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数字化技术广泛、并逐步深入地应用到经济生产和群众生活中,伴随着业务倍数级增长而来的是数字基础设施能耗的增加。对此,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研究表明,数字基础设施仍需加速向100%可再生能源转型,尽早实现碳中和目标。
绿色和平指出,在中国迈向碳中和目标的道路上,实现数字基础设施产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亟需避免高碳基础设施投资带来的锁定效应以及搁浅资产的风险,以实现发展和环境的共赢。
据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计量检测中心联合发布《中国数字基建的脱碳之路:数据中心与5G减碳潜力与挑战(2020-2035)》报告(下称《报告》)预测,到2035年,中国数据中心和5G总用电量约是2020年的2.5-3倍,将达6951-7820亿千瓦时,占中国全社会用电量5-7%。同时,2035年中国数据中心和5G的碳排放总量将达2.3-3.1亿吨,约占中国碳排放量的2-4%。即,数字基础设施的碳排放“锁定效应”将成为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挑战。
图1 中国2020-2035年5G及数据中心能耗增长柱状图
图2 中国2020-2035年5G及数据中心碳排放增长柱状图
目前,中国的数字基础设施产业大规模应用可再生能源的程度仍显不足。针对数字基础设施的低碳发展路径,绿色和平表示,加速向100%可再生能源转型可以从根本上帮助数字基础设施产业减少碳排放,是行业迈向碳中和的优先路径。
为促进数字基础设施产业向碳中和与100%可再生能源转型,绿色和平在《报告》中提出了四点建议:一、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数字基础设施的绿色低碳导向,出台针对数字基础设施产业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路线图;二、完善数字基础设施产业使用可再生能源的考核体系,将双控目标与新建数据中心的审批政策挂钩,并将数据中心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作为考核指标之一;三、进一步完善数字基础设施产业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市场机制,促进产业与可再生能源的协同发展,扩大产业参与可再生能源市场化交易的范围,并完善绿色电力证书机制;四、健全促进数字基础设施产业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激励机制,引导资本流向,并发挥公共资金对于绿色低碳数字基础设施的撬动作用。
在中国迈向碳中和的道路上,实现数字基础设施产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未来,绿色和平将持续关注国内数字基础设施行业低碳转型相关政策,研究预测能源消耗与碳排放趋势,助力中国实现发展和环境的共赢。
声明:本站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站对此声明具有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