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和“大小周”的违法闹剧,为什么现在才收场?

撰文 | 梵谷
编辑 | 包校千
题图 | IC Photo

“996”和“大小周”,作为加班文化盛行的互联网行业长期以来的工作制度,因其大大超出“8小时、双休”的工作时长而广受争议。所幸,这种非正常现象终于被国家层面定性了。
 

8月26日,在最高法官网发布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发布超时加班劳动人事争议典型案例》中,明确指出“996工作制”严重违反法律关于延长工作时长上限的规定,被认为无效。 

与此呼应的是,腾讯、快手、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大厂提早动手,先后宣布取消“大小周”制度。 

引人注意的是,此番关于“996禁令”的推行时间节点也相对微妙。最高法对“996”定性、并通过官网对外信息公示的同时,针对部分互联网企业的垄断惩罚也才刚落地不久。 

某种层面来看,监管的出手对于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意味着由粗放转向规范。对部分涉嫌垄断的互联网企业进行适度制约,既是国家出于对整体经济的保护,也是对市场创新能力的一种释放。告别“内卷”之后,互联网行业过往的人海战术及浮躁风气,有望逐渐退却。

争议之中,企业高调“996” 

在官方层面定调之前,实行了八年“大小周”的字节跳动突然在今年7月6日宣布,从8月1日起取消这一制度。与此同时,在8月的最后一天,字节跳动员工迎来首个发薪日,但此后字节跳动员工却炸了锅。字节跳动员工在企业内网及微博等渠道表示,取消“大小周”后,到手收入“一下少了好几千”,甚至上万元。 

此次发薪日结束的次日9月1日,微博话题“字节跳动取消“大小周”后薪资普降”甚至一度登上热搜。 

事实上,字节跳动内部对“996”的激烈讨论,并非首次。上一次是今年6月的字节跳动的OpenDay,公司CEO梁汝波宣布关于调整“大小周”的调研结果,支持和不支持取消“大小周”的,各占三分之一。 

而此次取消“大小周”引发的热议,更多是与员工实际收入普降有关。 

据了解,在字节跳动的薪资结构中,加班费长期以一种固定比列存在,所以取消“大小周”意味着员工综合薪资的下降。而在以往面试谈薪环节,HR表示由于字节是“大小周”,所以全年薪资会多出一部分加班收入,而这笔加班费则被员工均默认为含在总包薪资中。 

与之类似的是,快手也在经历调整。 

2020年年底的12月30日,快手内部在上市前夕宣布,自2021年1月10号起公司实行“大小周”制度,这在快手内部被称为“聚焦日”。彼时,这一做法被外界解读为上市前的最后冲刺。然而半年后,快手就宣布取消“大小周”制度。6月24日晚,快手宣布从7月1日起取消“大小周”制度,员工按需加班,公司按照相关规定向员工支付加班工资,周末加班快手将向员工支付2倍工资,国家法定节假日加班支付3倍工资。 

更早之前的2019年6月18日,快手创始人宿华还曾通过内部信反思,认为快手逐渐成为了一家“慢公司”。为此,快手开始实行OKR考核制度(Objectivesand Key Results,即目标与关键成果法),同时也发布了员工职级体系,改进人才管理方式。 

与此同时,快手的“K3 战役”在不久后打响。按照宿华的要求,快手要在 2020 年春节之前冲击 3 亿DAU 的目标,缩小与抖音的差距(2019年7月抖音DAU已超3.2亿)。彼时,快手根据不同的业务和项目,部分部门已率先实行“大小周”。 

拼多多更是在今年五周年庆中表示,“要炸掉金字塔尖,不让老人躺在功劳簿上。要开启硬核奋斗模式。不努力的就该被淘汰掉,越苦越累的事越是检验一个人的试金石。”雷厉的管理模式下,拼多多自今年年初以来,多次陷入风波之中。 

今年1月9日,拼多多官方就通报了一例多多钱包研发岗员工跳楼自杀事件。事后,拼多多方面表示,员工属于自杀行为,但关于多多钱包项目压力大、加班严重的问题也被曝出。无独有偶,拼多多的社区团购项目“多多卖菜”也出现了类似事件。在这之前的12月29日,拼多多一名98年员工加班至凌晨一点半,在回家途中猝死。 

在这之后,拼多多员工王太虚又因匿名发布“拼多多同事被送上救护车”的内容被开除。 

事后不久,拼多多公关部大部分员工也遭遇裁撤。其对外解释称,拼多多的公关策略已发生调整,现在主要预防负面舆情为主,舆论公关战不太需要了,正面的传播常规的操作就行了。 

而在拼多多陷入舆论漩涡的同时,"996是福报"的高调提法也彻底翻车。尽管有墙倒众人推之嫌,但客观来说,“996不是福报,是违法”的官方立场显然更加掷地有声,且更代表了绝大多数企业员工的利益。 

多数人的内卷换来少数人的财富 

科技、互联网领域的内卷现象,实际上是行业高速发展阶段的一个缩影。 

2018年,科技互联网行业迎来“上市热”。创业公司上市热潮带动的财富效应,让彼时诸多互联网企业及员工趋之若鹜。员工持有原始股成为彼时员工坚持“996”的一重要原因。熬过了每周“996”的工作节奏,熬过了没有爱情的日子,换得了应有的财富回报。 

2018年6月,小米赴港上市就相对典型。因为期权的缘故,小米工号为6到15之间的创始团队员工,一个都没离开,且分布在各个部门,直接向公司高管汇报,这些用于激励员工的大量期权因为上市逐一兑现。 

按上市后当年7月17日的收盘股价计算,彼时小米市值达到68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550亿元),小米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的身价达到192亿美元,超越百度董事长李彦宏和京东董事长刘强东。很多小米早期员工也跟着成为了亿万富翁。上市过后小米待解禁的巨额财富,一位小米员工还曾表示,“才三十出头,如何支配账面财富,还没有具体规划。

如今,在整体环境及市场发展的推动下,这种“上市造富”的现象从普遍走向稀缺。 

以小米上市当年2018年来讲,当年企业普遍性上市破发。截至2018年6月30日,赴港上市的中资公司里,有13家在上市首日就跌破了发行价。而彭博汇总的数据同样显示,过去一年赴美IPO的21家中国科技公司中,有三分之二的股价已跌破发行价。

另在资本退出及赢得收益的需求下,部分科技互联网上市企业的估值也不断被拔高,且企业巨额亏损的问题也愈发严重。这个过程中,经营亏损被美化修辞为“流血上市”。 

当年,拼多多招股书显示,2016年净亏损为2.92亿元,2017年亏损增长到5.25亿元,2018年第一季度就产生2.01亿元的净亏损。而美团点评更是引发巨大争议。美团点评招股书显示,在2015年至2017年亏损额分别为105亿元、58亿元及190亿元。创业8年,美团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直到上市也未能实现盈利。 

如今,这些问题逐渐被得到重视及观察,甚至出台相关政策制约。 

今年7月,前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黄奇帆在2021年中国互联网大会上表示:“互联网在过去发展中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烧钱扩规模以取得行业垄断、利用人性弱点设计产品、利用垄断地位采集信息侵犯隐私、互联网杀熟等。”其还补充评价称,“今后十年是产业互联网时代,这种不讲道理的盈利模式是行不通的。“ 

此外,中概股赴美上市的道路也逐渐变窄。路透社报道称,美国证券交易所正在对拟赴美上市的中国企业,发布新披露要求,严格管控VIE股权结构。美国证监会主席加里·詹斯勒表示,如企业可以满足披露中国公司与海外实体的关系,以及政府法规可能对公司运营带来的风险、未来三年内公开企业账簿与财务记录等要求,依然有望实现赴美上市。 

但是就上市带动的财富效应而言,持权并变现仅是一小部分人的高光时刻,而非全部员工。对于大部分普通公司的普通员工而言,“996制度”下的加班更多是无偿付出。而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企业员工就期权的纠纷也愈发普遍。 

“996禁令”,为何是现在?

上市及融资渠道变窄,以及反垄断政策的施行,以及针对996背后的社会问题,或是管理层面再规范企业发展及竞争的一大举措。 

资本及数字经济发展的同时,科技互联网、校外培训、金融及地产等领域成为调控的重灾区。数字经济诞生并发展以来,市场集中度不断提升,部分互联网平台经济逐步演变成了“垄断经济”,“二选一”的问题在商家和消费者身上经常发生。 

事实上,过去科技互联网发展中的部分问题愈发突出。黄奇帆评价称,“烧钱扩规模以取得行业垄断,这是行不通的。消费互联网没有找到自己的盈利模式,利用消费互联网的常规状态采取盈利。“ 

在互联网进入新时代——产业互联网时期,再用消费互联网这种不讲道理的野蛮盈利模式是行不通的。即便是消费互利网,国家法治进一步健全,这种互联网杀熟、利用人性弱点设计各种产品、利用平台垄断权力过度采集数据、以及用烧钱模式形成零和效应,这些也是行不通的。 

而“996文化”的背后,更多与此类似。通过加班产生规模而非创新形成竞争力的时代,也将成为过去。 

整个国家都在推进高质量发展,这种质量不仅是企业业绩的高质量,同时也是员工幸福感、满足感的高质量。而企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也到了野蛮、粗放式发展的时候了,这更大程度上也是对人及企业自身创造性的保护。 

参考文章:
1.《小米员工创富记:熬了5年“996”,现在面对财富有点懵》|澎湃新闻
2.《字节员工:鸣,条危,速归》|红星资本局 

标签: 996 大小周 加班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     京ICP证151088号
京网文【2018】2361-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