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IEYE刘国清:2020年自动驾驶的冷与暖

2020年开局,像是游戏里困难模式,疫情肆虐,行业萧条。但现在到年尾,能感受到各行各业都已复苏回暖。自动驾驶行业在这一年也是冷暖交加,我们作为其中一份子,也经历不少。作为自动驾驶行业的一名创业者,很荣幸给大家分享一些体会和感悟。

降温

资本市场趋于冷静

2016~2018年那段时间,可以说是忽如一夜春风来,一下子资金都涌入这条赛道,把自动驾驶炒得火热。到2019年,迅速降温,当时有说法称2019年是自动驾驶的寒冬。

2020年情况比较有趣,最近看到一份报告,说2020年全球汽车行业融资情况还是比较惨淡,融资总额比2019年下降13%;但是,自动驾驶领域融资事件占到全年融资次数的21%,而且出现很多巨额融资案例。这说明资本市场对汽车行业仍然比较冷静,但对自动驾驶抱有期待。

像国内滴滴、小马智行、图森,国外Waymo、Nuro都融到大笔钱,投资方背景也很厉害,很多大基金和产业巨头参与进来。我们自己也在2020年完成C轮融资。

2020年自动驾驶融资事件,让我感觉有个特点:头部资源汇聚头部企业。这些融资事件背后投资方大多资金实力雄厚,有的自带产业背景,这样就能与被投企业产生战略协同,催化它们商业化落地进程,也辽阔了自己原有业务想象空间。

头部企业脱颖而出,也符合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周期,从技术萌芽到迅速爆发,然后泡沫破裂进入低谷,再稳步爬升。资本热度与技术发展周期永远保持协同,开始过热,后来降温,现在处于冷静状态。对于投资标的,资本表现出严谨、审慎态度。

我们以前说自动驾驶是场马拉松,尤其是完全自动驾驶,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时间才能实现。但在比赛过程中,那些跑在前面的企业,自然会受到资本青睐,加速度越来越快,和后面选手的差距也就越来越大,马太效应显著。头部企业吃肉,腰部企业喝汤。当那些创新能力强、商业化前景好的头部企业,都差不多被挑选出来时,这场马拉松进入下半场。

还有一点我们感受到的是,前几年有些投资方可能会投几家类似企业,2020年不会,而是在不同细分赛道里挑选拔尖选手。

自动驾驶行业包罗万象,有做传感器的、做高精度地图的、有城市里的无人驾驶、还有高速公路的无人驾驶……每条赛道都有很优秀的选手。

比如我们C轮投资方,嘉实投资、东方富海、元璟资本,他们之前在自动驾驶行业都有落子,分别投资地平线、速腾聚创、理想汽车,对应芯片、传感器、新造车势力。

我们作为ADAS里代表企业被他们投资,确实也很荣幸。这就好像教练在100米短跑和5,000米长跑两个项目中,各挑出一名运动员,就有可能获得两枚金牌;如果单单在100米短跑里挑两个运动员,最好的结果仅仅是一金一银,而且运动员之间还会产生竞争和内耗。

L4/L5降维和巨头下沉

除资本市场外,另一个趋冷的地方,我认为是L4自动驾驶。从SAE(国际自动机工程师学会)自动驾驶分级出来之后,行业里关于自动驾驶路线的探讨就不绝于耳。一条路线是从L1逐渐迭代到L4/L5的渐进式发展;另一条是高举高打,直接进军L4/5。而选择后一条路径的企业,不乏谷歌、百度这样的巨头。原来大家都认为两条路线殊途同归,井水不犯河水。况且商业模式也不同,渐进式路线的客户是汽车主机厂和Tier1(车厂一级供应商),而L4/L5则是面对终端客户或者个人。

2020年会感觉到L4/L5正在悄悄降温,从高阶自动驾驶战场下探至ADAS领域。就在2020年12月9日,百度Apollo推出领航辅助驾驶ANP。这套系统简而言之就是用L4无人驾驶技术来做L2+,并且要在车型上前装搭载。这套方案摆脱对激光雷达的依赖,采用纯视觉方案,无疑是在向对成本敏感的主机厂示好。

这股降温潮,最早我们是在2019年CES上感受到。当时许多行业人士都很期待芯片厂商会发布什么先进的汽车方案,没想到英伟达发布DRIVE AutoPilot系统,是L2+解决方案,这让大家有些没想到。

但这恰恰说明,无论是哪条自动驾驶路线,都不能脱离商业本质:盈利。所以L4/L5这把火烧得再旺,如果一直不能落地商业化,肯定得降温。强如Waymo,背靠谷歌,2020年也不得不拆分出来独立融资,因为母公司无法再持续投入这么多资金。

百度Apollo推出领航辅助驾驶ANP

巨头降维的趋势还会一直延续下去,甚至成为自动驾驶行业主旋律,这就带来另一个问题:原来渐进式和一步到位路线是井水不犯河水,现在是不是要正面交锋?ADAS企业在面对这些巨头时有没有还手之力?当然有。

第一、ADAS企业有先发优势。渐进式路线是“沿途下蛋”,当你把L0,到L1,再到L2的产品逐渐交付给车厂,你的规模交付和量产经验已经积累很多。而且产品经过大批量装配、使用过后,安全可靠性已被验证。这些对主机厂是很关键的决定因素,当积累足够的信任,又有之前L0、L1量产交付磨合,他就更倾向把L2+也交给你做。

第二、从量产角度设计产品。量产除要考虑成本外,还有功耗、安装便利性、结构设计、流水线总装效率等方面。实际上我们在一些项目中,也确实碰到过L4企业降维竞争。坦白说,算法确实很棒,但是产品化能力有些不足,功耗降不下来。所以量产这件事,实际上是对供应商的综合考量,每科都得好,不能偏科。

回暖

量产落地迎来爆发

前面说了行业里趋于冷静的方面,下面再来说一说出现哪些回暖现象。从2019年开始,行业里不论是ADAS还是L4/L5,都开始争相交出商业化成绩单。到2020年,关键词变成起量。L3以下的功能渗透率在高速增长,L4也在很多细分领域进行示范运营,比如港口、矿山、Robo-Taxi等,技术可行性完成初步验证。

尤其对于ADAS来说,是从导入期进入到快速成长期,并且未来3~5年会继续发展成一条快车道。2018年,各类ADAS系统渗透率大概在5%~12%左右;到2019年,就提升到11~26%;2020~2021年会持续增加;有机构预测到2025年,国内L3以下ADAS功能市场规模会超过2,000亿元。

拿我们自己来说,2020年整体装配量比2019年翻了接近3倍。年初受疫情影响,我们很焦灼,担心汽车行业雪上加霜。但当疫情从4月份好转以后,我们订单量立马蹿上来。单月装配量一开始是5千,之后很快就破1万,又到2万。

这说明L3以下的功能有着强烈市场需求,尤其是在商用车市场。这块有两个利好,一是政策上,要求一部分重卡强制安装ADAS功能;另一块是市场方面,很多车型面临换代,新车型对主动安全设备的需求很迫切。乘用车虽然没有法规强制安装,但增长也很迅速。前几年ADAS基本只会出现在豪华车,或者是高配车型上。这些年已经下探到比较亲民的车型,消费者对ADAS也越来越买单。

东风商用车装配MINIEYE的ADAS设备

数据之争白热化

之前提到L4降维、自动驾驶落地量产,其实我认为他们背后都有更深层的目的:攫取数据。所以对数据的挖掘和争夺,也是行业内比较热的现象。长线来看,自动驾驶企业的竞争其实是数据竞争。数据在自动驾驶中是非常稀缺的资源,而且越发展到后期越重要。

我们都知道人工智能里两大要素是算法和数据,随着时间推移,算法优势会呈现边际递减,但数据优势构筑的壁垒是边际递增。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在努力搭建由数据来驱动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体系。

数据的价值在于,能够帮助我们持续迭代系统,新系统再去持续获取数据,形成闭环。这点对于ADAS和L4同样适用。但是有效数据的收集积累,其实是巨大挑战。对于自动驾驶技术迭代和开发来说,更有用的不是常规场景,而是异常场景(Corner Case),获取成本很高。

现在许多自动驾驶公司会公布路测脱离(Disengagement)次数,以此来衡量技术成熟度。很多公司每一百公里的脱离次数很低,小于一次,这意味着开一百公里真正有效的异常场景都没有一次。如何去改善这种情况?靠量产。只有增加数据回传体量,才能覆盖越来越多场景。当我们把几万台甚至几十万台设备交付出去之后,它们每台都是数据发生器,获取数据的规模和想象力就要大很多。所以为什么L4公司要降维、要拼量产,除自我造血外,更多是对数据的考量。

数据除作为自动驾驶的子弹外,本身也有很大商业价值。我们基于已经安装的ADAS设备,也对数据价值进行挖掘。像我们和战略投资方四维图新一直有合作,利用我们量产车载终端,帮助他们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获取数据,进行高精度地图的更新,从而保持高精度地图的鲜度。同时我们也在和另一家公司合作,进行地图元素采集和建图工作。

MINIEYE的ADAS产品M4,能够进行数据回传

新造车势力推波助燃

自动驾驶升温,新造车势力算是“煽风点火”的助燃者。新造车势力在自动驾驶上的态度很激进,特斯拉NOA、蔚来NOP、小鹏NGP等自动驾驶系统,都已经被当做各家王牌积极宣传。新造车势力对自动驾驶的重视,甚至推动整个汽车行业往智能化方向改革。尤其是特斯拉,率先产生鲶鱼效应。

特斯拉在数据上的布局非常早,每位车主开车时,就在帮它采集数据,迭代技术。所以在和Mobileye分手之后,他能够在短时间内自研自动驾驶系统。特斯拉的影子模式让自动驾驶软件处于开启状态,检测道路环境数据,但是不参与驾驶。在人为驾驶过程中,系统一旦发现人为操作和软件输出的决策有差别,就会研究、学习,从而迭代整个系统。

当然,我们也看到一些自动驾驶车辆发生事故,会让大众诟病自动驾驶系统是不是还不那么完善、风险很大。对于这些事故本身,我们表示很遗憾。不过从技术角度,却能产生一些意义,就是对异常场景的收集与攻克。另外,也给自动驾驶行业从业人员一个警醒,引导我们去思考安全冗余问题,选择什么样的传感器配置?需不需要激光雷达?如何平衡成本问题?

2020年特斯拉在股市扶摇直上,国内3家新造车势力也被资本追捧。他们在美股的表现对国内市场,包括新能源车,以及自动驾驶都有很大推动力。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2020年自动驾驶行业的一些感受。至于2021年,我相信行业温度一定是稳中有升。但这其中既有持续落地、需求增加、政策利好等因素的热度,也有和竞争对手摩擦的火力和焦灼。这也鞭策我们所有玩家要持续努力,迎接春暖花开。

声明:本站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站对此声明具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     京ICP证151088号
京网文【2018】2361-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