工加班时理直气壮,当时如果不是因为喜欢工作内容真的想辞职。不仅如此,很多福利这里也都没有,而且流动很频繁,动不动就是中高层变动,要么就是裁员。当时这就让我看到了中年危机——35到40岁后,我该怎么办?

况且,做到中高层的是少数人,我能达到那个地步吗?很多人说体制内爬不上去就跟废了一样,其实我挺想知道,难道私企就有很好的上升通道吗?

还有很多人拿“十八线”城市的体制内薪资待遇,跟一二线的私企相比较。我觉得他们这么比就错了,这是城市发展的问题,不是体制内体制外的问题,一二线城市的体制内工作其实一点不比大公司差。

城市发展的差异,不能用简单的私企还是国企来区分,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其实各有利弊,最后还是要看什么样的人适合什么样的地方。

对我来说,体制内吸引我的地方就在于福利待遇与稳定保障。尤其在北京如果没有户口,对于大多数中间层的人来说,是留不下的。有钱的人,还用钱解决户口所需要的一切;没钱的人,可能也不会考虑长留。人到中年,总要面对现实,不婚不育、丁克或许还能比较潇洒,但对于绝大部分想成家立业的人来说,没有户口没有房,后续就会有各种麻烦的问题。而大多数的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对应届生提供落户名额,而只有少数私企的少数岗位,才能给优秀人才解决这些问题。

当然,体制内单位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备受诟病最多的是程序繁琐,死板僵化,官僚主义等等,但哪个地方都有优缺点,看自己能不能接受吧。

有户口就能保证生活质量?

梅喜(25岁) 计算机专业本科 互联网公司工作三年

我报考的岗位内卷太严重了,前两人160多分并列第一,第三名比第二名只低0.5分,我考了140多分没考上。

我是毕业的时侯考公的,无非是家里觉得女孩子考个公务员比较稳定,也更适合在小城市发展。但我从大学就开始在互联网大厂实习,对公务员其实并不感冒。

但我在考之前还是做了一些工作,例如盘点了各个城市的公务员待遇,最后发现天津的公务员待遇是相对最好的,所以就选择了天津。

选择领域和岗位的时候,我特意选了一个要求最多的,必须同时满足党员、四六级、计算机类专业、统招、应届生等要求,所以这个部门报名的人数不多,虽然只招一个人,而且当时我还挺有信心的,但没想到成绩出来后,140多分居然没考上。

我还是太轻敌了。后来我复盘分析的时候发现,符合这个部门要求的也都是每个学校的学霸、尖子生。当这些人都凑在一起的时候,我的优势在竞争对手面前不值一提。

虽然公务员没考上,但以我大学在互联网大厂的实习经历,在北京也可以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从大三开始就没再用过家里钱的我,考公失利那会儿,手里只剩下几千块钱了。我没有听身边朋友的建议再考一次,而是很快找了一份工作,重操旧业。而且当时我感觉自己刚毕业还没有见过这个世界,为什么要进入“人吃人”的世界?我志不在此。

毕业三年多,我知道自己最需要的不是稳定而是钱。公务员的工资并不能满足我的消费需要。北京的生活压力并不小,在企业更能满足我理想的薪资。

当然,也有朋友提到在考北京的公务员可以拿到户口,但留在北京的前提是你要在北京发展,要养的起房子和以后孩子的教育,也要考虑学区房或者住房面积和质量,仅靠公务员系统的工资,你能有好的生活质量吗?除非你还有公务员之外的收入,或者你找了个北京本地人。

如果有一天我想考公务员了,那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我认为我赚够钱了,可能会去考公务员,无论哪个岗位,希望能为社会服务,本着为国家做贡献的方向去;另一种情况是未来结婚生子,夫妻两人需要有一个人为家庭做出牺牲,在家庭和事业面前做出选择和牺牲的时候,我可能会为了家庭做出牺牲,选择一个相对轻松和稳定的工作。

公务员也没有双休

小满(28岁)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新疆公务员工作五年

我大学毕业时有两个选择,要么去一家传媒公司上班,私企,要么在新疆当地做公务员。

最后我在家人的建议下,决定去新疆的体制内工作,因为给应届生的就业政策是可以免笔试,满足条件直接报名就可以。

我出生在军人家庭,父亲是军人,母亲是会计。在他们眼里稳定的工作,并在工作中学到有价值的东西,是他们刻在骨子里的追求。

从2016年到现在,五六年的时间里,通过我们汉族干部和新疆干部的努力,我看到了新疆乡村农民生活上的变化。他们从之前一日三餐只吃馕到现在每餐都会有蔬菜、蛋、肉的搭配。房子从石头垒成的房子到现在的居民楼。这让我感到了我们工作的价值。

新疆的公务员工作强度大、节奏快、辛苦是不可避免的,下地干农活、给农民家里修电灯泡、盖厕所这些工作在这五六年的时间里都会了。之前的确从未想过会做这些工作,但是当我看到汉族干部和新疆本地干部一起为农民干活时候,也被他们感染了,自然跟着一起干,也没觉得多累。可能因为是男生的关系,更能吃苦一些。

尽管工作很累,经常加班,2021年之前我们基本上全年无休,每天除了走访农民家庭,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和需要,就是帮助每家每户从盖房子到下地干农活,事无巨细的帮他们建设自己的家庭。看到这些变化,我也感到了自己的工作价值。

我身边也有在私企工作的朋友,他们每个月都有KPI方面的要求,有的底薪不高,全靠绩效,但当他们完不成KPI的时候,拿到手的工资得不到保障。相比于我每个月有7000多的工资而言,无论这个月工作强度大小,工资保障是有的。尤其是疫情期间,我身边很多朋友都遭到了裁员或者降薪等情况。而选择公务员显然是一个更有保障的选择。

尤其是2020年疫情以来,报名新疆乡县级公务员编制的各专业应届生增加了三万多人,比往年的增幅大很多。

2021年,我在新疆的服务期也满了,以后的规划是可以调回山西,离父母近一点,哪怕不在太原,只要回到山西我就觉得是在父母身边。

偏远地区更容易上岸

小安(28岁)地质工程专业研究生 甘肃公务员三年

我在北京读完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科技公司工作了一年多,技术类的岗位做久了,发现没有更多上升空间,也有了回山东考公务员的想法。

山东的考公环境竞争激烈,我家虽在济南,但我选了一个相对偏远,条件差一些的城市菏泽,没想到还是没“上岸”。为了更有把握,我报考了甘肃的公务员编制,复习了半年,一次就上岸了。

甘肃这边离山东远,没有高铁,回家需要先到西安再回山东。刚来的时候,吃的也并不习惯,这里什么饭都会放很多辣椒,吃饭也不习惯。2020年遇到疫情也没能回家。

但这边毕竟是考上的公务员,各项保障福利都有,即便有时会加班,行政类岗位比技术类工作更容易驾驭。这边还可以深入农村,了解农民和百姓的需求,为他们做事。

甘肃这边整体环境条件可能不如济南,但是夏天很凉快,地处黄土高原的景色之前也很难见到。整体也蛮有乐趣的。至于说调回山东,如果有机会也挺好,但目前来看,我这个专业和岗位,名额可能不多。

后悔没有早几年考

阿萱(30岁)北京工作三年 目前备考中

我毕业时有考公的经历,但没有认真准备,当时一心想离开家去大城市看看,所以考试结束后便去了北京工作。后来结婚之后,回老家生孩子就结束了北漂生活。如果在河南新乡想要找到相对稳定有保障的工作,只有考公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我现在经常会后悔没有早几年好好准备,当时的竞争压力没这么大,或许早就上岸了。

刚开始我一边工作,一边备考,发现效率不高,后来辞职后专门备考,没有工作压力,重新进入学生时代的做题状态,也收获了很多学友。但日复一日反复做题背题,来自家人的期望以及裸辞后的就业压力等,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备考的状态,能坚持下来就很不容易。

后疫情时代,就业压力和竞争压力逐年加重,大家意识到在体制内工作带来的稳定性优势。从每年的报考人数上看,有些岗位甚至出现了1:600的报考比。

我最后选择的是教师编,当老师的最大好处是有寒暑假陪伴孩子。回新乡前,我和老公都在北京工作,后来他尝试回新乡工作后发现并不合适,还是回北京工作。所以我根据时间安排,新乡待一段时间,也回北京住一段。老公在北京的收入远高于老家,足够承担我们日常生活的开支。

考公路上自学虽然可以上岸,但成功几率很小。毕竟自己复习没有专业引导,也缺乏系统性。除非自己是学霸级别,有不报班可以“上岸”的自信。我身边“上岸”的大部分都报了课程系统学习。

而“上岸”不仅靠努力还需要运气,报考不是统一报考录取,有的分区报考,分区中还分具体单位报考,有的人运气好,报考的岗位总体报名人数较少,上岸几率就大,甚至可能会出现低分被录取高分被淘汰的现象。这也就是所谓的运气吧。

一路下来,我见过备考的人主要有两大部分,一类是应届生,毕业后专门考公,“上岸”即进入社会工作;二是有工作经历,想进体制内工作,以宝妈居多,她们有了家庭和孩子想要稳定生活, 所以考试时会遇见很多宝妈带孩子上课和考试。总之,大家为了考公都挺不容易的。

30岁是一个考公不占优势的年龄,新乡超过30岁就没有报考资格了。我希望可以在今年如愿以偿,如果上不了岸,或许我还会忍不住在北京工作几年,在我擅长的传媒内容领域,也能有更高的收入。

标签: 考公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     京ICP证151088号
京网文【2018】2361-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