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于5月17日印发《天津市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该方案提出,到2027年,攻克100项关键核心技术,人工智能基础核心企业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
方案明确要充分发挥天津市信创链条完备、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推进研发攻关、应用示范和产业集聚,打造“人工智能(AI)+信创”新优势。重点任务包括夯实底层技术,提升核心能力,支持算力技术攻关和平台建设,推动高性能智能芯片研发以及GPU、CPU等核心芯片的迭代升级。
此外,天津将加强核心算法技术研发,涉及人机协同、无人驾驶、车路协同、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领域,并开展多项“人工智能+”行动,涵盖科研、医疗、康养、教育、交通及文旅等多个领域。
在企业培育方面,计划引育3家50亿级以上企业和25家10亿级以上企业,吸引国内外知名人工智能企业区域总部落户天津。同时,通过财政资金政策支持市级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和智能算力应用项目,引导社会资本设立天使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强化金融资本支持。
数据显示,2024年天津智能科技产业规模达5200亿元,同比增长18.5%,其中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占比23%,约1200亿元。预计到2025年,智能科技产业规模将突破6000亿元,到2030年有望达到1万亿元。
全国范围内,多地正加速布局人工智能赛道。浙江、广东、安徽、江苏、上海、北京处于领先地位。例如,浙江提出到2027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营业收入超1万亿元;深圳计划到2026年,全市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3000家,产业规模年均增长超20%;北京和上海也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