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赵哲峰
编辑 | 杨博丞
题图 | 豆包AI
吉利可谓最近汽车圈的“流量当担”,但这些流量的源头却是好坏掺半。
一方面,吉利今年以来的销量节节攀升,新能源占比增速迅猛,甚至给自主一哥比亚迪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另一方面,极氪退市、重大人事变动、被炮轰“烂车”等争议性事件,也预示着这家汽车巨头内部的暗流涌动和巨大挑战。
那么对于身处漩涡之中的吉利来说,其未来将上演怎样的剧本?
01. 销量强势,新能源转型超预期
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1-4月份国内乘用车累计销量687.2万辆,同比增长7.9%。在“价格战”和一系列政策推动下,我国汽车销量创同期历史新高。其中,自主品牌贡献了大部分增量。而在自主品牌内部,吉利则成为了今年表现最亮眼的一家。
今年前4个月,吉利汽车累计销量82.5万辆(零售销量),仅次于比亚迪的96.5万辆,且同比增长63.6%,在国内销量前十名的汽车品牌中,吉利的增幅是最高的,且断档领先增幅第二的奇瑞(同比增长36.1%)。
图源:乘联会
从品牌分布来看,银河和领克成为了拉动吉利增长的“发动机”。
其中,银河品牌今年1-4月累计销量35.6万辆,同比增长高达230%,旗下多款车型领跑细分市场。其中,吉利星愿稳居新能源单车销量前三,月销超3万辆,银河E5和银河星舰7 EM-i也持续交出月销过万的成绩单。
领克今年也延续了此前的增长势头,今年1-4月累计销量超10万台,同比增长25.6%。其中,领克03今年月均销量超6000辆,领克Z20今年月销也稳定在6000辆左右。
相比之下,极氪品牌的表现则差强人意,2025年1-4月累计销量5.5万辆,仅完成全年销量目标的17.2%,进度大幅落后。相比去年月均近2万辆的表现,极氪今年的销量增长几乎停滞。
此外,依旧以燃油车为主力的“中国星”系列(包含星瑞、星越L等车型)4月销量为9.6万辆,同比增长3.7%,表现中规中矩。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吉利的新能源转型进程相当顺利:今年1-4月,吉利新能源销量44.1万辆,同比增长136.1%,大幅超过新能源市场整体增幅(35.7%),且销量占比超50%,成为拉动吉利销量增长的主要因素。
图源:乘联会
2024年9月,吉利发布《台州宣言》,宣布企业进入战略转型全新阶段。其将通过‘战略聚焦、战略整合、战略协同、战略稳健、战略人才’五大举措,聚焦汽车主业、布局科技生态、提升竞争力。
以此为引导,吉利将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围绕纯电、插混、醇氢等技术路线,打造新的增长点;并持续推进低轨卫星、车载芯片等生态业务建设,构建领先的体系化优势和能力;同时推动内部资源深度整合,坚持开放合作,协同全球伙伴。
2027年,吉利将向500万辆目标发起冲击。
02. “不省心”的极氪
但在“一片飘红”的销量数字下,吉利并非没有隐忧,近期接二连三发生的争议性事件也能佐证这一点。
其中最受人瞩目的额当属吉利集团计划对极氪进行私有化收购,并从美股退市一事。作为“新势力最快IPO”的汽车品牌,当年被资本市场寄予厚望的极氪匆匆退市,显然是其内部出现了诸多问题。
如果只从销量看,极氪自2023年底上市以来的表现还算说得过去。2024年,极氪全年销量22.2万辆,同比增长87%,成为中国纯电豪华市场的销冠,且销量目标完成率96.5%。虽然今年极氪的增长略显乏力,但月均1.5万辆左右的成绩相比蔚来、小米等同类品牌并没有明显落后。真正导致极氪其退市的,还是其令人堪忧的财务状况。
公开财报显示,从2021到2024年,极氪的净亏损分别为45.1亿元、76.6亿元、82.6亿元、57.9亿元,品牌成立至今已累计亏损超260亿元。
究其原因,一方面极氪的技术研发投入居高不下,过去4年,极氪已经在研发上烧掉了227亿元,2024年更是达到近100亿元的峰值;另一方面,愈演愈烈的价格战也让极氪力不从心,其2024年单车均价已降至25万元,整车毛利率也仅有15.6%,相比小米、特斯拉等接近20%的毛利率仍有差距。
此外,作为刚成立4年的新品牌,前期巨大的基础性投入也无法避免,极氪过去几年在渠道搭建、充电站铺设、营销公关等方面也付出了巨大的成本。目前,极氪已经在全国建设超过1500座充电站,其中包括近900座800V超充站,占比近60%。
连续几年的高投入、低毛利后,极氪的抗风险能力也愈发脆弱。
截至2024年底,极氪的现金流水平仅有90亿元,相比之下,即使是一直维持超高投入的蔚来,现金流也有200亿元以上。同时,极氪在2024年的刚性支出就高达160亿,其中包括研发费用、营销费用、工厂建设等,从极氪目前的现金储备来看,如果后续无法获得大额融资,只要销量稍有闪失,就会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
尽管极氪依旧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但资本市场却没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其完成蜕变,再加上贸易战等事件对人们的宏观经济预期产生了消极影响,美股市场已无法对极氪进行稳定的“输血”,其2024年计划发行的20亿美元可转债无人认购,对比来看,已经实现盈利的理想通过港股增发已经再度融资200亿港元。
与此同时,极氪后续的高额投入却不能停止,毕竟这是吉利在高端市场的重要布局,肩负着品牌向上的使命,那么将其私有化收购就成了唯一选项。吉利汽车目前持有极氪约65.7%的股份,根据计划,吉利将逐步收购极氪已发行的全部股份,届时极氪将成为吉利的全资附属公司。
在“一个吉利”大方针指引下,极氪不仅将获得更大的资金支持,其整体运营效率、经营成本也将得到明显改善。
吉利在《台州宣言》中提到,要减少利益冲突和重复投资,所以有了后续的极氪领克合并,并成立了极氪科技集团。该集团公开表示,合并后预计研发投入节省10%-20%,研发费用率预计从11%降到6%,物料清单成本节省5%-8%、生产制造节省3%-5%,管理费用节省10%-20%,销管费用率预计从11%降到8%。
具体来看,极氪将共享吉利中央研究院800人的电池团队,可使其固态电池研发成本降低30%;智驾算法也可与沃尔沃XC90电动版互通,其路试里程已突破200 万公里。
而从产品端来看,极氪和领克本就是“两位一体”,在产品定位、价格带、设计语言等方面都有较高的相似性,只是极氪专注纯电,领克则主打多能源形式。例如极氪001和领克Z10基本就被认为是姊妹车型,所以品牌合并对于其资源利用率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
吉利控股集团总裁、极氪科技集团首席执行官安聪慧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合并后的极氪科技集团力争通过两年时间,打造一个年产销百万辆级、全球领先的高端豪华新能源汽车集团。
03. “背水一战”成败未知
对李书福而言,私有化极氪是背水一战的豪赌。当前,吉利集团的资产负债率已达68%,且未来几年还需对极氪持续“输血”。
根据规划,吉利计划3年投入200亿元研发智驾系统,建立规模达1000人的AI 团队;计划2028年试产容量密度400Wh/kg的固态电池,期间需新建3条试生产线,总投资60亿元。此外,还包括充电站建设、工厂建设、营销等费用。如果极氪在未来3-5年无法实现盈利,即使是家大业大的吉利也未必能继续支撑其长期发展。
图源:极氪官方
此外,从吉利的品牌矩阵来看,无论是主打大众市场的吉利、银河、几何,还是中高端的领克、极氪、沃尔沃、极星,都面临着严峻的竞争环境。
例如不久前,在吉利银河星耀8上市后,奇瑞某高管就在车主群内评价吉利新车为“烂车”,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实际上,这背后体现的是国内汽车市场极度内卷的行业生态,如今的车企不仅要拼产品、技术、性价比,还要在舆论话语权方面占领制高点,同时还得防范所谓“友商”的恶意攻击和造谣抹黑,近些年来我们已经见证太多汽车圈相互拉踩、贬低的案例,在这种情况下,车企的每一步都要走得更加谨慎。
同时,合资品牌的全面反扑,或将对吉利旗下的中高端品牌造成不小的压力。例如不久前上市的日产N7,其凭借越级产品力在上市当日就斩获万辆订单;广汽丰田铂智3X则以“低价高能”形象获得市场认可,自3月初上市以来已交付过万辆;BBA等豪华品牌也纷纷牵手华为、阿里等国内顶尖科技企业,深度融入中国汽车产业链。
重压之下,吉利内部也出现了种种问题,例如不久前就有媒体爆料,极氪至今还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售卖去年生产的库存车,虽然这可能是经销商单方面行为,并不一定是公司意志,但该行为也反应了吉利的销量压力之大,在突飞猛进的销量数字背后,或许潜藏着种种隐患。
结语
总体来看,吉利依然有着足够扎实的基本盘,今年有望冲击300万辆销量大关,跻身世界前十车企,且新能源转型也出乎意料的顺利,在全新的行业格局下,吉利的开局近乎完美。
但与此同时,极氪在私有化后能否如期兑现想象,直接关乎吉利能否真正立足高端;在愈发严苛的竞争环境下,如何制定更合理的销量目标,同时做好终端经销商的规范管理;在逆全球化已成大势的情况下,海外市场能否为吉利带来可观增量?对于以“让世界充满吉利”为企业使命的李书福来说,这些都是需要长期解决的问题,急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