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原子近期获新一轮数亿元战略投资,计划年内生产400台人形机器人用于工厂与商业场景试用。美的人形机器人也已在荆州工厂上岗实习。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预测,2025年国内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接近24亿元,到2035年或达1400亿元。GGII所长卢瀚宸表示,当前核心挑战在于技术实现。
去年,魔法原子的“小麦”已进驻工厂生产线进行训练作业,在追觅科技工厂完成上下料质检、搬运及装箱等工序。今年3月,魔法原子发起“千景共创计划”,吸引20余家汽车、半导体等领域企业参与,围绕典型工序开展应用验证。
魔法原子预计,年内将在追觅生态内实现交付与商业闭环,并推动标准化人形机器人在更多行业加速落地,预期订单破千台。4月,魔法原子与无锡政府达成合作,计划购买首批数十台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用于测试验证。
美的人形机器人“MIRO Gen1”近日在荆州洗衣机工厂上岗,主要用于设备巡检、零部件检测和简单装配。美的中央研究院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负责人奚伟透露,下半年还将在门店逐步推进部署。
奚伟表示,美的去年加快推进人形机器人研发,布局轻量化关节模组、视觉和触觉传感器等核心部件,同时在软件方面布局具身智能大小脑技术。相比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可进一步提升制造产品的柔性化与自动化能力。
魔法原子成立于2024年1月,基于追觅生态发展,硬件自研率达90%,覆盖核心零部件。其自主研发的通用具身智能系统支持快速部署与高效协同管理。
短期内,人形机器人真正成熟还需三到五年时间。奚伟指出,行业需要通过技术突破解决轻量化设计、数据积累等问题。美的正开发三种数据采集方式,包括VR眼镜遥控操作、视频流分析工人动作及仿真技术。
卢瀚宸认为,当前主要卡点为技术实现问题,成本虽是因素之一,但在技术未达标前意义不大。当技术满足需求时,中国供应链将足以支撑规模化应用及成本控制。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