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述
编辑/杨博丞
据乘联会数据显示,10月新能源车在国内总体乘用车的零售渗透率57.2%,比去年同期提高4.3个百分点。其中,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渗透率高达77.9%,而主流合资品牌仅为7%,差距显著。这意味着,新能源时代自主品牌成了汽车产业的主场,合资品牌的话语权正被一点点抹去。
东风日产近期推出的插混车型N6,被视为这家合资品牌打入主流新能源市场的又一枚棋子。从续航、性能到智能舱驾、舒适空间,N6试图以一款高性价比合资插混车的姿态,对标比亚迪、吉利等国产主力选手,争夺10万元级的家用新能源轿车市场。在配置拉满的背后,它也背负着品牌反弹、销量回正的战略“任务”。
尤其是在N7上市初期获得较高关注度后,其销量表现未能持续,在9月销量环比下跌36.8%的背景下,N6则不可避免地扛起承接用户期待、拉动新销量的多重压力。当东风日产的新能源“翻身仗”打到中场,N6究竟能否成为支点?这一次,它还有多少试错空间?
一、N7高开低走,为何难以守住热度?
以新车型打破局面、重塑品牌在新能源时代地位,这一转型诉求已然在东风日产N7和N6两款车型的推出和演变过程体现得淋漓尽致。在中国新能源车市场进入全面竞争阶段的背景下,2025年4月推出的N7便是这一战略的首个试金石。该车型在定价、配置和话题性方面形成了一定关注度,一度成为“合资品牌也能参与新能源竞争”的示范样本。但随后的市场表现显示,初期热销并未延续成稳定增长。
从数据看,N7上市不久即获得较高关注,其“50天大定破2万辆”的传闻成为市场关注焦点。上市几个月后,其销量在8月达到10 148辆,而9月却降至6 410辆,环比减少约36.8%。N7虽启动迅速,却未能在后续阶段稳固规模。
不过,尽管N7在销量曲线上呈现出由高转低的态势,但其所引发的市场讨论和用户关注并非毫无价值。从产品设计到品牌传播,N7至少初步证明了合资品牌仍具备打造热点新能源产品的能力。尤其在初期上市阶段,其带动了东风日产品牌在新能源话语体系中的再露面。业内部分观点认为,N7的实际表现虽未达预期,但其产品在静态体验、空间布局与内饰设计等方面获得不少用户好评,为后续车型积累了口碑基础与用户反馈。
与车型层面的表现相对照的,是东风日产整体销量的下滑趋势。据公开资料显示,东风日产从年销156万辆,一路下滑至2024年的69.7万辆,规模蒸发超过55%。这一明显下滑为N7肩负的角色提供了背景,它不仅是一款车,也承载了品牌试图在新能源领域博得一席之地的夙愿。
在这种背景下,日产N6的出现便具有特殊意义。N6的定位不是产品补充,更意在提升东风日产在主流新能源市场中的竞争力与份额。从公开信息可见,N6预售价格定位在约10.69万元起,价格策略显然低于多数竞品,体现了先入场、快夺位的市场思路。其推出也并非一次常规的车型上市,而是在N7热度回落、品牌话语权需增强的复杂环境中推出。
N6所面临的,不仅是市场竞争的考验,更是“接棒”后的任务。N7虽曾引发关注,但从“高开”到“低走”的路径,使其未能稳定放量。这意味着品牌从单一车型热度向规模化增长之间存在断层。N6的目标便包括填补这一断层,让合资插混车型成为品牌在新能源市场中的可持续优势。
因而,N6在定价策略、推广等方面受到更多关注,车型的表现、交付效率、用户评价、品牌响应能力等都将影响其是否能对齐其所担负的角色。具体而言,其价格优势是否转化为销量优势?品牌推广是否落实至用户触点?交付与服务是否能跟上快速切换的产能释放与渠道和服务的革新?这些都是N6在起步阶段,必须面对的问题。
N7的经历已为东风日产提供了市场反馈与经验基础,其初期迅速获得关注但未能维持规模增长,体现了合资品牌在新能源转换中的复杂挑战。而N6则被赋予更高期待,它不仅要在产品规格上“有备而来”,更要在品牌体系、市场机制、交付服务等环节实现补强。在这个过程中,东风日产能否凭借N6守住新能源市场一席之地,是其在当前新能源汽车竞争局势中的关键节点。
二、N6上市,如何接住转型关键一棒?
东风日产显然希望避免N7上市初期高关注度后,销量未能企稳的情况再次发生。因此,N6预售之际,便以性价比为主打,辅之以技术、第三方供应商提供的智能辅助驾驶解决方案等,作为车型的亮点。但这能否顺利转化为销量与品牌转型的成功,目前仍难断言。
N6所承载的技术力与产品力让其看起来比过去更有准备,但同样带来了更高的用户期待。其预售传达出合资插混也能进入10万元级的信号,消费者可能会将其与已有自主品牌插混产品直接对比,而在这些产品中,已经形成交付迅速、配置丰富、用户口碑的生态。N6若仅强调配置,其优势可能很快在竞争中难占上风。
还要看到,东风日产的整体产品矩阵中,虽然N6作为新车型占据话语权,但其燃油车主力车型比如轩逸仍承担着销量支撑角色。N6的推出在品牌整体体量缩减的背景下,一个新车型面对的负荷或许更重。
在这一背景下,N6的机遇也是其不可避免要面对的考验。一是价格穿透力,预售价虽有优势,但消费者会综合考量终端落地价、配置差异以及其智能驾驶等功能的实际表现。二是生态支撑力,东风日产需要在供应链、交付周期与服务网络等维度上达到与自主品牌相匹配的水准。若无法将价格优势迅速转化为可持续的销量,东风日产在插混领域的第二步恐将成为“重跑一次”。三是技术说服力,东风日产N6的插混技术带来的实际体验、创新力度与性能表现,能否真正说服消费者、刺激购买。
当然,N6也并非毫无胜算。从目前释放的信息看,其在行业向智能化与长续航演进的趋势中,选择以高规格切入,有助于形成差异化竞争策略。不过,若用户体验感知仍倾向于自主品牌,N6则可能成为参数亮眼但市场遇冷的产品。
N6的上市具备更多潜力,但也承担了更多风险。相比N7,它在定价、产品定位上力求以合资插混+超高性价比“破圈”,在架构、智能化等多方面也有所升级,但关键在于,其是否能在前述三方面变考验为机遇。若N6不能在短期内将作为合资品牌的插混车型转换为销量与口碑的正循环,那么,东风日产在新能源赛道可能需要打一场更为漫长的仗。
三、东风日产的手里还有几张牌?
N7之后,N6加码,但并不意味着胜利已定。N6所面临,还有东风日产在新能源领域商业闭环的多个关键环节均不容有失。首先,东风日产在新能源领域是否需要品牌焕新,藉此影响和吸引用户,是摆在其面前的一道转型命题;其次,供应链和渠道是否需要随着N7、N6的放量而进行必要的改造,以产能保证顺利交付是一道单选题;最后,终端价格和用户体验是否能形成良好口碑以反哺品牌,则是一项闭卷考题。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例如品牌吸引来了用户,但交付却跟不上,或许都会影响整个增长飞轮的转动,使东风日产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承压。
新能源时代,东风日产最新车型N6被业内视为当前阶段关键的战略车型。而燃油车时代,诸如轩逸等车型仍为其提供销量支撑。不过,在新能源赛道上,其纯电与插混两条合资技术路径都被推进残酷的现实赛道之中,意味着投入与风险同步放大。N6目前被定为插混主力、N7为纯电代表,其共同构成品牌新能源双轨策略。若N6未能在上市初期稳定交付、维持用户口碑并带来销量增长,东风日产在新能源阵营的存在感可能会被压缩。
事实上,东风日产还有必要考虑市场环境对N6的影响。插混车型正处在一波认知转移期,用户逐渐从纯电为首选,变为在插混与纯电之间挑选。而与此同时,自主品牌在这两个市场领域均早已形成成熟矩阵,且价格战、促销战、补贴退坡都在加速洗牌。东风日产这一次的押注,虽在外界看来动作大、调门高,但行动成效尚未可见,其在中国新能源竞争中的位置依旧在需要被证明的阶段。
尽管挑战严峻,但东风日产依然拥有一定的渠道资源和品牌认知基础,其品牌对现有及潜在用户仍具有一定黏性。而N6在智能化、舒适性等维度尝试靠近消费新趋势,也有可能吸引更多用户将其作为候选车型。
站在品牌战略的角度,东风日产也并非只寄望单一车型决胜市场,而是试图构建插混、纯电双轨并行的格局。其渠道端虽面临改造压力,但从合资品牌当前布局来看,东风日产在投入与车型上新已较为积极,其尝试将燃油时代的工程能力延伸到新能源产品中,在制造工艺与品质控制层面仍具备一定稳定性。这些长期积累若能转化为新能源产品的竞争底盘,将成为其在混战中保有生存空间的重要支撑。
而N6作为东风日产在新能源挑战中的“战车”,它既代表了产品革新,也承载了品牌焕新的期望。如果这一款车不能在上市初期体现出对用户、渠道、服务及价格的综合胜势,那么东风日产在这场新能源赛道上的能动性可能被削弱,而N7留下的未能持续增长的空缺,会成为更难填补的历史。
在经历了N7初期高关注但后续销量表现不及预期之后,市场对东风日产的期待和耐心都在绷紧。N6虽然试图补足短板、释放舒适优势,但面对产业竞争的现实,它眼前看到的既不是“起跑线”,也不是“终点线”。
对于一家正在经历转型阵痛的合资车企而言,“战车”N6的战场已经不只是一款车的得失,而是东风日产能否在中国新能源格局中争得一席之地的分岔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