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校AI创意赛圆满结束,百度加速“人工智能+X”复合型人才培养

“英雄出少年”,AI人才正在高校中持续涌现。12月8日,由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主办,百度公司、浙江大学、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政府联合承办的2020“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人工智能创意赛”(简称C4-AI大赛)总决赛及颁奖典礼圆满收官。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的“基于飞桨的脑控机器人平台”项目,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基于EasyDL平台智能垃圾分类系统”项目从今年的2200多个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最终分获创新组和赋能组特等奖。

2020 “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人工智能创意赛”全国总决赛特等奖颁奖现场

2020“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人工智能创意赛”是面向大学生群体规格高、覆盖广的高校AI竞赛,已经连续举办三届。本次大赛共有6000多名全国大学生报名,100%覆盖双一流高校,同时也吸引了国外知名院校和外国大学生参与。大赛旨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升人工智能创新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促进校际交流,丰富校园学术气氛,推动“人工智能+X”知识体系下的人才培养。

2020 “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人工智能创意赛”全国总决赛合影

本届大赛从今年4月启动,经过初赛、复赛两轮选拔,来自全国高校的50支队伍过关斩将进入决赛。依托百度飞桨开源深度学习平台、EasyDL零门槛AI开发平台,参赛队伍将AI技术和各类场景应用需求紧密结合,呈现出了既有创意又接地气的智能化解决方案。获得创新组特等奖的“基于飞桨的脑控机器人平台”项目,结合脑电采集解析技术、采集设备和双智能体系,使大脑不依赖周围神经组织和肌肉、直接控制外部设备,为肢体功能缺失的患者提供了全新的对外沟通交流方式。拿下赋能组特等奖的“基于EasyDL平台智能垃圾分类系统”项目,将眼光投向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景,以智能分类垃圾桶为核心打造智能分类系统,设置垃圾智能分类点,不仅能帮助居民实现垃圾分类,还链接了社区管理人员协助管理,目前已在居民小区试点使用。

决赛现场,好点子与好技术“双剑合璧”的案例层出不穷。能够在高空巡检补漆的无人机、以地图为导向的时空新闻交互网页、AI辅助的足球对抗训练系统、自动筛查青光眼的自查App……延续大赛风格,本次参赛的学生作品继续广泛涉及工业、农业、医疗、文化、教育、金融、交通等各个行业领域。

2020 “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人工智能创意赛”全国总决赛答辩现场

连续三年担任大赛评审组组长、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的薛建儒教授表示,对应用需求的深刻理解加上对最先进技术的深刻掌握,两者结合才能出现好创意,校企联合举办AI大赛很好地实现了打通。“今年作品的新颖性、系统性和完整度上都有了很大提升。”

创新组特等奖“基于飞桨的脑控机器人平台”团队的刘同学表示,多亏百度飞桨完备的模型和工具支持,他们才能如此顺利地将想法进行落地。作为中国首个自主研发、全面开源开放、技术领先、功能完备的产业级深度学习平台,百度飞桨具有开发便捷的产业级核心框架、支持超大规模深度学习模型训练、多端多平台部署的高性能推理引擎和覆盖多领域的工业级模型库四大领先技术,帮助选手快速实现创意想法,完成AI应用开发。

早在今年初,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就制定了《关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促进学科融合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的若干意见》,强调要构建基础理论人才与“人工智能+X”复合型人才并重的培养体系。人工智能时代亟需复合型人才,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校企合作。

作为国内AI领军企业,百度积极布局“人工智能+X”复合型人才培养生态,以百度飞桨为核心,围绕学习、就业、认证、实践、比赛等环节,将高校科研人才与企业应用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双管齐下,洞悉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标准、构建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面向高校,百度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提供教学和数据资源、教学工具、在线代码实操平台和算力等全面支持,并“以赛促学”,面向高校学生举办各类多项人工智能大赛;百度深度学习师资培训班已累计培训了1600多名AI专业教师,提升教学师资水平,传递AI“火种”。面向企业,百度推出AI快车道、AI私享会、黄埔学院等进阶式培训渠道,让前沿技术深入业务场景,发挥AI人才价值,为产业智能化赋能。

截至目前,百度已培养AI人才超过100万,未来5年百度还将继续培养500万AI人才。百度将持续赋能AI人才培养生态,以产业行业人工智能应用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激发“人工智能+X”的复合发展模式新活力,为AI人才提供优渥的成长环境,为中国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的发展提供AI人才保障。

声明:本站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站对此声明具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     京ICP证151088号
京网文【2018】2361-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