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玩具狂飙

撰文 | 程书书

编辑 | 李信马

题图 | 京东(芙崽)

2025年的科技与消费市场上,AI玩具正上演着一场“冰火两重天”的戏码。

CES展会上,日本GrooveX的LOVOT机器人兔子以3万元售价引爆全场,它能通过视觉感知捕捉用户表情,用触觉反馈回应拥抱,甚至在人皱眉时主动蹭手撒娇;MWC大会上,中国厂商半年内集中推出十余款AI毛绒玩具,千元级产品宣称“能给孩子做因材施教的家教,能给空巢青年当情绪树洞”。从展会的聚光灯到线下门店的货架,再到华强北快速复制的百元“平替”,AI玩具仿佛一夜之间闯入大众生活,成了最炙手可热的“科技新物种”。 

图源:LOVOT小红书

这份热度有实打实的数据支撑:据市场研究公司Market Research Future(MRFR)2025年9月发布的研报显示,AI玩具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5年的421.5亿美元,增长到2034年的2247.5亿美元,在预测期(2025年至2034年)内,复合年增长率(CAGR)达到20.48%。

资本端更是疯狂,跃然创新(Haivivi)半年内连获两轮融资,A轮单轮融资达2亿元,创下行业纪录。据IT桔子数据,AI玩具赛道目前已有96家投资机构参与其中,包括红杉、顺为、五源、字节跳动、京东等一线投资机构与互联网大厂。

但光环之下,“冷意”同样明显。消费者在小红书吐槽“AI公仔10分钟卡顿3次”“对话机械得像读脚本,还不如手机Siri”;“芙崽”因“24分钟免费互动后,年订阅费高达520元”的模式,未发货就遭遇批量投诉,即便后来将年费下调至299元,“买得起养不起”的质疑仍未消散。更尖锐的声音来自行业内部——有投资人直言“现在赛道里一半是蹭热度的,就算是认真做产品的,八成也活不过明年”。

一边是万亿规模的增长预期与资本狂欢,一边是产品体验的落差与生存危机,这场由“情感需求”点燃的AI玩具热潮,究竟是真实需求驱动的产业革命,还是资本催熟的短期泡沫?

01.

从“会动的玩具”到“有心的伙伴”

所谓AI玩具,并非“AI+玩具”的简单叠加,也不是传统电动玩偶的升级版,而是一种以大语言模型为核心,融合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NLP)、触觉传感与情感计算技术的“软硬一体”交互系统。其核心能力体现在三大维度:多模态交互(支持听声、识脸、感触等多感官互动)、情感理解与反馈(能够识别用户情绪并作出主动回应),以及持续学习与个性化适配(基于使用习惯不断优化交互体验,实现“越用越懂你”)。

随着技术能力的成熟,AI玩具正在打破传统市场对“玩具”的认知边界,实现从功能到情感的价值跃迁:

首先,交互方式实现从“单一指令”到“多维共情”的进化。传统玩具的互动多停留在“按键–发声”“拉线–动作”的机械循环,用户是唯一的主动方。而AI玩具能综合语音语调、面部表情、互动频率等多维信号,实现更具情感温度的拟人化交互。

其次,价值定位从“娱乐工具”延伸为“情感载体”。传统玩具的核心价值在于“娱乐”与“陪伴”,而AI玩具进一步拓展出教育辅助、情绪疗愈、银发关怀等多重功能,满足更深层次的情感与社会需求。

此外,受众范围也从儿童扩展至全年龄段用户。AI玩具不再只是孩子的启蒙玩伴,也成为Z世代的“情绪搭子”、单身青年的倾诉对象、银发群体的心理慰藉,覆盖广泛的情感陪伴场景。

为匹配不同人群的需求,目前市场上的AI玩具已分化为三大主流产品形态:

儿童智能伙伴:如Haivivi、BubblePal,主打个性化教育,能够根据孩子的语言发展水平调整教学内容,扮演“永不疲倦的AI家教”;

成人情感陪伴:如日本GrooveX的LOVOT、国产品牌“芙崽”,侧重情绪支持与孤独缓解,通过拟人化互动(如主动靠近、撒娇)建立情感连接;

IP+AI融合体:结合奥特曼、宝可梦等经典IP,将虚拟角色赋予AI人格,打造“有灵魂的实体化角色”,增强用户情感黏着。

图源:Haivivi(CocoMate系列AI玩具之一泡泡)

从“功能玩具”到“情感伙伴”的定位转变,也直接重塑了AI玩具的定价逻辑。

对比传统玩具,两者价格差距显著:据2024年抖音电商数据,传统玩具中0-30元的商品贡献主要销量,10-300元区间支撑核心GMV(商品交易总额),10元以下市场竞争尤为激烈;而AI玩具的售价普遍高出普通款数倍甚至数十倍——喜羊羊与灰太狼普通款售价69.9元,AI智能款达399元(溢价5.7倍),汤姆猫普通故事机69元,AI陪伴机器人则卖到1799元(溢价26倍)。

高价背后是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的毛利率。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AI玩具基础款(如BubblePal)毛利率50%-65%,中端款(1500-3000元的汤姆猫机器人、RoPet)达70%-85%,高端款(如LOVOT、特斯拉机器人)甚至超90%,不仅碾压传统玩具,还超过潮玩顶流泡泡玛特70.3%的毛利率。

高毛利背后,实质是“情感价值定价”逐步替代传统的“成本定价”逻辑。用户愿意为“孩子的个性化教育”“深夜的情绪陪伴”等情感体验支付溢价。在这种趋势推动下,AI陪伴玩具的市场规模持续攀升。据市场研究机构预测,2025至2029年,中国AI玩具市场规模将从213亿元增长至104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预计超过48%。

02.

低门槛、高毛利下的“百团大战”

当AI玩具完成从“功能玩具”到“情感伙伴”的价值重塑后,资本市场的热情也被点燃。

一方面,AI玩具展现出远超传统行业的盈利潜力。除了显著高于传统玩具行业水平的毛利率外,AI玩具通常采取的“硬件一次性收费+软件订阅收费”的双重收费模式打破了传统玩具一次性交易的局限,不仅通过硬件销售获得初始收益,更能通过持续的内容服务获取稳定现金流,显著提升用户生命周期价值。

另一方面,技术门槛的降低也让“入场”变得简单。过去研发智能玩具,需自主攻克语音识别、交互逻辑等核心技术,成本高且周期长;如今开源大模型(如通义千问、DeepSeek)的普及,让中小团队无需自研算法就能接入智能对话能力。而火山引擎、阿里云等平台推出的AI玩具开发套件,更将产品从研发到落地的周期压缩至1个月以内。

从技术适配性来看,AI玩具也展现出与大模型技术的完美契合。去年年末,中信建投在研报中指出,AI玩具付费周期长、市场增速高,是当前大模型最佳落地场景之一。尽管大模型仍存在“幻觉”问题,但AI玩具场景对交互精度的容错率远高于医疗、金融等领域,即便偶尔回答偏差,也不会影响“陪伴”的核心体验,完美契合大模型当前的技术现状。

在充满想象的利润空间与低技术门槛吸引下,一时之间,互联网大厂、传统玩具制造商、IP公司、AI玩具初创企业集体瞄准了AI玩具赛道。

当前来看,我国AI玩具行业主要涵盖四类企业:

一是传统玩具公司,如奥飞娱乐、实丰文化、高乐股份等,凭借制造能力与IP资源,加速布局AI玩具领域;

二是科技创业公司,如HAIVIVI、FOLOTOY等,将焦点置于细分场景,通过软硬件融合及大模型适配,打造差异化产品;

三是互联网科技公司,如字节、百度、科大讯飞等,凭借大模型等技术优势,广泛覆盖智能玩具、教育工具等应用场景;

四是具有IP储备公司,如汤姆猫、上海电影等,依托丰富的IP储备探索与IP高度融合的AI玩具。

据每日经济新闻统计,目前市面上已有数十家颇具规模的AI玩具公司,BubblePal、友爱兔等品牌已在细分市场崭露头角。

图源:京东(友爱兔)

玩家的涌入,离不开资本的“疯狂输血”。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全球及中国智能AI玩具行业深度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AI玩具行业投融资事件数量达14起,投资金额达2.49亿元。2025年1-8月,中国AI玩具相关投融资事件数量达17起,金额达200.65亿元,已经吸引了近百家投资机构。

03.

现实之困:AI玩具的体验瓶颈与盈利难题

在资本热捧与技术概念的双重加持下,AI玩具赛道看似一片繁荣。然而,繁荣的背后,是残酷的生存现实。

首先是产品体验上。AI玩具最核心的卖点是“懂情绪、会回应”,但当下多数产品的实际体验,却与宣传中的“拟人化陪伴”相去甚远,“智能”更像是一层容易戳破的表象。

最直观的问题是交互卡顿与响应迟钝。在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平台,大量用户分享了类似经历:

“AI公仔10分钟卡顿3次,问它‘今天天气怎么样’,半分钟后才回复‘我没听清’。”

“孩子想让它讲个睡前故事,结果中间断了两次,最后直接跳转到别的内容。”

这些卡顿不仅影响使用体验,更让“陪伴感”大打折扣——当用户需要情感回应时,AI的延迟反应会让“主动陪伴”变成“被动等待”。

比卡顿更致命的,是AI玩具交互的“机械感”与“同质化”——看似多样的产品,内核却高度相似。财联社在报道中指出,市场观点认为当前国内市场的AI陪伴玩具主要聚焦于幼儿向,本质仍是智能音箱+毛绒外衣+通用大模型+IP角色的排列组合,产品同质化严重。

其次是被视为AI玩具突破传统玩具盈利天花板的“硬件+订阅”的模式,在消费者端也遭遇信任危机。

以“芙崽”为例,其最初设定“每天24分钟免费互动,超出后需订阅”,周卡10元换算年费高达520元。这一模式在618预售阶段便引发批量投诉——用户质疑:“硬件已经花了几百元,为何连基础互动都要额外付费?”这种“买得起养不起”的焦虑,暴露了订阅制的软肋:用户愿为情感价值付费,但不愿为“基础功能”持续买单。

尽管品牌方后来将年费下调至299元,争议仍未平息。消费者普遍认为,订阅费应覆盖“增值服务”(如专属故事、个性化课程),而非“基础陪伴”。若厂商将核心互动能力设为付费墙后,无异于将“情感陪伴”商品化,削弱了产品的初心与信任。

从厂商角度看,随着用户互动数据积累,AI模型训练、云端算力与存储成本确实在上升,持续收费有其合理性。但问题在于:成本上升能否转嫁给用户?用户是否愿意为一个“不够智能”的产品长期付费?

事实上,行业内部对AI玩具的前景已出现质疑声。据钛媒体与业内投资人士的对话,对方直言:“当前市场虽热闹,但不少玩家只是蹭热度;且和硬件创业的规律一样,明年大概有八成创业公司会被淘汰,即便那些认真做产品的企业也难幸免——市场的残酷性本就如此。”

技术门槛的降低带来了“百团大战”,但也加速了洗牌。当所有玩家都能快速复制“会说话的玩具”,竞争便从“技术能力”转向“营销能力”,最终演变为价格战与IP战。缺乏核心技术壁垒的企业,将在资本退潮后迅速出局。

抛开体验与盈利的表层问题,AI玩具行业还面临一个更本质的质疑:它提供的“情感陪伴”,究竟是缓解孤独的“慰藉”,还是替代真实关系的“陷阱”?

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保罗·布鲁姆指出:“倘若AI彻底消除了孤独带来的痛感,人们可能会失去自我反思以及改善人际关系的动力,真实关系的价值也可能随之被削弱。”

行业内部也有类似反思。跃然创新(Haivivi)CEO在接受钛媒体采访时承认:“我们现在能做到的,只是‘模拟陪伴’,而不是‘真实陪伴’。AI可以根据关键词给出回应,但它永远无法理解‘用户今天语气低落是因为失业’‘孩子突然沉默是因为被老师批评’——这些需要真实生活经验的情感共鸣,是当前AI技术无法突破的边界。”

如果AI玩具的陪伴功能本质上是“模拟”而非“真实”,那么它的存在是否只是对人类情感需求的短期安抚?当用户意识到对面的“伙伴”只是算法驱动的回应机器,而非真正理解自己的“生命体”,这种情感连接是否会迅速瓦解?而如果AI玩具的陪伴型功能就是个伪命题,这个产业是否还能继续?

AI玩具狂飙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分享自DoNews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