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李佳蔓
编辑|杨勇
来源 | 氢消费出品
ID | HQingXiaoFei
母婴辅食市场,竞争那叫一个激烈。
“爷爷的农场”能在母婴辅食市场迅速崭露头角,靠的就是对消费需求的“精准拿捏”和“超高效”的市场策略。

母婴辅食黑马
现在,90 后、95 后成了母婴消费的主力军,科学喂养、品质生活的理念就像长了翅膀,飞进了大家的心里。
“爷爷的农场”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趋势,打出“吃好一点,健康多一点”的核心理念,一头扎进高端婴幼儿食品领域,主打有机、无添加产品。
这精准定位,就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直直地戳中了年轻父母对宝宝健康成长的深切关注,一下子就把他们的目光吸引过来了。
它的产品线那叫一个丰富,米粉、食用油、果泥啥都有,能满足宝宝不同成长阶段的营养需求。
就说有机婴幼儿果泥和米粉吧,配方纯净、营养科学,一下子就成了市场爆款,好评率高达99%!这数据,就像一面镜子,清清楚楚地照出了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也证明了品牌定位精准、产品力强大。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让品牌快速占领消费者心智可是关键。“爷爷的农场”在这方面也是下了大功夫,线上线下一起发力,实现了对目标用户的高频触达。
线下,它快速铺货到8000 + 母婴门店,消费者购物的时候,一眼就能看到它的产品。
同时,还在北京、上海的20 万个电梯广告屏连续刷屏,两个月后,又在全国 40 多个城市的 60 万小区强势刷屏,这品牌形象,就像刻在了大家心里一样。
线上呢,“爷爷的农场”也不含糊,积极和热播剧、综艺合作,像《繁花》《与风行》这些热门作品,都出现了它的身影。
通过植入广告和赞助,借助热门影视作品的流量和影响力,品牌知名度“蹭蹭”往上涨。
这种“广告轰炸 + 渠道下沉”的策略,让“爷爷的农场”在短时间内就跻身行业头部,还斩获了“巅峰品牌奖”,成了母婴辅食市场的佼佼者。

争议背后,
如何破局母婴辅食内卷战?
母婴辅食市场,品牌们你追我赶,力求快速崛起,“爷爷的农场”一路狂飙时,遭遇挑战,只因“代加工模式”像一把双刃剑。
先说说这“荷兰品牌”真实性的争议。
“爷爷的农场”打着源自荷兰的旗号,这“进口”标签就像一块磁铁,一下子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的目光。
可实际情况呢,品牌运营由中国公司主导,海外母公司注册信息还带着华人背景,产品大多在国内代工。
就像米粉找贝因美代工,亚麻籽油找晟麦代工,部分原材料像五常米还进行了本地化使用。
这一来,实际情况和品牌宣传有了落差,消费者心里就犯嘀咕了,对“进口”标签的说服力产生了质疑,觉得花了高价却没换来安心,不满情绪也就冒出来了。
再说说代加工模式暗藏的品控风险。
代加工模式确实给品牌初期省了不少成本,可这背后的品控隐患就像一颗定时炸弹。
在黑猫平台上,关于“爷爷的农场”的投诉有 143 条呢,问题涉及产品里有异物、变质,还有生产线混用争议。
婴幼儿食品对品质要求多高啊,消费者本来就对自有供应链更放心,这代工模式想建立长期信任可就难了。
一旦出现质量问题,那消费者的利益受损不说,品牌形象也得跟着遭殃,负面影响可大了去了。
最后看看市场竞争内卷加剧的情况。
这几年,辅食赛道可热闹了,好多品牌都挤了进来,像三只松鼠、良品铺子这些跨界品牌也来分一杯羹。
这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价格战和营销战打得那叫一个火热。
“爷爷的农场”也没闲着,通过联名 IP,比如和《大奉打更人》联名水牛奶来保持热度。
但在同质化竞争这么严重的环境下,品牌的溢价能力可就面临严峻挑战了。如何在这么多品牌里脱颖而出,成了“爷爷的农场”急需解决的问题。
但“爷爷的农场”说不定能把危机变成转机。
比如在品牌宣传上更透明,把真实情况告诉消费者;在品控上更严格,加强对代工厂的管理;在市场竞争中找准自己的特色,突出差异化。

“爷爷的农场”突围:
从“网红”到“长红”
在母婴辅食这个竞争“白热化”市场,品牌们大多都一门心思追求快速扩张,恨不得一夜之间就成为行业巨头。
“爷爷的农场”却正需要从供应链自主性、品牌信任重塑、差异化产品创新以及社会责任与长期价值等方面入手,构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实现从“网红”到“长红”的蜕变。
先来说说强化供应链自主性,这可是筑牢品质根基的关键。
短期内,“爷爷的农场”得像个严格的把关人,加强对代工厂的筛选。
毕竟代工厂就像品牌产品的“生产车间”,要是选不好,产品质量就可能出问题。它要挑选那些信誉良好、生产能力强大的合作伙伴,就像给品牌找个靠谱的“生产搭档”。
同时,还得建立透明可追溯的质量管理体系,定期公布检测报告,就像把产品的“体检报告”亮给消费者看。
再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让专业的“裁判”来确保产品质量,这样消费者才能对产品更有信心。
从长期来看,品牌要舍得下本钱,逐步加大对自有生产基地的投资。
想象一下,拥有多个10 万级净化生产车间,多条全自动化产线,还采用国际领先的生产设备和质量检测技术,那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肯定更有保障。
通过提升核心品类的自主生产能力,品牌就像掌握了自己的“生产命脉”,能更好地控制产品质量和生产流程,降低品控风险,给消费者提供更安全、可靠的产品。
品牌信任重塑也是重中之重。
面对“伪进口”的争议,“爷爷的农场”得坦诚地和消费者沟通品牌背景。
别藏着掖着,要强调全球化原料采购与本土化研发的结合,突出像五常米这些本土原材料的优质性。
让消费者知道,品牌在产品研发和生产过程中可是下了大功夫的,这样才能慢慢改变消费者对品牌的负面印象。
增强透明度也不能少。
通过用户开放日、工厂直播这些形式,让消费者能亲眼看看产品的生产过程,了解品牌的质量管控措施。
就像给消费者打开了一扇了解品牌的“窗户”。还可以邀请消费者参与品控环节,听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消费者感觉自己参与了品牌的建设,对品牌的信任自然就提升了。
差异化产品创新能让品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针对过敏体质宝宝这些细分市场,开发专属配方产品,比如低敏米粉。这就好比给特定消费群体量身定制了一套“营养套餐”,能满足他们的特殊需求,打造出差异化竞争优势,减少和竞品的同质化竞争。
结合中国家庭的饮食场景开发适配产品也是个好办法。
现在中国家庭吃饭花样可多了,品牌可以推出适合搭配中餐的有机食用油、调味品等。这样消费者在不同场景下都能用到合适的产品,市场份额自然就拓展了。
践行社会责任也是品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一环。
积极参与公益项目,像营养扶贫这些,为社会做贡献。这就像给品牌披上了一件“爱心外衣”,能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形象,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和尊重。
布局可持续发展领域也很关键。
随着ESG 理念的深入人心,新生代父母更关注品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品牌可以采用环保包装、构建碳中和供应链等举措。这就好比给品牌装上了一个“绿色引擎”,能吸引更多注重环保和社会责任的消费者,提升品牌的长期竞争力。
“爷爷的农场”对市场需求有着敏锐洞察,同时也具备高效的资源整合能力。但争议也是新消费品牌普遍存在的“重营销、轻供应链”隐患。
在未来,品牌要在信任与效率、全球化与本土化、短期增长与长期价值之间找到平衡。
代工模式要和品控能力同步升级,就像给品牌这辆车换上更强劲的“发动机”和更可靠的“刹车系统”,确保产品质量始终如一。
品牌要淡化标签争议,以产品力为核心,用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赢得消费者的认可。还要避免陷入价格内卷,转向技术研发与用户深度联结,不断提升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结语】
要是“爷爷的农场”能以争议为转型契机,构建“品质 + 透明 + 创新”的三角竞争力,那它就有希望从“网红”蜕变为“长红”,真正成为母婴健康食品的标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