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投入加大,但部分行业出现供需失衡、增量不增效问题。
一家新材料央企战新产业项目负责人刘冰表示,2025年以来团队加大了在该领域的投入力度,这与国资委考核导向调整及产业发展需求相关。然而,多数战新项目仍处于大额资本投入期或产出早期,成规模的效益增长尚需时日。
调研发现,部分央企新材料产品研发成功后,市场需求不及预期,产能过剩问题显现。国资人士指出,电子化学品等高端化工新材料领域投资存在市场风险。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锂电池需求曾快速增长,碳酸酯作为关键材料价格随之上涨。刘冰所在企业决定扩张产能,但随着新增产能释放,市场需求增速未能跟上,导致开工率不足、产品价格下跌、盈利能力下降。
另一家基建央企在海上风电领域布局也面临类似挑战。尽管市场需求增长迅速,但产能扩张速度更快,导致市场竞争激烈,中标价格下降约20%,影响盈利能力。
国资人士认为,推动央企进入新兴产业旨在服务国家战略,但企业在实际操作中需平衡政策导向与市场属性。能源央企人士指出,企业可能因技术和市场限制难以完全达成目标,资源配置与产业需求不匹配问题突出。
国资委对央企战新产业布局提出明确量化目标,要求到2025年收入占比达到35%。但企业在执行中可能面临目标设定与实际能力之间的差距。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