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六届亚太银行数字化创新博览会在上海成功召开。融慧金科联合创始人兼CSO张羽受邀出席大会,并以“后监管时代,零售信贷数字化转型的困局与突围”为题,分享了BOT模式赋能银行零售信贷的实战经验,与学术界、银行业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了智慧上的交流碰撞。
“BOT”模式,又称“辅助运营”模式,是融慧金科依托多年金融实战经验和专业技术能力,于业界首创的银行零售信贷业务全面赋能解决方案。通过全程“白盒”交付,与合作机构深度分享实战中的技术能力及经验沉淀,帮助其解决自营业务中所面临的自主获客、自主风控、精细运营、系统建设等难题的同时,也为机构带来业务能力的提升和团队的成长。
在当前“反垄断”和“强化金融稳定性”的大背景下,国内的金融监管部门的发声愈加密集,对于零售信贷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大,零售信贷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大趋势。银行及非银金融机构的零售信贷业务一直以来持续面临的困局与挑战在如今的形势下被加剧放大,尤其是对于自主风控和自营业务能力偏弱的中小银行与持牌消金而言尤甚。
一、银行开展零售信贷业务面临的挑战
(一)信贷监管在变,带来了新挑战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蓬勃发展,头部平台由于用户数量越来越多、话语权越来越重,具有较高的市场集中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垄断。自头部互金平台约谈事件后,监管机构明显加大了反垄断力度,开始对信贷业务的平台方及流量方直接采取限制措施。
就银行端而言,中国银保监会于今年2月份出台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出资比例、集中度指标、限额指标这“三道红线”,给银行端施加了更多限制,避免银行信贷业务盲目扩张及过度依赖单一的外部合作对象,要求银行从总量上把控信贷业务风险,“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
从利率的角度看,2020年8月最高法将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大大降低到4倍LPR(15.4%),远远低于最初的“24%”、“36%”等标准。虽然此处特指“民间借贷”,但对整体消费金融市场具有明确的引导方向。随着“714高炮”和P2P的团灭,监管部门开始严厉打击民间借贷等过高利率的信贷业务,并对银行等持牌机构进行窗口指导,信贷业务的客群定位已经发生了实质性改变,盈利空间大幅收窄,对于精准获客、精准风控与精准运营的要求更高。
另外,自美国次贷危机后,我国的风险监管能力在吸取国际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后来居上,不断引入新的国际标准,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监管新规进一步明确了信贷业务区域限制,要求银行服务好当地客户、不得跨地域经营,进一步引导金融业务回归持牌机构、持牌机构回归本地客户经营,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银行及其他持牌机构之间的本地化竞争强度。对于中小银行和持牌机构而言,面对“大行”和“大厂”的降维打击,生存空间堪忧。
信贷监管的诸多变化给银行及其他持牌机构在获客、风控、客户体验等方面都带来了新的挑战。第一,银行不能再依靠单一渠道获客,要尽可能地分散化、多元化,哪些品牌可以合作、如何合作、不同平台的流量怎么管控等问题都是银行需要重点关注和提升的。第二,自营业务对银行来说重要性更加凸显,然而这在目前大多数银行内是缺失的。第三,自主风控对于银行来说难度较大,尤其是中小银行并不具备自主搭建风控体系的能力。第四,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客户在不同银行产品之间的切换速度加快导致竞争激烈,客户体验存在严峻挑战。
(二)行业竞争在变,带来了新挑战
1、头部“玩家”更多、更强
融慧金科通过对全国Top100信贷类app(含银行及非银机构)渗透率的监测分析结果发现,近年来零售信贷领域主体的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头部玩家不仅数量在增多,体量也在逐渐增大,呈现出“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竞争格局,这给中小银行的零售信贷业务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
全国Top100信贷类app(含银行及非银机构)渗透率
图片来源:融慧金科大数据智能研发中心
2、市场选择更加聚焦
根据融慧金科对全国Top100信贷类app(含银行及非银机构)风险维度及财富维度的监测分析结果,自2018年至今随着监管新规的不断落地,银行逐渐聚焦至“低风险值”和“高财富值”客户群体。市场聚焦程度的上升导致银行的客群收窄、信贷响应率降低,从而导致盈利能力大幅下滑。
全国Top100信贷类app(含银行及非银机构)风险值及财富值
图片来源:融慧金科大数据智能研发中心
3、信贷高危客户仍然活跃
虽然“714高炮”已经团灭,但这种恶性的高利贷业务曾经吸引了大量的高危客群。汇总到不同类型的银行发现,几乎每家机构内都存在一定比例的“714”客群(越靠右说明客群越危险),有一些持牌消金的“714”客群占比高达四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这是很可怕的数字,部分金融机构对客户的风险识别能力亟待提升。
图片来源:融慧金科大数据智能研发中心
(三)客户视角不变,加剧了旧挑战
“好银行”能够做到精准获客、精准风控与精准运营,为客户提供“千人千面”的极致体验,精准服务到客户的需求和痛点,从而能吸引到更多的优质客户,持续提升客户黏性;而“坏银行”的风控能力存在短板,往往成为高危客群的聚集地。银行的“两极分化”趋势始终存在,客户“用脚投票”的本质从来没有变过。而且在互联网时代,这个“两极分化”的进程越来越快。
二、银行开展零售信贷业务面临的困局
虽然说银行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但银行在自建数字化零售信贷体系方面仍然面临着诸多困局。第一,高危客户的存在仍然是“不定时炸弹”,识别难度有增无减。第二,优质客户成为银行和非银金融机构的激烈争抢对象,在赛道变窄的环境下,风控、客户体验和产品设计如何兼顾成为难题;第三,监管对风控的要求与日俱增,银行及非银金融机构自身能力的快速提升迫在眉睫;第四,外部流量平台“质/量”参差不齐,如何“多快好省”地自建体系难度较大。
对于银行及非银金融机构来说,自建体系的成本消耗巨大,不仅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底层、架构层及应用层的改造),还需要大量优秀、合适的人才。除了资金和人力外,时间成本是关键。过去或许可以花费几十年的时间来总结踩雷经验,但当下“十四五”规划窗口期时间不等人,银行及非银金融机构急需一套快速且性价比高的解决方案。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与外部经验丰富的机构合作共建风控体系成为了银行及非银金融机构一条关键的破局之道。
三、融慧BOT模式如何助力银行突围零售信贷
融慧金科依托多年金融实战经验和专业技术能力,在业界首创“BOT模式”(B是Build,O是Operate,T是Transfer),助力银行突围零售信贷数字化转型困局,为银行提供一套成熟有效的获客、风控、运营、系统全面赋能解决方案。融慧金科根据银行获客需求,帮助银行进行多场景的流量甄选、对接等,并实现跨平台自营业务精准获客;根据银行产品需求,帮助银行进行“从零到一”的信贷产品设计,提供基于大数据画像的“千人千面”体验;根据银行风控偏好,帮助银行搭建“端到端”全流程风控体系,并进行分场景风控策略持续迭代;根据银行系统需求,帮助银行搭建完整的信贷业务风控系统和领先的模型监控平台。
融慧金科的“BOT模式”对银行零售信贷业务提供如下四项保障:一是合规保障,以技术赋能角色,确保行方自主风控;二是发展保障,帮助银行“多快好省”地实现规模化业务拓展;三是利润保障,不盈利不收费,确保银行零售信贷业务健康发展;四是提升保障,首创全程“白盒”交付,与合作机构深度分享实战中的技术能力及经验沉淀,助力业务能力提升和团队成长。融慧金科首创的“BOT模式”真正做到了首贷盈利,也是目前业界唯一一家可以持续运行这个模式的金融科技公司。
融慧金科积极践行国家金融科技发展战略,坚决遵守金融监管规范,目前已经与多家标杆银行、持牌消金及头部互金平台进行“BOT模式”下的深度合作,为银行及其他非银金融机构打通零售信贷业务健康发展、自主风控能力持续提升的“最后一公里”。
来源:北国网
声明:本站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站对此声明具有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