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行业,传统电子电气E/E架构被形容为“拼凑的老爷车”,而特斯拉将汽车转变为智能机。集中式架构让车企掌握软件研发权,推动软硬一体适配成为智能化时代自研芯片的关键动机。
比亚迪引发的“智驾平权”浪潮成为车企抢占份额与供应商上车机遇的关键时刻。在车企竞争加剧、智驾方案内卷背景下,全栈自研退居次要。券商预测,2026年将迎来城市NOA大规模普及。
英伟达Orin-X占据45.4%市场份额,得益于其高通用性及算力冗余设计。新势力为防止算力受限多采用两块以上OrinX芯片。国产芯片如地平线J6P和黑芝麻A2000已具备与英伟达Thor X同场竞技能力,量产验证期仅错位2-3年。
国产芯片在智驾平权需求爆发中迎来需求井喷期,主流合作模式为“国产芯+算法供应商+Tier1+车企”。从架构看,英伟达使用GPGPU,而国产芯片多为ASIC,NPU定制化提升效率。
芯片开发需三年以上积累,英伟达Orin从发布到量产耗时三年,地平线J6历时四年。车企自研芯片需满足销量规模(至少50万片)与迭代能力条件。目前仅理想接近销量门槛,但进度落后于蔚来和小鹏。
软硬一体结合成为核心竞争力,特斯拉FSD算法与芯片结合提升算力利用率约30%。智驾系统整体效率较量包括数据、算力、人才与内部协同。截至2024年,特斯拉配备FSD车辆达200万辆,华为智驾车型突破50万辆。
第三方供应商在训练数据获取方面处于劣势,如OpenDV-2K数据集仅2000小时,远低于特斯拉超过4万小时视频片段。同时,整车厂智驾团队规模均超千人,内部协同复杂度高。
比亚迪虽依赖外部供应商,但自研芯片计划已在推进。头部车企普遍采取自研打底与外采过渡策略,小米和极氪暂无自研计划。对第三方供应商而言,在车企自研芯片验证装车过程中仍有迭代完善机会。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