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刷宝APP看完李子柒的视频 你向往她的田园牧歌生活吗

一个在四川某乡村布置农家小院,种瓜养花、劈柴做饭的90后年轻女孩,靠单纯的生活记录短片成为了全世界知名网红。如今,四川姑娘李子柒在微博已经拥有一千多万粉丝,在 YouTube中国区的粉丝数排名第二。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瓢饮一箪食……生活在安静的乡村环境中,李子柒过着自给自足式的田园生活,她在那个山间小院中,演绎着人们可望而不可即、平凡无奇却又无法实现的田园牧歌。除了以微信等作为传播的主阵地,我们意外地在刷宝APP上发现她发布的视频,很显然,作为备受全球公众关注的国民级网红,在一场关于文化输出的全民大讨论之后,李子柒加快了视频内容的覆盖广度,意在让更多人了解到这份“桃花源”式的山水田园。

演绎10亿城市中等收入者梦想的田园牧歌

李子柒的视频中,一再出现青山绿水、土地荷田、竹林木屋、土灶大锅、粗麻衣饰、鸟禽牲畜等农业文明的象征符号。曾经,很多人误认为李子柒是“美食博主”,日子长了,才会发现她是田园派的“生活博主”。那田园牧歌中不仅有美食,更多是中国文化语境下的生活方式。她不仅造竹椅、搭凉棚,桃花开了酿酒,枇杷熟了制酥,还手工造纸,养蚕缫丝。

她亲自搬砖挖土,在院子里垒起了一个土窑,只为了烤出一个吃起来幸福的面包。为了这个小目标,李子柒成了半个建筑工。她向粉丝介绍经验,“沙子多了不牢,加少了土质容易太黏,窑体又容易裂”。

最终,土窑被烧成龙猫样子,大嘴是窑口,耳朵是烟筒,粗糙的泥土之下藏着小女生心思。建好后,李子柒用新窑烤了面包。她说,面包有“幸福的味道”。什么味道叫“幸福”呢?李子柒说,大概就是能“一口从舌尖沉到心底”。

她潜心学习了东源村木活字印刷术。反字,刻木,排版,上墨,印刷,一套流程下来,李子柒将中国印刷术“复活”。视频发布时,她还在担心木灰积在指甲缝中,观感不雅,请用户见谅。但人们知道,正是那些木灰,才让李子柒更加真实。那些木灰也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人们,李子柒不是仙子,而是你我一样的普通人——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李子柒,只看你有没有决心和勇气。

30年前,海子在诗中写道:“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30年后,读诗的人向往诗中的生活,但难以离开现实世界。只有李子柒,成功逃离现实与城市,演绎出成人专属的田园童话。

在那个童话故事中,李子柒更像是一名生活美学的探险家。她用最原始、手工的方式,探索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的生活美学,传承现代人忽视的手工工艺。数以千万的观众与她一起,抵御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入侵,她视频中所代表的,是全球10亿城市中等收入者梦想中的田园牧歌式生活。

李子柒的桃花源是我们回不去的文化故乡

在这个时代,注意力就是网红最大的资本。在微博,她有2000万粉丝,单条微博的转发评论量高达数万。B站粉丝虽然只有371万,但在弹幕中可以看到,B站汇聚了李子柒大量的忠实粉丝。

刚刚上线一年多的刷宝短视频,也有了李子柒的身影。有刷宝用户留言说,“又是清明雨上,我却不能像你一样。”人们越羡慕李子柒,越会关注她,希望她走得更远。毕竟,人们都希望美好的事物能够永存。

李子柒身上的美好,来自于人们的怀旧感。如今,我们正在经历的互联网革命,对生活的改变堪比工业革命。就以做饭为例,人们用外卖APP买菜,用电饭锅焖饭,就连炖肉,都让生鲜超市切好封袋……当做饭都失去了烟火气,意味着我们的生活也走向乏味。如今,城市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信息越来越杂,早衰现象越发严重。虽然平均年龄越来越长,但年轻的人们却劳累不堪,谁能不怀念无忧无虑、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呢。

其实,李子柒既是网红,也是中国文化符号的集合体。那个符号,承载着城市人群对“家乡”的向往。这个家乡并不一定是现实世界的故乡,而是文化中的家乡——是采菊东篱下,是田园将芜胡不归,是百草园与三味书屋。

“一个女子在带有诗意的田园背景当中,制作着各种美食,并以让人很羡慕的方式生活着。”白岩松在央视《新闻周刊》节目中点评时说,“除了纪录片,电影大多也是假的,却不妨碍人们真的被触动,并且真的喜欢。”

他的另一句话,更触动人心。他说“现在不是李子柒有多少问题,而是李子柒太少了。”现实正是如此:李子柒只是少数派,作为“大多数”的我们,早已回不去故乡。

庆幸的是,李子柒仍然在探索我们未竟的梦想,在微博、微信、YouTube、刷宝短视频等平台,她用镜头记录下朴实、原生的乡村图景,演绎着这个时代的田园牧歌,守护着人们心中的精神家园。

声明:本站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站对此声明具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     京ICP证151088号
京网文【2018】2361-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