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源困于资本迷局

撰文|张宇

编辑|杨勇

来源 | 氢消费出品

ID | HQingXiaoFei

国民品牌汇源果汁正陷入一场生死攸关的资本博弈之中。

8月9日,汇源果汁的经营主体北京汇源通过官方公众号发布《致全体股东及股转债权人的公开信》,“炮轰”大股东诸暨文盛汇。

图源:汇源公众号

2022年6月,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裁定批准了北京汇源的重整计划,而诸暨文盛汇作为文盛资产为重整北京汇源设立的持股平台公司,从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根据重整计划,文盛资产需在三年内分阶段向北京汇源投资16亿元,通过诸暨文盛汇获得北京汇源60%股权,而投资款将用于清偿全部债务,并为北京汇源的重整提供资金支持。

按照道理,诸暨文盛汇本应是北京汇源的“救世主”,然而,一封措辞激烈的公开信却彻底将双方的矛盾赤裸裸地摆上了台面,一场关乎北京汇源生死存亡的权力斗争也由此公开化。

“炮轰”大股东

北京汇源发布《致全体股东及股转债权人的公开信》的导火索是诸暨文盛汇在8月11日召开的北京汇源2025年第三次临时股东会上提出了一项“以北京汇源资本公积弥补亏损”的议题。

北京汇源对此强烈反对,指出当前资本公积总额中半数以上存在不确定性,若此时以资本公积弥补亏损,即对暂未确定的资本公积进行了处置,等于逼迫相关债权人被动确认债转股行为,变相剥夺了债权人的选择权。

与此同时,诸暨文盛汇的实缴出资情况令北京汇源深感焦头烂额。截至目前,在诸暨文盛汇已实缴出资的7.5亿元投资款中,除少量用于清偿破产费用和小额债务外,其余8.5亿元已逾期一年以上,即便北京汇源进行了11次催缴,但仍未见投资款实缴到位。

此外,北京汇源还质疑诸暨文盛汇“虚假出资”,理由是在已实缴到位的投资款中,约有6.47亿元处于“趴账”状态,而且全部由诸暨文盛汇直接管控,分文未投入北京汇源的生产经营活动,导致其经营困境进一步加剧。

北京汇源还指出,诸暨文盛汇实缴出资仅占北京汇源注册资本的22.8%,在出资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却通过重整协议获得了董事会及监事会绝对多数席位的提名权,全面掌控北京汇源的经营管理,如果其按照60%的比例享有股东权益将直接稀释其他股东及债转股债权人的权益。

面对大股东的“空手套白狼”的行为,北京汇源已采取法律行动,对诸暨文盛汇和文盛资产提起诉讼,目前该案件已被法院受理,但仍存在被撤回诉讼的可能性,因此北京汇源呼吁股东及债权人采取法律手段维权。

北京汇源公开“炮轰”大股东实为不得已之举,诸暨文盛汇承诺的16亿元投资款被北京汇源视为重振旗鼓的关键,但投资款实缴不到位,无疑给北京汇源的资金链和经营状况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导致其错失了许多发展机遇,难以有效推动业务的拓展和升级。

文盛资产曾为北京汇源描绘了一幅美好蓝图:将为北京汇源设计证券化方案,力争三至五年内实现A股上市。然而三年时间已过,文盛资产承诺的大部分投资款仍然未实缴到位,上市一事更是遥遥无期。

在经历了重重危机之后,北京汇源试图借助重整走出僵局,但目前看来,其前路并不平坦。

国中水务收购终止

2018年4月,由于汇源果汁违规向关联公司北京汇源贷款42.75亿元而被港交所勒令停牌。最终,汇源果汁在2021年1月正式摘牌退市。

汇源果汁退市后,北京汇源承接了其重要资产,包括品牌、商标、渠道、北京顺义工厂和15条生产线等。

2022年6月,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批准北京汇源的重整计划,文盛资产作为重整投资人,成为北京汇源的控股股东。

为了推动北京汇源登陆A股市场,在北京汇源重整计划获批之前,文盛资产就与国中水务签署了《项目合作协议》,双方拟共同投资重整后的北京汇源。

国中水务的主营业务为污水处理和环保工程技术服务,于1998 年11月在上交所上市,但由于业绩连年下滑,转型已迫在眉睫。国中水认为北京汇源重整计划是极为难得的明星重整项目,收购北京汇源有望提振业绩,符合转型规划。而对于北京汇源而言,接住国中水务抛来的橄榄枝,也是其间接登陆A股市场的希望。

自2022年12月起,国中水务先后三次累计斥资9.3亿元,获得了诸暨文盛汇36.486%股权,间接持有北京汇源21.8916%股权。

2024年7月,国中水务拟向文盛资产旗下上海邕睿收购诸暨文盛汇的相关份额股权,收购完成后将累计持有诸暨文盛汇的股权比例不低于51%,从而成为诸暨文盛汇的控股股东及北京汇源的间接控股股东。

然而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文盛资产股东之一粤民投以两笔侵权责任纠纷为由,向深圳市福田区法院提起诉前保全,申请冻结上海邕睿持有的诸暨文盛汇52.47%股权。

股权冻结直接导致国中水务对北京汇源的间接收购受阻。2025年4月,国中水务发布公告称,由于交易标的股权仍处于冻结状态,存在限制转让的情形,国中水务拟终止对诸暨文盛汇控股权的收购交易。这也意味着,北京汇源的A股上市计划已然遭遇重大挫折。

“果汁之王”难翻身

汇源果汁成立于1992年6月,由于填补了当时中国果汁饮料市场的空缺,巅峰时期的汇源果汁以近五成的市场份额,稳居中国果汁饮料市场的龙头地位。

图源:汇源官网

2007年2月,汇源果汁成功登陆港交所,创下了港交所当年最大规模IPO纪录。

上市后不久,汇源果汁就被可口可乐看中。2008年9月,可口可乐全资子公司大西洋工业公司,提出以12.2港元/股收购汇源果汁,这一价格超过当时汇源果汁股价的两倍。

2008年上半年,汇源果汁的销售额同比下滑5.2%至12.94亿元,毛利润同比下降27.0%至3.67亿元,颓势渐显。因而这次收购被汇源果汁视为脱离经营困境的绝好契机,甚至有望顺势进入海外市场。

2009年春节前后,可口可乐已经开始为汇源果汁筹划经营班子,为了配合可口可乐的任命,汇源果汁的部分高管离职。同时,汇源果汁创始人朱新礼着手调整经销商和采购渠道,裁撤了大量省级代理以及基层销售人员。

不过,商务部最终于2009年3月叫停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收购失败,成了汇源果汁由盛而衰的转折点。2009年,汇源果汁的净利润首次出现亏损,从此便一蹶不振,深陷债务危机。2011年至2016年,汇源果汁的扣非净利润连续六年亏损。2021年1月,汇源果汁在遗憾中退市。

退市后的汇源果汁分成了北京汇源和汇源集团两个部分,前者在2022年6月被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裁定进入重整程序。

在汇源果汁深陷债务危机、发展停滞的时间里,农夫山泉、美汁源、统一、康师傅、味全等一众品牌持快速崛起,果汁饮料市场进入红海竞争阶段。面对竞争对手的持续挤压,汇源果汁的市场份额被不断蚕食,经营压力与业绩下滑成为北京汇源无法回避的严峻现实。

尽管重整后的北京汇源在2023年和2024年分别实现了4.24亿元和3.44亿元的净利润,但其营收已呈现下滑趋势,从2023年的27.45亿元降至2024年的24.75亿元。国中水务通过间接参股北京汇源,在2023年和2024年分别获得0.83亿元和0.73亿元投资收益。

但随着矛盾激化,北京汇源的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国中水务投资收益也出现了下滑。2025年上半年,国中水务对诸暨文盛汇确认的投资收益仅为0.22亿元,同比大幅下降43.76%。侧面反映出汇源果汁在市场竞争中的乏力,曾经的“果汁之王”似乎已难以翻身。

北京汇源通过“炮轰”大股东,将内部矛盾公开化,既是一种危机,也可能成为转机,但汇源果汁的命运究竟会走向何方,仍是未知数。

汇源困于资本迷局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分享自DoNews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