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瑞人居:新冠疫情凸显住宅功能缺失

报道媒体公开报导,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仅有3.6平方米,缺房户达869万,占城市总户数的47.5%,近一半城镇居民无房可住。而改革开放40年后,到2018年,我国人均住房面积已达40.8平方米,套户比高达1.13。人们在居住方面对量的需求已经基本得到满足,到了追求质的阶段。

如今的商品住房,大都是兵营式排列、上下对齐且封闭的方盒子形状,老百姓戏称为“鸟笼子”,这种建筑形态基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高品质相应适当让位于高容积率的客观原因。

2020年新冠肺炎的爆发,将全国人民“困”在家中,全社会都开始反思城市的人居环境问题。特别是在住宅功能方面,经过合理的规划设计,我们是否有条件给居民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功能空间。

1、亲近自然,通风采光更重要

这次疫情一来,人们被关在家里,才发现家里有个连通室外,接触自然的空间,充分享受阳光和空气是多么的重要。中国人传统的居住理念讲究的是天人合一、亲近自然,我们的传统建筑里,家家都有院子,不论是江南富绅的私家园林,还是普通百姓的农家小院,院子都是中国传统建筑布局的核心,是中国人传统生活方式的中心,“院子”生活是所有中国人内心向往的理想家园。

当然,目前满足这种追求成为一种“奢侈”,因为现有的商品住房面积计算规范里,类似“院子”的所有空间都要计容计密,也就是说人们要享有这样的空间,必须支付高昂的房价,即便是有支付能力的人群,因为日照、节能等规范的限制,一般住宅里也没有合适的空间来布置“庭院”。所以目前的大多数住宅,往往只能设计一个1.5米左右宽的阳台,仅能满足衣物晾晒和杂物堆放的功能,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事实上,把“院子”从地上搬到楼上,技术上并无难度,建筑设计规范也无限制,成本上也无不会有大的增加,这种住宅产品被称为“第四代住房”,是目前第三代住房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成都新都区,就有这样一个实际案例,项目名为“七一国际广场”,是成都市推行立体绿化建设的试点项目,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设计。项目中每户住宅都有一个约50平米左右的大阳台,与户内空间连通,阳台具备种植条件,可栽种6米高的树木,是真正意义上的“空中花园”。这个项目的实现,离不开当地规划管理政策的支持,比如阳台面积不计容、阳台绿化可计入绿地率、产权不属于业主、由开发商统一管理、阳台不得封闭等要求。这个项目的落地,不仅改善了居住者的生活需求,提升了开发商的产品品质,也增加了城市的绿地率,美化了城市空间形象,可以说是多赢的局面。

当然,第四代住房这样的项目,需要各城市政府在政策上的配套支持。

2、户型设计和居住功能的进一步完善

疫情被“困”期间,可以说是史上家人团聚时间最久的一次,24小时生活在一起,室内空间的不足也显露无疑。

首先是面积问题,一家三四口人居住面积得足够大,不然会感到拥挤,小孩没地方玩,大人没地方办公,老人没地方锻炼。

其次是户型问题,专家都说要多晒太阳多通风,但很多房子设计不好,朝南向阳面少,户型不够通透,导致通风采光不足,家中阴暗潮湿。

还有是功能问题,家人都在一起,发现单卫生间不够用;没有玄关,即使有玄关,玄关处也没有设置上下水,户外回来消毒和换衣服不方便;没有独立书房,小孩学习、大人办公都没地方。

因此,疫情过后,在户型设计和居住功能方面,要充份考虑如何满足,人们对个人和公共卫生安全更高带来的新需求,以及因为生活、工作习惯发生改变带来的新需求。

疫情就像一场大考,把多年来商品住房中存在的问题充分暴露,疫情也是一次机会,让我们能够认真思考这些问题,给出解决方案,使我们的城市人居环境更美好。

2020年5月启动,精瑞人居奖励委员会组织开展第17届精瑞人居奖在住宅项目的评选与奖励中,更加注重居住的品质和舒适,以及配套功能的完善,与对居住者的健康、安全。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     京ICP证151088号
京网文【2018】2361-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