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短剧:成本降低但质量难题待解

2025年下半年,AI短剧将迎来井喷式发展。然而,在看似火热的表象下,大多数作品的质量堪忧,商业回报也未达预期。

以4月19日的一场机器人比赛为例,尽管参赛的20个机器人表现滑稽,但这似乎隐喻了AI在各领域落地时面临的现实困境。当前的AI短剧多集中于奇幻、玄幻和科幻题材,例如职场奇幻故事或未来世界冒险。

然而,实际制作中问题频出。短剧制作人周鑫尝试制作一部职场奇幻AI短剧,投入大量资源后仅产出6集,成本约六七万元,但效果仅达到预期的三成。人物形象AI化严重,台词与口型不匹配,剧情主要依赖后期配音推动。

类似情况并不少见。观众评价这些短剧为“PPT式短剧”,指出其镜头不流畅、节奏奇怪等问题。陈嵩的团队制作了一部8集科幻短剧,尽管自认为精良,但上线后点赞量迅速下滑,最后一集仅获200余赞。

宋方用的团队因AI技术快速迭代,至今未能完成一部成品短剧。他认为,许多AI短剧只是为了展示技术而创作,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短剧。

尽管如此,行业内外对AI短剧的热情依然高涨。《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显示,2024年中国短剧市场规模达504.4亿元,同比增长34.9%。抖音、快手等平台推出多项扶持计划,吸引众多创作者入局。

然而,主体一致性、镜头语言缺乏等问题仍难以解决。多位从业者表示,目前AI技术更适合制作几分钟的短片,而非有完整故事线的长篇短剧。一位资深从业者指出,观众更关注台词和剧情推进,而非视觉效果。

大型影视公司如博纳影业、华策集团已布局AI领域。前者成立AIGMS制作中心,后者设立AIGC应用研究院。同时,《兴安岭诡事》导演丁宽计划围绕地域IP推出系列短剧,探索商业化可能。

对于中小团队而言,AI短剧的成本优势虽明显,但质量瓶颈使其难以获得市场认可。周鑫决定回归传统制作方式,宋方用则选择谨慎使用AI技术。他们相信AI短剧的未来潜力,但也意识到并非所有人都能抵达这个远方。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