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服务占比逐年提升 零售商早已不能代表京东

数字化办公、智能采购、智能供应链、AI客服……在今年的疫情之下,这些服务正成为企业的新刚需。“新基建”战略的提出,更让B端市场的潜力得以充分释放。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京东也以“新动能计划”吹响了其进军To B市场的号角。据了解,“新动能计划”是京东针对企业服务市场而推出的一项系列行动,它基于京东多年商业和技术沉淀,整合核心业务、利用资源优势,以云计算、AI、IoT、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为基础,服务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整体性解决方案。

回顾京东可以发现,进军To B市场并不是心血来潮的即兴之举,而是早已谋划筹备多年,而“新动能计划”只是这项野心的一次集中爆发。事实上,产业互联网代表下一个十年早已是业内共识,但如何吃下这块蛋糕,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京东选了一条具有京东特色的道路。

To B对于京东并非新鲜事。早在七年前,京东就开始了To B布局。当时的主要业务是电子采购,执行部门叫京东企业业务。京东为何要做企业业务?这是因为京东当时已经积累了众多企业用户,而在运营过程中,京东也发现了企业采购的许多痛点。举个简单的例子,一家集团公司在全国设有30个分公司,即便采购同一品牌的矿泉水,也不得不面临供应商众多、报价各异、配送复杂的局面,另外还在支付环节存在不透明等问题。

于是,针对企业的采购需求,京东开始为企业设计内部线上商城,企业采购可以全部搬到线上,且流程全部透明化,商品和供应链全部接入京东,大大缩减了采购成本。

相比淘宝的第三方平台模式,自营模式让京东对B端客户的需求有更深的理解,对产业链的介入更深,同时能沉淀更多的数据。例如,当用户在平台咨询客服,淘宝用户会被分配给无数个商家,但京东用户则全部指向京东客服,于是数据也会沉淀在京东。这些数据最后都成为京东训练AI客服的“养料”,让机器变得更聪明,让京东能够对用户进行精准画像,对客户的行为习惯进行智能识别。这些沉淀下来的数据成为了京东的护城河之一。

通过智能采购这个垂直赛道,京东逐渐进入到整个B端企业服务领域。根据赛迪研究院的数据,在电商化采购赛道,京东已占据了51.2%的市场份额,同时服务超85%的在华世界500强企业,拥有近700万的中小企业客户数。取得这一成绩,京东企业业务仅仅用了不到7年。

在技术方面,京东也已经布局多年。早在2017年,刘强东就曾表示,技术服务会成为京东营收和利润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并将京东未来12年定位为技术驱动。而在去年年末,京东宣布设立京东云与AI事业部,整合原京东云、人工智能、IoT三大事业部。四天后,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成立,这是京东技术线的最高管理决策机构,直接向刘强东汇报。按照负责人周伯文的解释,技术委员会是外向型的技术组织,强调的是由内而外以及业务之间的协同。这背后的深意是,京东试图将技术平台化,将技术实力由内而外进行释放。

在整合了这些技术与服务的基础上,“新动能计划”成为一种必然。事实上,对于“新动能计划”,京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与京东集团其他创新项目不同,这项计划由集团高层亲点,由京东企业业务联合主攻技术创新的京东智联云一起落地执行。这一计划包含六大能力组件——京采云、NeuFoundry智能中台、智能交互RPA、京东智联云会议、协同办公平台和京东专有云,以及三大应用层解决方案——智能协同管理解决方案、智能采购解决方案、智能中台解决方案。

无论是智能采购,还是AI客服,亦或是智能办公,京东都在试图用开放连接的方式,去触达B端客户。按照业内人士的说法,京东是“把自己在技术服务方面做得比较好的资源和能力,变成组合化的东西给到企业”。 现在,“零售商”已经不足以代表这家公司,“服务商”才是更准确的说法。

声明:本站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站对此声明具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     京ICP证151088号
京网文【2018】2361-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