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兰尼斯凭什么“套牢”中国家长?

撰文 | 曹双涛

编辑 | 杨博丞

题图 | IC Photo

2025年以来,从小区电梯到商场大屏,从电影院到机场高铁站,泰兰尼斯“稳稳鞋”的广告几乎无处不在。“稳稳每一步,高光每一步”。这句不断循环的slogan,让许多宝妈忍不住感叹:“简直刻进脑子里,闭着眼睛都能复现出来。”

看得多了,听得多了,说不焦虑都是假的。来自河南郑州的宝妈胡丽(化名)坦言:“总会忍不住多想:如果我不给孩子买,是不是就显得“跟不上”?会不会被幼儿园老师和其他家长看不起呢?别的孩子都“稳稳每一步”了,我的孩子会不会就在某个看不见的起跑线上“落后”了?”

图源:受访者提供

比广告更让家长焦虑的是被誉为“童鞋界爱马仕”的泰兰尼斯,其定价远高于市场主流童鞋价格。泰兰尼斯天猫旗舰店中,“稳稳鞋”售价普遍在500-1500元之间。作为对比,基诺浦、江博士、卡特兔等品牌的主流学步鞋多集中在150-300元。即便是NIKE和FILA,其热销童鞋也大多位于300-500元区间。

图源:淘宝

尽管价格高昂,泰兰尼斯仍在疯狂“收割”中国家长。泰兰尼斯创始人丁飞称,“2023年前,泰兰尼斯每年增幅在50%到70%之间,其中在线下零售受冲击的2019年到2022年,能达到100%的翻倍增长。当前(截至2025年9月),品牌营收规模约达36亿元,目前线下渠道贡献六成收入,但线上增速迅猛,预计2026年线上线下占比接近1:1。”

一、“焦虑营销”如何支撑高端化?

泰兰尼斯定价远超行业水平却逆势增长,核心在于其精准锚定中国家庭“精细化育儿”焦虑,打出的“组合拳”:

  • 紧扣中国家庭“向下消费”核心,深度挖掘“精细化养娃”时代家长的集体焦虑:例如,采纳分众传媒创始人江南春建议,将“稳稳鞋”更名“稳步鞋”,击中家长“盼孩子走路稳”的核心诉求。
  • 坚持“线上线下同价”策略,稳固品牌高端价格体系与调性。
  • 以洗脑广告语搭配密集广告投放,快速建立大众品牌认知,同时制造消费从众压力;尤其在校园场景中,依托“童伴认同”的天然社交属性与用户自发的“口碑推荐”,进一步带动复购率与转介绍率提升,形成营销闭环。
  • 构建以“产品+生命周期”为核心的复购模式,布局0-16岁全品类儿童鞋产品——从孩子的第一双学步鞋建立连接,将品牌与用户的绑定周期延长至十几年,持续挖掘长期用户价值。

尽管儿童鞋市场存在强烈的消费焦虑和高端化诉求,但多年来包括Nike、Adidas、New Balance、ASICS等国际巨头,围绕儿童鞋品类,很少有走“高端科技”路线,普遍采取“控制成本、注重外观与舒适性、提供适度功能,不过度追求极致性能”的策略。

图源:基于公开信息整理 DoNews制图

这背后正是儿童鞋市场存在一个根本性矛盾:品牌方竭力通过“堆料”来打造高端产品,实现品牌溢价。但儿童足部发育的客观规律,却要求减少干预、避免束缚。这两种逻辑在本质上无法相容,也成为泰兰尼斯冲击高端的重要阻力。

例如,搭载碳板的高端跑鞋价格普遍在200-300美元(约合人民币1600-2000元),显著高于100美元以内的大众跑鞋。其溢价核心在于碳板本身的功能性:这种嵌入中底的刚性推进结构,能够实现高效的“储能—回弹—推进”循环,提升步频与跑步经济性,成为专业竞速型产品的标志性配置。

图源:基于公开信息整理 DoNews制图

但这类设计也改变了自然跑动姿态:其会推动脚掌前蹬、限制跖趾关节弯曲,从而将更大负荷转移至小腿三头肌与跟腱。基于此,碳板跑鞋通常被定义为竞技场景下的“比赛武器”,而非适用于日常训练或大众健身的选择。

而这类为成人竞技设计的结构,若直接应用于儿童鞋,风险会被放大:儿童的软骨未骨化、韧带松、本体感觉系统未成熟,本就需要更多来自足底小肌群的主动控制。

而碳板的刚性会直接剥夺足底肌肉的工作机会,长期穿可能导致足弓发育滞后,且高反弹也会让孩子的小腿、膝关节、髋关节承受成人化的冲击负荷,风险极高。基于此,不少网友对将碳板应用于儿童跑鞋明确提出了质疑。

图源:抖音

图源:抖音

面对外界对儿童鞋中使用碳板的质疑,泰兰尼斯创始人丁飞曾回应称,品牌采用“半掌碳板”设计,旨在保护足弓,并打破“碳板有害”的误区。他强调,“碳板本身只是一种材料,运用得当完全可以成为有效的防护工具。”

半碳板虽一定程度改善了足部活动限制,但碳板的刚性会减少鞋底形变,降低与地面的咬合度,同时缩小接地面积,且支撑碳板的鞋底材质偏硬,进一步削弱抓地力。

图源:基于公开信息整理 DoNews制图

这些缺陷导致防滑性能大幅下降,这正是小红书和泰兰尼斯抖音官方旗舰店的评论区,许多家长频频抱怨孩子穿着时“容易摔倒”“防滑表现不佳”的关键原因。这些实际体验与品牌宣传的“稳健”形象之间,形成了鲜明对比。

图源:飞瓜数据

图源:小红书

除“防滑问题”外,当前消费者对泰兰尼斯产品品质的评价褒贬不一。例如,部分消费者称其鞋子做工质量差、不好清洗、卡脚等。2023年及2025年1月,泰兰尼斯皮鞋和洞洞鞋,均在抽检中被判定为不合格产品。

图源:飞瓜数据

两次抽检不合格,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其“高端定位与品质不匹配”的质疑。一方面,低价产品往往享有较高的容错度,而高端用户对品质与承诺的兑现更为敏感。泰兰尼斯通过密集广告不断强化“稳”的认知,其溢价的核心支撑也来自于家长对“安全”与“防滑”的核心诉求。

一旦产品在实际使用中频繁出现滑倒风险,则极易动摇消费者信任,引发对产品实际性能是否匹配宣传、高溢价是否合理的质疑。毕竟MIKI HOUSE儿童鞋的价格虽比主流大众品牌高3倍-5倍,但其更多是靠安全、工艺、舒适性驱动购买,而非品牌地位炫耀属性,属于“功能性高端”,而非“符号性高端”。

另一方面,当代年轻家长高度依赖社交口碑做出消费决策。小红书、抖音等平台成为用户体验反馈的集中地,任何关于“易摔跤”“不防滑”的负面评价都会迅速传播并放大。这种集中曝光的负评,不仅直接影响潜在客户的购买意愿,更持续侵蚀品牌精心构建的高端形象,对其长期定位的塑造带来直接冲击。

二、产品销量和品牌声量断层化

产品端的争议,不仅影响了品牌声誉,更使其在市场上面临着消费人群错位的核心挑战。来自湖北某地某家鞋服门店的老板赵田(化名)坦言:“我卖了三四十年的鞋子,儿童鞋是最难卖的品类,没有之一。”

在他看来,难卖的关键,在于家长对儿童鞋的消费决策高度务实,“性价比”是核心标尺,而非盲目追逐高端。儿童脚部发育速度快,一双鞋往往穿三五个月就不合脚,花七八百元购买,在多数家庭看来并不划算。

赵田的亲身经历颇具代表性:“我儿子原本想给双胞胎孙子买泰兰尼斯的高端鞋,一双近1500元,但我觉得实在不实用。小孩子一年需要换8双鞋,两个孩子光买鞋一年就要花两三万。何况现在他和儿媳单位一直在裁员降薪,日常开销有时还得靠我们老两口补贴,哪有闲钱这么花?堂哥家年收入达到几百万,并不介意给自家孙子购买高端鞋,但他们更相信孙子的健康成长来自优良的生活、充足营养和科学运动,而不是依赖某双鞋。”

家长对儿童鞋的关注焦点,始终落在“实在”的细节上:鞋底是否软硬适中、鞋头是否留足空间、鞋身是否轻便跟脚。这些基础需求,远比“碳板”“超临界发泡”等营销词汇更有说服力。

即便孩子学步时摔倒,家长也多视为成长常态,除非明确是鞋子问题(如鞋底过厚导致迟钝、鞋头过窄影响平衡),否则不会将原因归咎于“缺乏高科技”。

正如赵田所言:“卖好儿童鞋,关键不是讲多少黑科技,而是让家长觉得值——孩子穿得舒服、安全,价格对得起穿的那几个月。”为应对儿童鞋更换频率高的问题,赵田曾尝试“旧鞋回收”以增强顾客黏性、提升复购,但效果不佳。

背后是家长特殊的消费心理:有的宝妈将童鞋视作孩子成长的纪念,更愿留存收藏;有的宝妈受网络平台上一些“大师”言论影响,认为鞋子与“运气”“运势”相关。既不愿让孩子穿别人的鞋,也不愿把自己孩子的鞋流转出去,以免影响孩子“运势”。

这种心理进一步固化了“高频换鞋、低价买单”的消费逻辑:儿童脚发育快→尺码频繁增长→鞋子使用周期短→单双鞋价值有限→家长不愿为高价买单→市场价格天花板受限,同时二手流转因心理顾虑难以实现→“保值/循环”逻辑断裂→高频换鞋成为刚需→家长优先选择“买得起、买得多”的大众化产品。

这一消费逻辑也得到了数据印证。《2025年5月童鞋品牌销售分析》报告显示,国内儿童鞋市场“亲民化”趋势显著:均价100-200元区间的品牌销售增长明显,300元以上区间品牌占有率则呈下滑态势。

图源:《2025年5月童鞋品牌销售分析》

但泰兰尼斯仍执着于高端路线,甚至试图向海外复制这一模式。丁飞表示;“自己亲自调查美国市场,发现当地缺200-300㎡全品类童鞋旗舰店,泰兰尼斯产品与设计都具备稀缺性;美国市场一旦认可了产品,不管涨价多少都买,再加东南亚、中东、俄罗斯土豪去美国旅游,爱买差异化产品。价格还是国内两倍,含税88美金/双,销量也有保障。”

但现实是,美国家长同样以性价比为核心消费逻辑。Run Repeat数据显示,美国儿童鞋售价多集中在20-80美元(约合145-580元人民币)。即使Nike和ASICS等国际品牌在亚马逊平台上,推出的儿童鞋也多在24-54美元之间,并未走高端路线。泰兰尼斯既缺乏耐克、阿迪达斯在美国市场的品牌号召力,产品定价又若偏离市场预期,无疑会大大增加其在美国市场,实现销量突破的难度。

图源:Run Repeat

图源:亚马逊

图源:亚马逊

品牌定位与市场需求的错位,最终体现在泰兰尼斯“高端声量、中低端销量”的严重断层上。例如,近一年(2024年9月14日至2025年9月13日),泰兰尼斯抖音官方旗舰店的销量高度依赖于学步鞋(67.19%)、凉鞋(14.3%)和板鞋(9.7%)三大品类,它们共同贡献了超九成的销售额。而这三款最畅销的产品,其客单价均位于200-300元的平价区间。

图源:飞瓜数据

图源:飞瓜数据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高端产品的滞销:售价近1500元的高端稳跑鞋,2025年6月18日至9月13日上架近3个月,销售额仅5万-7.5万元;同价位的儿童雪地靴,2024年11月19日至2025年9月13日上架近10个月,销售额也仅25万-50万元。

图源:飞瓜数据

也就是说,泰兰尼斯真正的销量支柱并非其主推的高端产品,而是价格相对亲民的基础款。这种情况并非个例,在泰兰尼斯京东旗舰店,1400多元的高端儿童跑鞋仅有“100+”销量,品类动销欠佳;泰兰尼斯天猫旗舰店中,多款同价位高端儿童跑鞋的已售销量均未突破500+,进一步印证了高端路线与市场需求的脱节。

图源:京东、淘宝

三、泰兰尼斯如何继续“冲高”?

儿童鞋市场“性价比优先”的消费心智,已形成全球范围内的行业共性:不仅专注童鞋的品牌难有成功上市案例。即便耐克等专业运动服饰头部企业,也仅将儿童品类归为产品组合的一部分,未视其为核心增长驱动力或利润来源。

这与成人运动鞋市场形成本质反差:成人脚码稳定、换鞋频率低,消费者愿为品牌形象、专业性能等附加价值买单,为品牌溢价提供了空间。也正因如此,Nike、Adidas等品牌能依托稳定复购群体与持续研发,构建“品牌力强化→产品溢价提升→利润空间扩大→反哺研发与营销→品牌力进一步增强”的正向飞轮,最终形成“品牌溢价优先→头部品牌虹吸效应加剧→市场集中度不断提升”的成熟格局。

图源:Run Repeat

但泰兰尼斯试图将这一模式复制到儿童鞋市场,从根源上面临三重不可回避的挑战:

一是性价比主导,缺乏高端化生存的土壤。家长更关注儿童鞋的综合性价比,导致品牌忠诚度和更换成本低,让儿童鞋市场被大量中小品牌瓜分,形成“性价比优先→品牌力弱→市场高度分散”的格局。

飞瓜数据显示,抖音电商儿童鞋中,CR5仅有5.6%,泰兰尼斯的市场份额更是不足0.1%。《2025年5月童鞋品牌销售分析》报告指出,儿童鞋CR10仅有44.77%,较去年同期下降3.69个百分点,环比4月下降3.73个百分点。

图源:飞瓜数据

图源:《2025年5月童鞋品牌销售分析》

而市场分散直接制约高端化:低集中度意味着玩家众多、消费者选择多,竞争激烈下溢价被稀释,无法支撑高端化;反之,高集中度市场中,消费者选择少、品牌议价力强,头部方能持续提价、巩固高端定位。

更关键的是,分散市场的消费者教育成本极高。例如,国内生鲜行业为典型的分散竞争格局,百果园因“教育消费者接受高价水果”陷入舆论争议。儿童鞋市场更是如此:高价需要“耐久、长期使用”支撑,但儿童鞋偏偏是短期、高更换频率品类,家长天然对高价缺乏认同。且儿童鞋客单价低、利润薄,品牌根本无力承担长期营销、研发投入以完成消费者教育。

二是高供应链成本制约高端化。丁飞表示,0-16岁需覆盖26个尺码、年均1500+SKU,生产依赖手工、自动化程度低,且一套模具成本达一两万(一个尺码需一套)。泰兰尼斯为打造高端产品(如稳跑鞋),还额外投入千万级费用,联合美国设计公司、报废数千套模具,进一步推高研发与生产成本。

但高昂成本需要可观销量与溢价分摊,市场真实情况却与之相悖:泰兰尼斯的核心销量仍集中在200-300元中低价位段,1500元左右的高端产品销量平平,低销量难以分摊千万级研发成本及模具成本。市场格局分散化,让泰兰尼斯需投入更多营销费用教育消费者接受高端定价。高端产品线的高成本和低销量的恶性循环,泰兰尼斯又要如何打破,进而实现规模效应呢?

三是消费基础萎缩,高端化需求存疑。赵田表示,“你说泰兰尼斯非要往高端走,我们也能理解。童鞋换得勤、家长又比价,品牌和代理商确实都赚得辛苦。但你定个一千、两千,就算利润翻两倍,听起来是暴利,但问题是,你得先把产品卖出去啊!”

“国内人口出生率持续下滑,中间那批舍得花钱的家长也在萎缩。这么贵的鞋,到底有多少人愿意一直掏钱买?你说你品牌好、科技好,但最终掏钱的那个人认不认,心里掂量的是这鞋能穿几个月?值不值得花钱购买?泰兰尼斯高端这条路,难不在定价,难在到底有多少人愿意长期买单。”

标签: 泰兰尼斯
泰兰尼斯凭什么“套牢”中国家长?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分享自DoNews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