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ews9月16日消息,据新浪科技《BUG》栏目报道,国内知名线上医美平台新氧在宣布入局线下轻医美诊所,并将“触手”伸向产业链上游。由此引发众多医美机指责构新氧“背信弃义”“吃饭砸锅”,其中不乏其广告客户。有医美从业者公开指责新氧,“不懂商业规则,本来是裁判,结果裁判下场了,这在商业里是特别难看的吃相。”
有媒体曾披露,冲突最激烈的一次,是新氧青春诊所在北京某商场的开业。这家门店的隔壁是中国一家大型民营医美集团旗下的门店,也是新氧的大客户之一,每年广告投放金额是几千万元。这家民营医美集团董事长要求,即将开业的新氧青春诊所必须搬家,否则在新氧平台几千万元的合作全部撤出。当新氧决定正常开业后,双方也终止了所有合作。
据《BUG》栏目了解,在新氧着手进攻线下市场后,这种“反目成仇”的案例并不少见。当平台方转身成为直接的竞争对手,合作机构与平台之间的信任基石出现了裂痕,甚至出现了“去新氧化”的征兆。
新氧前员工莉莉(化名)表示,“有医美机构的仪器设备上,现在贴的全是美团的Logo和广告,几乎看不到新氧的(Logo)了。”而这些变化,正是从新氧自己下场做线下诊所与平台上的机构争利之后开始的。
“这是一种‘吃饭砸锅’的行为。”一位医美行业从业者表示,“新氧自建医美诊所,实际上与平台上的合作机构形成了直接竞争,势必会分流一部分客户,尤其对中小型及品牌力较弱的医美机构,这种冲击会更明显,甚至可能危及其生存空间。”
对于“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质疑,新氧方面向《BUG》栏目承认,短期内此举引发了一些合作机构的抵触,曾有头部机构因此退出新氧平台。“但(公司)管理层认为,敢于自我革命是优点而非缺点,我们积极与机构沟通解释,共同寻求长期合作共赢的模式。”
此外,新氧还回应称,“自营连锁和平台服务实则错位互补而非此消彼长,我们的自营业务局限于轻医美常规项目,对于更高端或个性化需求,用户仍可在新氧平台上找到优质医生和机构,两个业务板块各有侧重,将共同满足不同层次的医美消费需求。”
被问及,这种情况下如何确保平台对第三方机构的评价公正?新氧自营的青春诊所业务是否会获得更多流量倾斜?新氧方面表示,“新氧青春诊所截至目前没有入驻新氧App。”
新氧青春诊所客服向《BUG》栏目进一步透露了新氧业务模式的分离策略——新氧主App仍保持平台属性,聚合第三方医美机构信息,而自营的青春诊所则通过独立App和小程序进行运营。
《BUG》栏目实测发现,新氧App内的确没有明显的“青春诊所”导流内容,甚至在搜索栏中查询“新氧青春”,系统则会提示“暂无相关产品”。
然而,只要切换至“机构”入口,就能清晰地看到新氧青春诊所的门店地址与联系电话;此外,在“医生”栏目下,亦可见新氧青春诊所医师的完整信息,包括擅长项目、专业背景及用户评价等等。
这一结构设计似乎表明,新氧有意将自有诊所业务与平台第三方产品进行区分,避免在“产品”层级形成直接竞争印象,转而通过机构和医生入口为自营业务导流。此种策略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平台的中立形象,但也没有真正放弃为自营诊所引荐用户。
当被问及“新氧平台的流量是否完全无法导流至青春诊所”时,新氧青春诊所客服回避了问题,只表示,“这个就不太清楚了,我们没有上线(新氧)App,也没有跟他们去争那个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