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 | 李信马
题图 | AI生图
如果将人工智能看作是一场席卷人类社会的技术改革,那由海量的司机、卡车、货物,和密密麻麻的交通路线、仓储节点组成的物流行业,这紧贴现实世界的庞大产业集群,一定是AI改革的深水区。
要不要拥抱AI?要的话,AI技术的毛细血管,又要怎样深入每一台车,每一位司机?
不久前,在G7易流举办的2025数字物流大会上,笔者看到了这家深耕物流行业多年的科技公司给出的答案。
一、物流下半场的AI+趋势
2025年,对物流行业来说是特殊的一年。
翟学魂将过去十年称之为物流行业的上半场,主要的增长来自电商和快递行业的发展。而下半场,他认为,将由即时零售、农牧、区域大宗和公铁联运这四个领域带来结构性的增长。
这些看法在数据层面也得到了一定的印证,2025年,我国全国货运指数五年来首次提升并稳定在5%左右,总量增加的同时,平均的运距变短了,短途运输的比例明显增加。“大家都过剩,比如山姆卖羊排,盒马也卖羊排,那就看谁的效率更高,送到你家时既没有冻上也还是冷的,这就要求极致的效率和体验共同发生。”

图片来源:G7易流
与之相对应的在供给端,新能源车从小众变成了主流,尤其在城配领域,新能源车的效率已经超过了柴油车。

图片来源:G7易流
不过,由于新能源车不只是能源新,车型也较新,不一定适应物流场景,司机也是新手多,车队甚至物流公司也缺少经验和磨合,导致效率提升有限的情况下,安全性还有所下降,翟学魂就表示:“新能源车队的运营水平,现在是最大的拖后腿因素。”

图片来源:G7易流
他认为,新能源带来的不仅是卡车的变化,而是新的生态体系。“大家很快会看到一件事——在区域大宗这个领域,车辆、资产、能源和运营管理会以新的方式整合到一起,然后变成一个高效的体系。”
结合供需两端的变化,他给出了一个具体的数字预测:未来会有500万台车的需求,这500万台车的需求是高质量的,既需要效率,也需要非常好的稳定性,这是未来国内物流行业盈利的基础。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蔡进在当天的演讲中提到,物流行业发展到现在,在供应链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已经变得更加敏捷、更加柔性。
过去物流行业的商业模式是“大批量、少批次、高库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候是短缺经济,能拿到一万吨钢材,干嘛要一吨吨地做?一定是一万吨、十万吨甚至上百万吨的进货给一些大工程、大项目。现在不一样了,是过剩的时代,所以物流的模式转向‘小批量、多批次、低库存’,现在做钢材的配送,都是按车算,按十吨、二十吨的过去。”
在“小批量、多批次、低库存”的物流模式中,过去的人工做法已经不适应了,必须依托于先进的技术去推动物流模式的更加敏捷和柔性。从资源的整合、流程的优化到物流和供应链的协同,AI技术都是不可或缺的。
因此,蔡进认为,“AI+物流”既是应运而生,也是物流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然方向。
对此,翟学魂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认为物流行业只有两个基本问题:效率和安全。物流行业的一切数字化、智能化,都是为了这两个目的,而在物流行业的下半场,效率和安全的挑战都增加了。
二、紫宝盒,迈向AI的第一步
眼前的这个小盒子,就是G7易流的第一款AI产品——紫宝盒。

DoNews拍摄
对这款产品,G7易流创始人、CEO翟学魂表示:“它只有一个使命,就是帮助大家迈出AI的第一步。”紫宝盒有两个核心能力,一是能够感知丰富的现场,二是有直达一线的自动执行能力。
过去,G7易流做过至少40款不同功能的车载硬件,如下图所展示:

图片来源:G7易流
而紫宝盒是“All in One”的超级网关,可以将车上所有的感知设备,如摄像头、传感器,也包括其他品牌的硬件等连接在一起,收集各项数据并进行传输。

模拟安装效果 DoNews拍摄

概念图 图片来源:G7易流
另一方面,它还是有着强大端侧算力的AI大脑,翟学魂表示,紫宝盒会对获取的数据进行识别判断并执行,其中80%的运算在本地发生,“因为送到天上来不及了”。
比如司机有打电话、抽烟、打哈欠等动作,机器识别后就会直接进行示警。笔者现场测试了下效果,拿出手机放在耳边,还有张嘴打哈欠,差不多1秒就会提示。

DoNews拍摄
据其产品负责人介绍,紫宝盒和G7易流的训练平台连接在一起以后,可以随时升级部署算法,优化管理逻辑,并快速反应到车辆上。
大模型技术的应用,让算法的训练速度大大提升,“原来需要1万张图片来训练算法,现在可能100张图片就可以了。这个产品我们搞了一年之后,平台上线的能够识别独特场景的算法超过了100个,比过去十年上线的还多,比如可疑人员入侵、装卸货、副驾驶状态、高速异常停车等。”翟学魂说。
更进一步,紫宝盒还会通过智能体自动生成表格。物流行业与表格密不可分,一家物流公司运营中涉及到的表格可能有上千种,囊括报销单、出车表、油价表等海量数据,靠人力填写录入不但效率低,而且容易出错,远不如在源头就自动生成。
在会后的采访中,翟学魂谈到,他认为物流行业有两类工作不适合有人来做,一个是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一个是一对一的语音沟通。
他分享了一个案例,一位客户买了300多台电动重卡,运营半年多的时间,眼镜度数增加了200度,因为有太多数据需要分析。“路线怎么优化?成本怎么管理?每个场站应该待多长时间?司机哪个安全、哪个不安全?要做大量的分析。”
还有客户直接和他说,接受不了G7易流的方案,“几千台车,那么多摄像头,一天一万张单子,其实有几张会对货物有危险呢?我觉得不超过50个。”
过去物流行业的数据化,提高了行业的安全水平,但海量的报表,又让许多公司疲于处理和分析数据。“那些有一千台车的人,真的找了一屋子人处理数据,为什么需要一屋子的人?因为每个人每天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沟通是有带宽的成本。”
而这两项工作,都可以通过AI进行。更进一步,翟学魂畅想,许多中层干部的主要任务就是上传下达,当AI具备强大的沟通能力和上下文能力后,这些工作也可以转交给AI,未来物流公司的高层可能会通过AI直接对接到基层司机,那时,行业的效率也将大大提升。
好的产品都是顺应时代的需求而生,而当下,似乎就是诞生新物种的关键节点。
三、为什么先做AI硬件,而不是行业大模型?
其实,谈到AI的行业落地,绝大多数公司的第一反应是做一个行业大模型。这件事的门槛并不高,大公司有充足的行业数据,市场上有成熟的开源大模型,效果也是立竿见影。当初,行业大模型也是G7易流开始AI第一步的方案之一。
但最后选择先做AI硬件,理由则是基于对行业的认知,和G7易流自身的定位。
翟学魂在采访中解释,他们经过论证得出的结论是,物流行业之所以还没有被AI化,不是大模型的能力还不够,而是因为行业的基础设施不具备AI化的前提条件,在数据基础方面还需要大幅提升。“我们去年做了大量的论证,坦白说,我们在两年之前也还没有想清楚,去年我们放弃了先做行业大模型的策略,确立了先做紫宝盒硬件,以紫宝盒硬件为基础,做物流的智能体平台。”
物流运营的本质是感知数据、做决定然后执行,翟学魂将其总结为一个“蝴蝶结”,有两个又快又长的翅膀,一侧是司机和车,一侧是对应的物流服务,海量的数据在中间汇聚、分析和输出。

图片来源:G7易流
G7易流原本的定位是做信息化和数字化,超过80%的客户是用G7易流的数据来做监控,发现问题之后客户自己去做落实,也就是只做蝴蝶的一侧。但另一端的事,可能是更有价值的,在AI时代,G7易流想向另一侧拓展,也是因为本质上,“监控完了之后,不就是为了要给司机打个电话,不就是为了把冷机打开,不就是为了把那件事情办了吗?那就直接帮你把这个办就完了”。
过去一年,G7易流集中了全部研发团队的精英,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紫宝盒要适配几百个型号的电车,识别对应的电量、电池;要做人脸识别、货箱入侵等算法;G7易流开放平台有一千多个接口,做Agent的时候,这些接口也要调用……可能没多么难,但这个紫宝盒,可以说是G7易流技术积累的沉淀结晶了。
总结G7易流的AI策略,首先是“自底向上”,先解决底层数据的问题;第二是“软硬一体”,因为在物流行业,要感知数据、沟通和执行,必须要将边缘AI硬件低成本地布满所有供应链的现场;第三,是做到从感知到执行的“知行合一”,通过AI能力打通决策层和基层执行。
目前,物流行业的AI化,在多个方面持续推进,比如无人驾驶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向,当天活动上参展的还有嬴彻科技的无人卡车和新石器的无人城配车,前者拿下了不少快递公司的单子,后者据称年底车辆总数将达到3万辆。

DoNews拍摄
在采访的最后,翟学魂表示,每年G7易流都会卖出很多的设备,但这些设备有几十个不同的种类,到明年的这个时候,希望变成只有一种,至于G7易流在AI方面更进一步的规划,还在保密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