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财经 钟鸣辰 7月25日,据上海市消保委官方公众号消息,近日一起网约车司机使用“作弊器”欺诈消费者的案例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上海市消保委对此表示,网约车平台有义务保证计费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文称,自己在滴滴打车平台的一笔订单十分诡异,明明在上海打车,预估价不到30元,却“穿越”去了趟苏州,费用229.66元。该网友就此不合理行程和异常收费向滴滴平台投诉后,客服多次沟通反馈均未给出合理解释与处理方案。
事件曝光后,滴滴平台相关工作人员联系了当事乘客,称当事司机使用了作弊器导致订单异常,已对该司机进行禁封。滴滴客服负责人也对媒体表示,经核实,该笔订单的异常系司机通过黑产软件修改车辆定位,导致订单里程和金额发生相应变化。非常惭愧的是,乘客进行投诉后,平台客服曾联系司机进行核实,并转述了司机明显不符合常识的说法;反作弊团队后续识别到账单异常并对司机进行了封禁处理,但在过程中,因为存在信息同步不及时、排查不全面等问题,导致没能及时解决乘客的困扰。对相关问题,平台会在复盘后认真整改、加强培训。
上海市消保委发文称,这一事件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暴露了网约车平台在计费和管理方面存在问题。消费者通过网约车平台下单,并在行程结束后根据平台显示的车费付款,因此网约车平台有义务保证计费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上海消保委对此向网约车平台提出三大要求,一是网约车平台应该建立车费主动校验机制,通过技术手段对行驶路线、行驶时长等数据进行匹配校验,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先纠错再让消费者付款。二是网约车平台应该完善车费“防作弊”机制,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要舍得投入技术资源。同时建议网约车APP增设“行程路线回看”功能,方便消费者事后监督。三是网约车平台应该强化投诉处理,平台是网约车服务的提供者,平台客服要真正承担起消费者权益“守门人”的责任,不能只是居间传话,更不能推诿扯皮。
上海消保委特别强调,乘坐网约车是消费者高频消费的场景,网约车计费的真实准确关乎千万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上海市消保委希望网约车平台采取切实措施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与公平交易权。
官网显示,经过十一年时间,滴滴已在亚太、拉美等市场提供网约车、出租车召车、代驾、顺风车等出行服务,并运营车服、外卖、货运等业务。
业绩方面,5月29日,滴滴发布2024年一季度业绩报告。滴滴实现总收入491亿元,同比增长14.9%;经调整EBITA(非公认会计准则口径)盈利9亿元。其中,中国出行一季度实现收入445亿元,同比增长14.1%;国际业务实现收入24亿元,同比增长43.9%。
本文转载自乐居财经,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乐居财经通知我方删除,我方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文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