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召开推进做强国内大循环工作会议,强调将发展战略立足点放在国内大循环上,以内在稳定性和成长性应对国际循环不确定性,推动经济行稳致远。
我国有14亿多人口、全球最完整产业体系,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是潜力最大的消费市场。2020年起提出并推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建立大国经济需以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市场资源是我国优势,在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做强国内大循环、培育内需体系,关乎经济稳定与安全。
当前,全球经济格局加速演变,逆全球化趋势加剧。个别经济体实施“对等关税”挑起贸易摩擦,增加外部不确定性。依托国内大市场充分挖掘内需潜力,有助于化解外部冲击和外需不确定性的风险。
增强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需通过改革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实现资源要素高效配置,消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加畅通,发挥市场资源优势。
做强国内大循环的关键在于建立自主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补足短板弱项,避免“卡脖子”风险,保持国内生产与消费循环畅通。同时,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提升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竞争力,满足供给侧高质量升级需求。
畅通国民经济循环重在扩大内需,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增强需求牵引力。我国长期将扩大内需战略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形成供需动态平衡,实现良性循环。
目前,我国主要面临社会总需求不足的问题,尤其是消费存在短板。做强国内大循环需着重提振消费,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
提振消费需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并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央行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长期投资驱动转化为产能和供给,但在有效需求不足情况下加剧供需矛盾。建筑业和制造业较难继续吸收更多就业,服务业成为扩大就业的主要领域。
我国正从生存型消费转向发展型消费,服务消费成为趋势。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服务消费比重和服务水平偏低,中等收入群体的服务消费需求尚未完全释放,受制于供给创新与质量。因此,强化制造业供应链产业链的同时,需改善服务业供需短板,优化经济结构,助力畅通和做强国内大循环。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