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香水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与挑战

3月31日,LVMH集团旗下高端香水品牌Maison Francis Kurkdjian(以下简称MFK)南京德基广场首店关闭。目前,除免税渠道和线上平台外,该品牌仅在北京SKP、武汉SKP及广州天环有销售点。5月10日,欧莱雅集团旗下Aesop上海东平路首店因租约到期停业。

MFK由调香师Francis Kurkdjian与首席执行官Marc Chaya于2009年创立,以独特风格和品质赢得市场认可。2017年被LVMH集团收购后,品牌加快国际市场拓展步伐,2022年8月进入中国市场。然而,两年多后却未能持续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MFK在中国市场的“失落”或因营销保守、互动不足以及产品线与需求脱节所致。其顶奢定位的明星香水“晶红540”售价近2000元/35ml,价格敏感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免税渠道或代购。此外,品牌在社交媒体上的推广声量有限,新品发布也缺乏明显曝光度。

线下体验是香水品牌的另一重要维度。英国小众品牌Perfumer H在上海开设旗舰店,融合零售空间与创意工作坊,吸引众多消费者打卡。Penhaligon’s则通过沉浸式香水展《只此英伦》展示品牌历史与文化,强化情感联结。专家指出,成功的线下体验需具备娱乐性、教育意义并适合分享。

据艾媒咨询数据,2023年中国香水市场规模达207亿元,同比增长22.5%,预计2029年将达515亿元。国际大牌如Chanel、Dior等长期占据高端市场;雅诗兰黛、欧莱雅等通过收购加速布局;本土品牌To Summer、Documents等凭借东方文化和草本主题脱颖而出。

专家分析,文化相关性、真诚态度和品牌独特性是关键。部分国际品牌因直接复制西方内容至中国平台而缺乏本土化特色。数字营销机构Red Ant联合创始人Elisa Harca强调,成功需要优秀产品、合理扩张计划及本土影响力,并着眼长远发展。尽管市场竞争激烈,但中国香水市场仍充满机遇。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