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场司法维权论坛举行:破解企业诉讼囚徒困境,提升各方法治素养鸿沟

法治是良性营商环境的有力基石。“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被写入二十大报告,在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提升企业法治建设和维权意识,加强司法公信力,成为各方关注的重要议题。但是企业维权等法治建设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如何做好企业正当利益与行业竞争的平衡,如何平衡企业法治和社会舆论关系,成为企业和法律界共同面对的难题。

近日,《财经》商业治理研究院与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联合举办“破解企业司法维权囚徒困境”学术论坛,结合近年来出现的典型现象和案例,就如何破解企业司法维权“囚徒困境”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这也是国内首个聚焦企业司法维权议题的高端论坛。

此次论坛上,来自最高人民检察院知识产权办公室,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知名高校专家学者,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移动、九阳股份等机构代表分别从法学、企业和舆论等不同视角进行了深入探讨。

伴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企业法治乃至法治本身经常陷入撕裂的状态,社会对法治的坚守和高期待与对法治的背离和不信任几乎同时发生,时常激烈碰撞。

2021年,著名品牌泸州老窖就曾因打赢了网红侵权官司反遭网友质疑。有部分舆论认为,企业在对个人的诉讼中,即使赢了官司也“错在强者欺负弱者有失强者风范”。论坛上,也有专家提及2022年10月末热门电视剧《云南虫谷》遭短视频侵权案。在该案一审判决中,相关短视频平台被认定构成帮助侵权,赔偿版权方3240余万元。这起正常的知识产权案件审判,也在网络上引来一些诱导性质疑。

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讲席教授孔祥俊曾经参与审理著名的“3Q大战”(即奇虎360和腾讯案)。在他看来,现阶段之所以频频出现“赢了官司输了人心”、“欺负弱者”等产生不正当社会影响的声音,都与“不够敬畏司法”有关。换言之,现阶段全社会的法治意识有待加强,法治环境有待进一步成熟。

孔祥俊认为,无论是竞争性诉讼还是试探性诉讼,完全可以用平常心来对待它,“不要刻意对它附加色彩”。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当下立法、执法和舆情等环境都存在一些因素,导致了企业维权出现“囚徒困境”。

“要充分重视企业维权面临的若干干扰,”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副院长陈兵认为,相关规则、标准不统一会增加企业的维权成本,此外地方、行业间存在利益博弈问题,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也有待进一步顺畅。他补充认为,破解企业诉讼囚徒困境,重在提升法治素养,填补法治鸿沟。

北京工商大学商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电子商务法研究会会长吕来明教授也指出,企业维权困境的因素,从普通公众的观念来说,在企业和个人、大企业和小企业之间,会有一种同情弱者的观念倾向,倾向于弱者一方。

此外,近两年在信息传播中过分强调了资本的负面效应,对于资本的积极作用传播力度不够。虽然近期也提出了“抑制资本无序扩张,也要发挥基本积极作用,红灯绿灯都要设”。但之前的主流意见倾向,导致社会对资本,还存在敌视态度。

舆论环境是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舆论、新闻报道介入司法审判的尺度也在当天引发专家的关注和热议。

上海德禾翰通(成都)律师事务所主任李昆蔚认为,当下企业维权的“囚徒困境”在舆论层面主要体现在赢了官司输了印象和不知如何妥善处理法律舆情两个方面。他指出,企业的司法困境是复合型问题,需要传播思维和法律思维双管齐下,建立全风险把控体系。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天定称,企业要在舆论场上脱困,需要对舆论场有理性的认识。

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教授、法制新闻研究中心秘书长彭桂兵则认为,媒体舆论关注企业维权并非坏事,应鼓励舆论的介入。传统媒体报道过程中,有把关人等编审制度和环节,要求做到平衡报道。但是,自媒体由于没有这些环节和要求,就需要识别原告、被告(或者维权人、被维权人),在通过自媒体传播的时候,是否居中阐述自己的利益诉求,以及是否存在恶意维权的倾向。

尊重司法公正,鼓励企业正当维权,是规范行业秩序、引导有序竞争、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而放眼国际竞争,中国企业法律维权能力还亟待大幅提升。

最高人民检察院知识产权办公室副主任宋建立曾长期从事涉外民商事审判工作。在他看来,从中美贸易战以来的一系列中国企业国际诉讼看,我国企业对国际规则的研究与适用能力与大国际公司、跨国公司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中国企业需要提高运用法治方式规范内部治理的能力。破解企业诉讼“囚徒困境”,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构建良性企业法治,提升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

声明:本站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站对此声明具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