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2025搜狐科技年度论坛举办,多位院士、科学家及产业界人士围绕基础科学突破、技术革命产业化应用、人工智能与人类文明演进等议题展开讨论。
今年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结合形式。搜狐创始人张朝阳在致辞中提到,2024年以来,AI发展进入快车道,具身智能百花齐放,但也带来信息真实性等挑战。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纬民指出,2025年人工智能呈现多模态特点,并广泛应用于GDP相关行业。大模型生命周期包括数据获取、预处理、模型训练、微调和推理,前三个环节需大量算力资源,通常由大型科技公司完成。
福耀科技大学校长王树国强调高等教育应跳出单一学科的小圈子,直接与社会对话。北京电影学院原副校长孙立军提出,艺术教育需破除传统学科界限,拥抱AI时代。
在圆桌论坛“问道智能”中,张朝阳、张亚勤、傅盛一致认为AI并非人类替代者,而是认知与能力的延伸。张亚勤表示个体IQ与AI结合可显著提升效能,傅盛补充AI智商虽高但不影响使用,张朝阳则强调人类直觉的独特性。
关于人形机器人,“人形机器人进化论”圆桌论坛嘉宾认为其商业化落地关键在于创造实际价值,行业发展需长期视角,短期能力可能被高估,但长期潜力巨大。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介绍,借助先进工具,人类对微观粒子与宏观宇宙已有系统认知,但探索远未结束。他呼吁发展先进科学装置以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
吉林大学唐敖庆学者张伟介绍了嫦娥五号月壤样品中首次发现天然少层石墨烯的过程,为低成本高质量石墨烯合成技术提供参考。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裴端卿探讨了细胞命运调控在理解生命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指出单个细胞在发育进程中展现完全可逆性。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