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方向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2024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左右。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包括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和数字要素驱动业。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为127555亿元,其中数字技术应用业占比43.6%,数字产品制造业占比33.8%。企业数量增长迅猛,截至2024年11月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总量达457.41万家。

随着政策出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快发展。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移动通信和光纤宽带网络,截至2024年底,5G基站数达425.1万个。移动支付普及率全球第一,2024年网上零售额155225亿元,同比增长7.2%。工业互联网迈向规模化应用,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

当前,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已成为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一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效率;二是促进产业融合,催生新业态新模式;三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完整的人工智能产业体系;四是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智慧城市等项目优化资源配置。

技术创新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作用显著。通过自主研发和基础研究,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减少对外依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进入创新活跃期,全球2024年新公开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中,我国占比61.5%。技术创新还拓宽了产业发展空间,催生新业态,强化辐射带动效应。

尽管如此,仍面临一些问题:基础研究薄弱、关键核心技术自主性不足、高端数字人才缺口大、数据要素市场化存在挑战、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尚不完善。针对这些问题,建议从五个方面着力:构建基础研究投入机制、完善核心技术攻关机制、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建设、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带来变革。工业互联网实现工业大类全覆盖,应用场景不断扩展。人工智能在研发设计、销售运营等方面率先发力,并逐步向核心生产环节渗透,提升企业效率。例如,中国商飞开发三维超临界机翼流体仿真大模型,实现高精度模拟。

数实融合深化为数字技术提供丰富应用场景。一方面,场景联动市场需求与技术供给,推动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场景与技术迭代深度融合,提升创新效率。北京、上海等地加快培育未来场景应用实验室,推动新技术落地验证。

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成效显著。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1+3”政策体系初步形成,一系列政策文件相继出台。数据企业发展壮大,北京、上海等地形成特色鲜明的数据产业集聚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加快构建,截至今年一季度,“东数西算”八大枢纽节点算力总规模达215.5EFLOPS。

试点示范扎实推进,国家数据局同意多地开展试验区建设工作。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带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更大规模、更高质量发展。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也极大提升了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数字产品制造业奠定硬件基础,数字技术应用业提供软件支持,数字要素驱动业完善流通环境。但专业机构较少、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应用范围尚需拓展等问题依然存在。

未来,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需聚焦数据要素价值释放,从培育壮大数据企业、突破数据技术、深化拓展数据应用等方面发力,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