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 | 文 林
编辑 | 杨博丞
题图 | 国民好车试驾品鉴会
京东“国民好车”下线了。
11月5日上午,京东第一辆“国民好车”埃安UT super在长沙工厂正式下线,工厂车间现场人士称,现在工厂流水线已满负荷运营生产,工人每天加班3个小时,主要保证第一批的车辆供应。该车将于今年双十一期间正式发布开售。

图源:京东APP
从双十一惊喜开放日的合作预告,到“国民好车”001号从起拍价1元炒至7819万,再到“国民好车”车型名称的官宣,京东以一系列轰轰烈烈的营销活动宣布进军汽车领域,也让大众视线重新注意到了广汽埃安。
一边是手握亿万流量的电商巨头,一边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过气黑马”,一场关于“流量能否拯救造车”的行业大讨论,才刚刚开始。
一、各取所需的团战开启
如今,京东、广汽集团、宁德时代三方共同打造“国民好车”已有了姓名——埃安UT super。这并非一次寻常的合作联名,而是三个分别盘踞在电商、传统制造与动力电池顶端的巨头,在新能源汽车战局陷入焦灼时,悄然开启的一场各取所需的“团战”。
表面上看,京东在此次合作中保持着轻巧的姿态,明确表示“不直接参与制造环节”,但其野心并不比造车小。它真正押注的是打通“人-车-生活”的全场景闭环,将自身超过6亿的活跃用户牢牢锁进一个由京东定义的生态里。
而打造生态的核心武器,就是那些深藏在用户消费行为背后的海量数据。例如,从母婴用品的购买频率可以预判家庭对车内空间的需求;从3C产品的偏好能洞察用户对智能座舱的期待。这些正是传统车企最为稀缺的“用户洞察密码”。
与此同时,京东汽车也已构建了覆盖“买、配、养、用、换”的一站式服务平台,通过全国近3000家京东养车门店和超4万家合作门店,已然铺好了通向用户的“最后一公里”。
可见,这场合作对于京东而言,本质上是对未来消费入口的一场争夺。而对于广汽埃安来说,则带着一丝背水一战的意味。
作为曾经的市场黑马,过去的发展模式让广汽埃安在某种程度上“不知道用户在哪里”。与京东合作,表面上是借力一个前所未有的线上销售渠道,实则是渴望“偷师”京东那种直面用户、理解需求的能力。
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坦言,以技术参数为导向的造车思维已经不适应当下,传统制造企业需要加速迈向用户服务型企业。通过与京东和宁德时代的结盟,广汽无需投入巨资自建换电网络与数字化零售平台,便能快速补齐短板,无疑是一条高效破局的路径。
此外,宁德时代的角色同样耐人寻味。作为全球动力电池巨头,其野心早已不止于售卖电池。
通过与广汽合作推出新车,并与京东的销售渠道绑定,宁德时代能直接为其巧克力换电网络带来新增车辆和用户,将其技术标准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据了解,宁德时代全资子公司时代电服推出的巧克力换电整体解决方案,拥有229项核心专利,支持-30℃至60℃的宽温域运行。只有当足够多的车辆搭载这一技术,换电站的利用率和覆盖率才能提升,形成一个强大的网络效应。而埃安UT super,恰好成了理想的试验田。

图源:广汽埃安官方
值得一提的是,埃安UT super也搭载了“广汽华为云车机”技术,支持云端算力调用与TB级存储空间,可实现大型应用运行及手机APP快捷上传。同时还配备“倒车哨兵”功能,倒车遇障碍物可自动刹停。
总之,在新能源汽车竞争进入下半场的今天,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结束。京东的流量与数据、广汽的制造与品控、宁德时代的技术与标准,三方试图通过优势互补,实现“1+1+1 > 3”的协同效应,一场“国民好车”的共创实验便由此诞生。
二、埃安失速:被网约车反噬的黑马
在新能源汽车的赛道上,广汽埃安曾凭借年销量48万辆、同比增长77%的亮眼成绩,被誉为行业黑马,甚至一度无需参与新势力排名,因为其销量始终名列前茅。
然而市场变幻莫测,仅仅一年左右的光景,曾经的领跑者便显露出疲态。
2024年,广汽埃安的销量降至37.5万辆,同比下滑幅度达21.19%;步入2025年,广汽埃安的处境愈发艰难,单月销量从高峰期超5万辆跌至2万辆以下,且连续多月同比下滑超20%。同时,根据其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广汽埃安的营业收入为103.04亿元,同比下降16.91%,净亏损达23.58亿元,资产负债率逼近70%警戒线。
而这种断崖式的转变并非偶然,它其实是广汽埃安长期潜伏问题的集中爆发。
前面提到过,过去的发展模式让广汽埃安在某种程度上“不知道用户在哪里”,而这个模式的主要特征就是过度依赖网约车市场。
为了更快做大规模,广汽埃安一开始便选择面向B端从网约车市场入手。2023年,全国新增的85万辆网约车中,埃安就贡献了约22万辆,这意味着每4辆新增网约车中就有1辆是埃安,其核心车型AION S的运营车辆占比甚至超过60%。
然而,随着多地网约车运力趋于饱和,行业增量从2022年的96.8万辆缩减至2023年的85万辆,导致严重依赖B端市场的AION S和AION Y销量大幅受挫,月均销量已跌破万辆,成为拖累广汽埃安整体业绩的主因。
与此同时,走网约车这种“捷径”的成功是有代价的。当私家车消费者看到满街的埃安网约车时,心中自然会对品牌形成了低端、商用的刻板印象。这就导致许多消费者在选购家用车时,几乎不会将埃安纳入考虑范围。这种品牌认知的困境,远比一时的销量下滑更为棘手。

图源:汽车之家
除B端市场影响和品牌认知外,产品战略的滞后与核心竞争力的缺失,是埃安的第二个困境。
当竞争对手纷纷在混合动力技术上布局并抢占市场时,埃安在相关车型上的布局却显得迟缓。其产品线呈现出“两头不靠”的尴尬。
一方面,入门级车型如定价6.98万元的UT,尽管试图以低价抢占市场,但月销量仍不足竞品三分之一;另一方面,试图冲击高端的AION LX表现惨淡,上半年累计销量仅132台,而旗下高端子品牌昊铂同样表现乏力,前5个月月均销量仅一千余辆,两者都难以承担品牌向上的重任。
此外,销售渠道与新能源转型需求的错配,构成了埃安的第三个障碍。目前,广汽集团的销售渠道仍以传统4S店为主导,而在更能触达年轻消费群体的直营、代理等新型渠道建设上,已落后于同行。
埃安的案例,仿佛是其前辈北汽新能源的翻版,后者也曾连续七年蝉联新能源销量冠军,最终却因类似路径而衰落。
这深刻地揭示了一个道理:在新能源汽车这场马拉松中,依靠特定市场或政策红利取得的暂时性领先,并不代表持久的竞争力。真正的护城河,来自于清晰且坚定的品牌定位、持续迭代的核心技术与渠道模式,以及能够真正打动消费者的产品体验。
三、京东能否带动埃安
当“国民好车”001号以7819万元的天价落槌,估计会有不少人会发出疑问:京东的流量盛宴,到底能给广汽埃安带来多少实实在在的订单?
首先,汽车消费终究是一个重决策、长周期的过程,京东最擅长的“点击-下单-收货”的电商模式,在面对汽车这类大宗消费品时,难免遭遇水土不服。消费者可能会在直播间里冲动购买一部手机,但很难用同样的方式决定购买一台车。
其次,流量能够解决“被看见”的问题,却未必能解决“被认可”的困境。广汽埃安目前的核心痛点,是其在私家车市场的品牌认知薄弱以及用户口碑下滑。
据车质网数据显示,埃安旗下AION Y系列、AION S系列等多款主力车型都遭到大量投诉,包括但不限于动力系统故障、电机故障、车机卡顿/黑屏、续航严重缩水、车身生锈等问题。这些产品力层面的不足,直接动摇了消费者的购买信心。

图源:车质网
此外,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特别是在10-15万元这一主流价格区间,已有比亚迪、吉利等众多强劲对手,如果埃安UT super在续航、智能化、品质等方面无法形成差异化优势,仅靠京东的渠道和流量,恐怕难以支撑其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总而言之,京东的赋能或许能为埃安打开一扇新的窗口,但埃安能否借此突破,根本上仍取决于它能否找回造车的初心,打造出真正打动消费者的产品。最后,还是那句话,在汽车行业这场马拉松中,流量可以成为起跑时的助力,但决定能跑多远的,永远是产品本身的硬实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