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ews10月13日消息,据网易财经报道,近日,洽洽食品发布2025年上半年财报。财报显示,洽洽食品2025年上半年营收净利双降,盈利指标下滑。其期内实现营收27.52亿元,同比下滑5.05%;归母净利润仅8864万元,同比缩水超七成。
更关键的是,毛利率从28.41%骤降至20.31%,净利率从11.62%滑落至3.24%。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减少76.12%,企业资金链严重承压。
按照洽洽财报的解释,成本端成为洽洽利润崩塌的“元凶”。据了解,2024年9月内蒙古葵花籽主产区连续阴雨,导致原料霉变率提升、采购价格同比上涨10-15%;巴旦木、腰果等坚果原料也因供需失衡价格攀升。
洽洽过去依赖“提价转嫁成本”的策略已失效。2018年至2022年三次提价后,毛利率仅短暂回升,2025年上半年却跌至历史低点。频繁提价导致价格敏感型消费者流向竞品,形成恶性循环。
财报显示,上半年其经销渠道收入同比锐减18.47%,经销商数量从1470家降至1406家。为应对变化,洽洽加大直营与电商投入,直营收入同比增长65.25%,电商收入达4.51亿元。但新兴渠道毛利率仅15.75%,远低于线下水平。河北经销商向网易财经透露:“压货情况不好整,为周转只能倒挂出货。”
核心品类增长动能衰竭,瓜子及坚果业务双双滑坡。期内,葵花子业务营收同比下滑4.45%,占总收入64.39%;坚果业务营收下滑6.98%,毛利率骤降13.95个百分点至14.77%。洽洽在产品创新与供应链控制上差距明显。新品如魔芋千层肚、瓜子冰淇淋等市场反响平淡,天猫旗舰店月销仅200余单。
此外公开数据显示,2015-2018年,洽洽非经常性损益占归母净利润比例均超20%,2017年一度达29%。政府补助、理财收益等虽短期美化报表,却掩盖了主营业务的疲软。2025年上半年,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同比锐减76.12%至1.64亿元,现金流与库存压力共振,暴露出其盈利质量的下滑。
分析指出,半年报的惨淡数据,表面是原料成本与渠道转型的短期阵痛,实则是洽洽长期依赖单一品类、供应链抗风险能力不足、数字化转型迟缓的集中暴露。当行业进入“存量博弈”,其护城河正被快速侵蚀。
2020年,洽洽创始人陈先保提出“百亿营收、百万终端”的双百战略,计划2023年营收突破100亿元。然而,2023年营收仅68.06亿元,2024年增至71.31亿元,距目标仍差近三成。增速从2020年的9.35%一路放缓至2024年的4.79%,百亿梦碎。
2017年,洽洽推出的“小黄袋每日坚果”曾是第二增长曲线引擎。但时至今日该板块增长后劲不足。公开数据显示,该业务2021年增速43.82%,2022年降至18.78%,2023年滑至8.00%。2025年上半年营收6.14亿元,同比下滑6.98%。坚果毛利率从2024年的28.72%暴跌至14.77%,几乎退回2020年水平。
公司将业绩的下滑归因于原料成本上升及促销投入增加,尽管公司通过参股的坚果派农业有限公司在国内通过自建种植基地控制成本(如广西夏威夷果园、安徽碧根果园),但目前自供比例仅10%-20%,高端坚果原料仍依赖进口,成本优势未显现。
目前,洽洽正陷入线上线下失衡,电商短板难补的困境。公开数据显示,洽洽电商渠道营收占比仅16.38%,而三只松鼠线上占比近70%。抖音平台坚果炒货店铺人气榜上,洽洽位列第八,热销榜更是未进入前二十。有投资者吐槽其直播间“只有几位观众”,数字化运营能力明显落后。
此外,运营多年的海外市场仍处于投入阶段。自2019年泰国工厂投产以来,洽洽持续聚焦东南亚市场,并于2025年宣布计划在印尼新建工厂,推进本土化运营。
尽管产品出口覆盖范围从50个国家扩大至近70个,但增长有限。2025上半年海外收入为2.78亿元,同比增长13.18%,营收占比为10.1%,较2019年仅提升不到4个百分点,尚未形成规模支撑。
为打破困局,洽洽也进行了许多新品创新,却迟迟未能出爆款。财报显示,包含新品的其他收入占营收比重始终徘徊在10%-11%,毛利率亦低于主营品类,未能持续拉动营利增长。
东吴证券指出,渠道变革是影响零食板块的核心变量。洽洽虽提出“供应链优化”,但行动迟缓结果也不明显。资本市场信心受挫。洽洽食品总市值曾达360.83亿元(2020年9月)至2025年9月28日仅为109.2亿元,四年缩水超三分之二。机构持股数也从上年的417家降至187家,降幅达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